基于成果导向理念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实验课程改革与实践
作者: 安静 陈勇 王树丽 段美洋 王小龙
摘要 农业标准化体系实验课程是农学类专业的一门实践课。为了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将其应用到该课程中。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等方面对课程改革实践措施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为培养新农科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 成果导向教育;农业标准化体系实验课程;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21-0273-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21.070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form and Practice of Agricultural Standardization System Experiment Course Based on Outcomes-based Concept
AN Jing, CHEN Yong, WANG Shu-li et 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Guangdong 510642)
Abstract The experiment course of agricultural standardization system is a practical course for agriculture major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of this course,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outcomes-based education, we applied it in this course with students as the center and results as the guide. The curriculum reform practical measures were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objectives, curriculum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curriculum assessment,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is course,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training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talents.
Key words Outcomes-based education;Experiment course of agricultural standardization system;Reform and practice
农业标准化体系实验课程是与农业标准化体系理论课程相配套的农学类专业实践课。该课程重点讲授农业标准化相关实验技能和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农业标准化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技能,进一步加深对所学课程专业知识的理解,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农业标准化体系实验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无法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s-based education,OBE)理念是一种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它认为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取得学习成果[1]。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被认为是追求卓越教育的正确方向。随着其理论体系的完善和推广,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已逐渐被应用到各大高校的教育标准、人才培养计划以及学位标准等领域中,成为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的主要思想[2]。
将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入农业标准化体系实验课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通过成果导向教育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能够胜任农业标准化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 成果导向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强调的是学生在接受系统化教育后应该获得的能力、取得的成果[3]。这个成果不是学习的暂时表现,也不是以前学习成绩的简单平均或累积,而是学生在完成全部学习过程后所获得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并注重实用性,将生活中重要内容和技能结合起来,将价值观或其他情感因素融入其中。
与传统教育相比,成果导向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①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教学过程由教师主导,对所有学生使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实施相同的教学策略[4]。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将师生的角色进行转变,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导者,而是作为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引导学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自主选择、积极探索、自我完善,让同学们从兴趣爱好、主观需要出发,主动吸收新知识,依靠自己的努力达到学习的目标[5]。
②以成果为导向。
传统教育大多通过考试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达到一定的分数则可以获得该门课程的学分。这种方法往往局限于对学生记忆力的考察,不能让学生充分展示其全面素质,也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4,6]。成果导向教育则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设置挑战性的成果目标,让学生自主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素养,充分展示思考、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
③反向设计。
传统的专业设置按学科划分,强调课程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其教学设计从课程体系到毕业要求再到培养目标,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专业的需求,对国家、社会、行业和用人单位等外部需求只能“适应”,很难满足需求[1]。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遵循反向设计的原则,从需求开始,由需求决定毕业要求,由毕业要求决定培养目标,再由培养目标决定课程体系。外部“需求”既是起点又是终点,从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教育目标与结果的一致性[1]。
2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课程改革与实践
2.1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课程教学目标
相对于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成果导向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将目标明确聚焦于学生最有意义的学习成果上,强调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突出能力本位教育[7]。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以反向设计的原则,首先要充分考虑专业的内外部需求和条件,包括学校定位、专业特色、社会需求和利益相关者的期望等,来设计学生的培养目标,体现学生毕业5年左右从事的专业领域、专业能力和所具备的职业能力。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如下:课程教学目标决定于毕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要对实现毕业要求有确定的贡献,必须能够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8-9]。农业标准化体系实验课程适用于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充分考虑社会、用人企业、学生等方面的需求,对应华南农业大学相关专业对学生的毕业培养目标。对该课程的培养目标进行了全面修订,见表1。
2.2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课程教学内容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实验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要点如下:课程教学内容要能支撑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课程教学内容要与教学方式相适应[10]。将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入农业标准化体系实验课程教学中,以成果为导向,对应该课程的学习目标,优化实验课程内容(表2)。以我国重要农产品水稻、玉米、蔬菜、水果、茶叶、鸡蛋、牛奶为研究对象,对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产前的种子活力,产中的光合色素含量、除草剂室内活性和田间药效,产后的理化性质和品质)以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为依据,进行测定与评价;以有机水稻为研究对象,要求学生分组协作,查阅资料,讨论并建立各自的有机水稻农业标准综合体,体会标准制订和应用的全过程;让学生能够掌握农业标准化的基本技术手段,掌握农产品外观和品质的评价标准,理解农业质量检测标准、质量安全标准的重要意义,理解农业技术标准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对消除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和增强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针对该实验课程中与农学专业其他实验课程较为相似的实验(如作物种子活力测定与评价、作物光合色素含量测定与评价等),要突出该课程的核心,从农作物生产标准化基本理论和知识的角度,让学生通过学习查询标准的方法、参与设计实验方案、根据标准内容评价实验结果,掌握农业标准检索、查询、获取的方法,以此具备信息收集与管理以及根据相关标准开展标准化工作的能力。
2.3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课程教学方法
农业标准化体系实验课程为32学时,实践性很强,学生要能够查找标准,根据标准设计实验,并掌握实验中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若按照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方法,教师设计实验方案,将实验器材准备好;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操作,虽然能掌握一些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但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成果导向教育模式下的教学更多地关注“学生怎么学”,强调教与学密切结合、课内与课外密切结合,通过研究和实践来创新与发展知识,实现由记忆知识向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转变,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7,11-12]。雨课堂(rain classroom)是由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联合开发的一种智慧教学工具,其宗旨是促进教学革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它以PowerPoint插件的形式整合到课件中,并用微信连接教师和学生,可用于课前教师向学生推送学习资料,课中师生随机点名、弹幕、答题、测验,课后测试、复习等,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并实时记录课堂数据,实现教学全过程的数据采集与统计。近年来,雨课堂被广泛应用在高校课程改革中[13]。将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融入农业标准化体系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中,并利用雨课堂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教师提前通过雨课堂发布实验课程学习内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资料和相应的农业标准,经讨论后制定本组的最终实验方案;实验过程中,由学生自行选择实验所需的实验材料、试剂和耗材,按照本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以科技论文的形式,按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的框架撰写实验报告,重点讨论实验结果和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相应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优化教学效果。
2.4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是评价课程质量、衡量教学目标、检验学习效果及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14]。传统的实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比较单一,通过实验报告的形式考核,偏重于学生的成绩,但上交的实验报告基本照抄实验指导书上的实验原理、材料和方法。分小组考核时,小组内的实验报告基本雷同,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达不到实验教学的目的,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成果导向教育是一种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传统的考核模式以评定最终成绩为目的,重视测试结果而非学习过程,重视知识考察而非能力提升,既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又不利于教学过程的完善和提高。要打破“一刀切”的考核模式,转变“重记忆,轻能力”的考核模式,将结果性考核和过程性考核相结合,强调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综合考核,要开展多种形式、多个阶段、多种类型、多种成绩评定的考核[14-15]。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结合农业标准化体系实验课程的特点与体系,制定了课程考核评分表(表3)。该表充分考虑预习、考勤、小组协作、基本技能考察和综合性实验考核各因素,将更加合理、全面和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创新精神和思辨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