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梨套袋栽培技术规程
作者: 李先明 涂俊凡 杨夫臣 朱红艳 刘金平摘要 针对砂梨套袋生产过程中标准化水平不高、品质不优以及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制定了《砂梨套袋栽培技术规程》,标准号DB42/T 930—2013。该标准规定了砂梨套袋栽培的品种及树体选择、套袋前果园管理、纸袋选择及处理、套袋时期、套袋方法及套袋后果园管理等技术环节,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梨优质高效品种筛选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的支持下,对实施过程中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导致技术滞后的部分内容进行了集成和优化,以期实现砂梨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关键词 砂梨;套袋栽培;外观品质;内在品质;果园管理
中图分类号 S 66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22-0031-03
doi: 10.3969/j.issn.0517-6611.2022.22.008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gulations of Bagging Technology for Sand Pear (Pyrus pyrifolia Nakai)
LI Xian-ming,TU Jun-fan,YANG Fu-chen et al
(Institute of Fruit and Tea,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Wuhan,Hubei 430064)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such as low standardization level, poor quality and low economic benefit in the bagging production process of sand pear,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Bagging Cultivation of Sand Pear was formulated, Standard No. was DB42/T 930-2013.The standard stipulates the technology of sand pear bagging cultivation, such as cultivars and tree structure selection, orchard management before bagging, paper bag selection and treatment, bagging period, bagging method and orchard management after bagging.In order to realize the high-quality and efficient development of the sand pear industry, the paper integrated and optimized the part of the content which was caused by the technology lag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Pear High-quality and Efficient Varieties Screening and Supporting Cultiv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Key words Sand pear;Bagging cultivation;Appearance quality;Internal quality;Orchard management
果实套袋栽培技术模式降低农药残留[1],减少尘埃污染,避免病虫伤害,显著提高果实的外观品质,是目前生产优质高档梨果的主要措施之一[2]。长江流域砂梨优势产业区,雨热同期,多湿寡照[3],套袋栽培由于改变了果实生长发育的微域环境条件,影响果实糖、酸、矿质元素等物质代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果实内在品质[4];套袋栽培在有效减轻鳞翅目及鞘翅目害虫危害、减轻真菌及生理病害发生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果实日灼、黑点病及梨木虱、梨黄粉蚜发生危害。
砂梨是原产我国的4个栽培种(砂梨、白梨、秋子梨、新疆梨)之一,长江流域地区砂梨栽培历史悠久。先秦时期《山海经·中山经》记载“洞庭之山……其木多柤梨橘柚”,南朝宋时期《永嘉郡记》记载青田村产一种质量上乘供上贡的“御梨”,南北朝时期《荆州土地记》记有“江陵有名梨”。《湖北通志志余》记载“百里洲其上,平广土沃……梨于此是出”,《湖北县政概况》记载“枝江,果品亦多”[5-6]。我国长江中下游等南方地区是砂梨优势产区,产量和面积均约占我国总量的20%,在我国梨果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多湿、寡日照的生态气候条件,为了规范砂梨套袋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在引用NY/T 442/梨生产技术规程、NY/T 2157/梨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NY/T 1555/苹果育果纸袋等文件的基础上,制定了砂梨套袋栽培技术规程(DB42/T 930—2013),涵盖砂梨套袋栽培的品种及树体选择、套袋前果园管理、纸袋选择及处理、套袋时期、套袋方法及套袋后果园管理等技术环节。在该标准宣贯实施过程中,特别是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梨优质高效品种筛选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2019YFD1001404)的支持下,对该标准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补充和修订,以期实现砂梨产业的高质高效发展。
1 品种及树体选择
1.1 品种选择
砂梨品种的选择原则为综合性状优,市场竞争力强,生产上要求“好吃”+“好看”+“好管”,特别是套袋后外观商品性状好,内质亦优。适宜套袋栽培的早熟品种可选择翠玉、苏翠1号、鄂梨2号、金水2号、翠冠、华梨2号等,中晚熟品种可选择圆黄、秋月、黄金、丰水、金水1号等[7]。
1.2 树体选择
1.2.1 个体结构。
套袋栽培的梨树个体结构由多元结构向二元转变,即主干上着生主枝,主枝上着生侧枝,侧枝上面不再配置二级侧枝,只是着生大中型结果枝组。个体结构的树形分为两大类,即有干(中心干)和无干树型,其中有干树型包括疏散分层型、小冠疏层型及其改良树型,包括双层型、二层一心型;纺锤型及其改良树型,包括自由纺锤型、细长纺锤型、多主枝螺旋型、圆柱型、主干型等;一边倒树型(两边倒树型)等。无干树型包括两主枝开心型(Y型、V型、倒人型、2+1、倒个型)、三主枝开心型(倒伞型、3+1、延迟开心型、一层一心型)、多主枝开心型(3个主枝以上、N+1)以及架式栽培树型,包括水平棚架(两主枝棚架、三主枝棚架、四主枝棚架等)、Y型架、V型架等;无干树型中的2+1、3+1、N+1以及延迟开心形树型中,中心干弱化成为主枝的功能。适宜套袋栽培的梨树个体要求树势健壮、树龄结构合理、新梢及花芽发育良好。
1.2.2 群体结构。
梨园群体结构有梨树个体组成,由于立地条件、栽培制度、整形修剪方式以及品种特性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结构类型。生长期梨园的群体结构主要反映在梨树叶幕的空间构型,由一系列栽培管理措施所决定,包括栽植密度、栽植方式、株行间距、行向、树型和修剪方式以及梨园肥水管理水平等因素。套袋栽培梨园群体结构要求综合管理水平高,风光通透,树冠的覆盖率为70%~85%,叶面积系数为4.5~6.0,留枝量75万~120万条/hm 行间留出1.0~1.2 m的作业道,行间射影角小于49°,株间允许交接10%~15%,树冠交接率小于10%。果园管理差,树势弱及衰老树不得选用套袋栽培。
2 套袋前果园管理
2.1 保花保果
2.1.1 梨园放蜂。
1 hm2设置75个巢箱,巢箱之间距离50~80 m,巢箱分为固定式和移动式2种。固定式用砖石砌成,一次投入多年使用;移动式用木箱、纸箱做成。巢箱的长、宽、高分别为30、20、25 cm,距地面40~50 cm,各面用塑料薄膜包裹,仅留一面开口,以免雨水渗入。巢箱置于避风向阳、空间开阔的树冠下,放蜂口朝南,每箱放100~150个巢管。巢管内径0.5~0.8 cm、管长20~25 cm,一端封闭,一端开口,管口处要平滑,用绿、红、黄、白4种颜色涂抹,按放蜂量的2~3倍备足巢管,1 hm2准备巢管4 500~6 000支。放茧盒长20 cm、宽10 cm、高3 cm,也可用药用的小包装盒。放茧盒放在巢箱内的巢管上,露出2~3 cm,盒内放蜂40~50头,盒外口扎2~3个黄豆粒大小孔,以便于出蜂。花开放3%~5%时开始放蜂。蜂茧放在田间后,壁蜂即能陆续咬破壳出巢,7~10 d后出齐,盛果期果园放蜂1 500~2 250头/hm2蜂茧。花期结束时,繁蜂结束,及时回收巢管,把封口或半封口的巢管50支一捆,放入纱布袋内,挂在通风、干燥、清洁、避光的空房内存放。也可1/3~2/3 hm2放置1箱蜜蜂。
2.1.2 人工授粉。
花期遇到阴雨、低温、大风、沙尘等不良气候时,直接影响昆虫活动和自然授粉,坐果率大大降低,必须进行人工授粉。从授粉品种上采集呈灯笼状的花蕾,多品种花粉混合最佳,每花序上采1~2朵边花,立即在室内剥开花瓣,两手各拿1朵花,花心对花心互相摩擦,使花药全落下,筛去花瓣等杂物。未散粉的花药,放在光滑的纸内,置于温度20~25 ℃、相对湿度60%~70%的培养箱中36~48 h,花粉即可散出,除去杂物,放入小瓶备用。人工授粉时可在花粉中加入3倍量左右的淀粉或滑石粉进行稀释,以提高花粉的利用率。人工授粉时间选择在盛花期的09:00~15:00进行,用小毛笔或棉花球蘸取稀释好的花粉,点授在盛开花朵的柱头上,每花序点授2~3朵边花,蘸一次花粉可点授3~5朵花。
也可用喷雾器进行液体喷雾,用水10 kg+尿素30 g+蔗糖0.5 kg+花粉20~25 g+硼酸10 g配成悬浮液,在花开30%时,用喷雾器全株喷雾,配好悬浮液2 h内喷完。喷雾时间应选在10:00无风时进行,如喷粉后3 h内遇雨则应重喷。
2.2 疏花疏果
2.2.1 疏花(芽)。
迟疏不如早疏,疏果不如疏花,疏花不如疏芽(花芽)。通过冬季修剪、花前复剪等措施疏花(芽),疏枝条背下花芽,留背上花芽,疏密留匀,做到全树均匀分布,疏去主枝、中心干延长头的花芽。花前复剪注意旺树、旺枝少疏多留,弱树、弱枝多疏少留,在花蕾分离期疏去过密、过弱的花枝或花序。留花枝数为22.5万~37.5万/hm2。疏花朵在花序伸出至初花期进行,疏去中心花留边花,每花序留2~3朵花。过密的花序则摘除花朵,注意保留果台芽。
2.2.2 疏果。
疏果的原则是疏弱留强,疏小留大,疏密留稀,疏上下留两侧。疏果分2次进行,第一次粗疏,于谢花后10 d进行;第二次定果,于5月上中旬进行,结合果实套袋操作进行。
留边花果、疏中心花果,留花柄长的、疏花柄短的,留大果、疏小果,留椭圆形果、疏圆形和扁形果,留下生和侧生果、疏背上果,疏除小果、畸形果、病虫果、叶磨果、锈果、朝天果。疏果时先里后外、先上后下,勿碰伤果台,注意保护下部的叶片以及周围的果实。
套袋前2~3 d或者结合套袋进行定果,每果台留单果,保持大果型品种叶果比25 ∶ 中小果型品种为20 ∶ 树体内每隔20 cm间距留1个果。
2.3 病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