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期和密度对济麦44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作者: 魏龙雪 裴艳婷 李文佼 张书良 张洪勇 朱金英

播期和密度对济麦44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0

摘要  为探明不同播种期和播种密度对小麦新品种济麦44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筛选适宜的播期和播种密度。2019—2020年度在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黄河涯镇试验地就济麦44进行了不同播期和播种密度的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济麦44籽粒产量和品质对不同播期和播种密度处理组合的反应略有不同,在产量方面,播期10月5日+基本苗180万/hm2处理、播期10月15日+基本苗270万/hm2处理和播期10月25日+基本苗315万/hm2处理组合的产量较高,处理组合间差异不显著;在产量构成要素来看,3个处理组合在千粒重、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方面均表现较好;在品质方面,虽大部分处理组合间均表现不显著,但从蛋白质含量、稳定时间、吸水率和沉淀值等几个方面综合来看,播期10月5日+基本苗180万/hm2处理、播期10月15日+基本苗270万/hm2处理和播期10月25日+基本苗315万/hm2处理组合的均值表现总体较好。因此,济麦44在黄淮海冬麦区适宜的参考播期和播种密度为10月5日、基本苗180万/hm2;10月15日、基本苗270万/hm2;10月25日、基本苗315万/hm2。

关键词  济麦44;播期;播种密度;产量;品质

中图分类号  S 512.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22-0027-04

doi: 10.3969/j.issn.0517-6611.2022.22.007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ffects of Sowing Date and Planting Density on Yield and Quality of Winter Wheat Cultivar Jimai 44

WEI Long-xue,PEI Yan-ting,LI Wen-jiao et al

(Dezho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Dezhou,Shandong 253000)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owing dates and planting densities on the yield and quality of new wheat variety Jimai 44, the appropriate sowing dates and planting densities were screened. A randomized block experiment with different sowing dates and planting densities were conducted on Jimai 44 in the experimental field of Huangheya Village, Huangheya Town, Decheng District, Dezhou City, Shandong Province in 2019-2020.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ain yield and quality of Jimai 44 had slightly different responses to different sowing dates and sowing densities. In terms of yield, the yields of D1Q  D2Q3 and D3Q4 were higher. And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hree treatments;In terms of yield components, the three treatments performed well in 1 000-grain weight, effective panicle number and grain number per panicle; In terms of quality, although most of the treatment combinations were not significant, the average values of D1Q  D2Q3 and D3Q4 were generally better in terms of protein content, stability time, water absorption and sedimentation value. Therefore, the suitable reference sowing date and planting density of Jimai 44 in Huang-Huai-Hai winter wheat region were as follows:October 5,basic seedlings 180×104/hm2;October 15,basic seedlings 270×104/hm2;October 25th,basic seedlings 315×104/hm2.

Key words  Jimai 44;Sowing date;Planting density;Yield;Quality

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不仅取决于品种的遗传特性,而且受生态环境和栽培技术的影响。播种期和播种密度是影响小麦群体结构性状、产量和品质形成的重要因素。马尚宇等[1]通过播期、播量和施氮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和分配及产量的影响分析,指出增施氮肥和适当增大播量有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邵庆勤等[2]探索密度对沿淮晚播小麦产量形成及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适当增加密度有利于增加晚播小麦产量并改善晚播小麦品质性状。播期适宜,小麦可充分利用光、热和水资源,有利于培育壮苗[3-4];适宜密度则有利于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使产量构成因素协调发展 [4-5]。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小麦品种实现高产的适宜播期、播种密度有别[6-9]。济麦44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小麦遗传育种团队近年来选育的突破性强筋小麦新品种,具有优质、抗病、早熟、高产等突出优点。2015—2019年连续5年经香港南顺集团品质测定均达到企业标准,2017、2018、2019年连续3年达到国标和郑州商品交易所强筋小麦标准,2019年入选首届黄淮麦区优质强筋小麦品种质量鉴评会超强筋小麦[10-11]。2018年通过山东省审定,2021年通过国家审定,自山东省审定同年秋播开始推广种植,近年来面积迅速扩大,成为山东省主要强筋小麦品种,受到种子企业、种植户、面粉加工企业的欢迎。为挖掘促进小麦新品种济麦 44成果的熟化高产潜力并稳定品质指标和转化,笔者研究了不同播期和播种密度对济麦 44的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以及品质的影响,旨在明确济麦 44产量和品质协同提高的播种期和播种密度的最佳组合,为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济麦44的栽培及标准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9—2020年在德州市德城区黄河涯试验地进行。试验地前茬为玉米,轻壤土,地势平坦,排水方便,土壤肥力中等偏上,试验地0~20 cm土层土壤基本性状如下:全氮120.49 mg/kg,碱解氮78.99 mg/kg,速效磷26.42 mg/kg,速效钾97.81 mg/kg,有机质10.29 g/kg。试验地气象情况见表1。施纯氮240 kg/hm 5 ∶5基肥追施,P 2O 5 120 kg/hm K 2O 120 kg/hm2;P、K肥全部基施,旋耕、筑畦、划区。气象情况见表1。

1.2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为小麦新品种济麦44,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提供。品种来源为常规品种,系954072与济南17杂交后选育。特征特性为冬性,幼苗半匍匐,株型半紧凑,叶色浅绿,旗叶上冲,抗倒伏性较好,熟相好;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硬质。中抗条锈病,中感白粉病,高感叶锈病、赤霉病和纹枯病。越冬抗寒性较好,属强筋品种。

1.3 试验设计和方法

试验采取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播期,分别为10月5日(D1处理)、15日(D2处理)、25日(D3处理)3个水平;副区为播种量,每个播期分别设4个不同的播种量,其中,10月5日(D1处理)播期的播量分别为基本苗180万/hm2(Q1处理)、225万/hm2(Q2处理)、270万/hm2(Q3处理)、315万/hm2(Q4处理)4个水平,10月15日(D2处理)播期的播量分别为基本苗225万/hm2(Q2处理)、270万/hm2(Q3处理)、315万/hm2(Q4处理),360万/hm2(Q5处理)4个水平,10月25日(D3处理)播期的播量分别为基本苗270万/hm2(Q3处理)、315万/hm2(Q4处理),360万/hm2(Q5处理)、405万/hm2(Q6处理)4个水平。共计12个处理组合,分别为D1Q1、D1Q2、D1Q3、D1Q4、D2Q2、D2Q3、D2Q4、D2Q5、D3Q3、D3Q4、D3Q5、D3Q6。大区面积120 m2(24.0 m×5.0 m),行距0.25 m条播。其他管理措施同当地高产地块。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成熟前,每小区选具代表性样点2 m双行,统计有效穗数。成熟后,每小区选取代表性麦穗 50个,统计穗粒数。每小区选具代表性样点4 m2单独收获、脱粒、晾晒、记产,测定千粒重。

种子经生理后熟后,进行品质指标测定。用凯氏定氮法测定籽粒氮含量(上海植物生理学会,1999),其值乘以5.7计算籽粒蛋白含量,并折合成14%含水量的含量。湿面筋含量:用Perten面筋洗涤仪,参照GB/T 5506.2—2008《小麦粉湿面筋测定法》。采用瑞士布勒磨磨制并测定,参照NY/T 1094.1—2006 《小麦实验制粉第1 部分设备、样品制备和润麦》和NY/T 1094.2—2006 《小麦实验制粉第2 部分: 布勒氏法用于硬麦》进行制粉并计算出粉率。采用德国布拉本德AT型自动粉质仪测定面粉粉质参数,参照ICC 标准No.115和GB/T 14614—2006《小麦粉面团的物理特性吸水量和流变学特性的测定粉质仪法》。

1.5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 2007进行数据、图形处理;采用DPS 19.05数据处理系统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播期和密度对济麦44有效穗数的影响

由图1可知,12个处理组合中,D1Q3、D2Q3和D3Q4处理组合的有效穗数较高,其中D1Q3处理组合的有效穗数最高,为599.61万/hm2。

对济麦44而言,各播期条件下,随播种密度增加,有效穗数整体呈“先增后减”的“单峰”趋势;相同密度不同播期处理间有效穗数呈略减趋势,说明合理的基本苗有利于小穗的形成,当基本苗增加到一定数量时,过高的群体反而不利于小穗的形成。

2.2 播期和密度对济麦 44穗粒数的影响 从图2可看出,12个处理组合中,穗粒数较高的7个处理组合由高到低依次为D2Q4处理组合>D1Q1处理组合>D2Q3处理组合>D2Q5处理组合>D1Q2处理组合>D3Q5处理组合>D3Q4处理组合,其中,D2Q4、D1Q1和D2Q3处理组合的穗粒数分别为38.21、37.87、37.40粒。

对济麦44 而言,除D2处理外,不同播期处理的穗粒数随播期推迟整体呈下降趋势,说明早播种有助于培育壮苗,促苗早发,提高小花的结实率。D1播期条件下,随播种密度增加,穗粒数呈逐渐降低变化趋势;D2、D3播期条件下,随着播种密度增加,穗粒数整体呈“先增后减”的“单峰”趋势。这说明合理的基本苗有利于小穗籽粒的形成,当基本苗增加到一定数量后,群体增大反而不利于小穗的发育结实。

2.3 播期和密度对济麦 44千粒重的影响 由图3可知,12个处理组合中,千粒重较高的6个处理组合由高到低依次为D1Q1处理组合>D2Q3处理组合>D1Q2处理组合>D3Q3处理组合>D2Q4处理组合>D1Q3处理组合,其中,D1Q1、D2Q3和D1Q2处理组合的千粒重分别为43.53、43.23、43.13 g。

对济麦44 而言,除D2处理外,不同播期的籽粒千粒重随播期推迟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早播有助于培育壮苗,促苗早发;相同播期,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除D2Q2和D2Q3处理组合间籽粒千粒重表现增加趋势外,其余处理组合济麦44籽粒千粒重均逐渐降低,尤其D3处理播种期籽粒千粒重随播种密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这说明千粒重对播期较敏感,对晚播时播种密度略敏感,可耐一定密播、迟播。

2.4 播期和密度对济麦44籽粒产量的影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