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化学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作者: 郭磊 阚欢 范方宇 刘云 张雪春 韩龙摘要 在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不仅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高校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总结了近年来食品化学课程思政融合专业教育的教学经验,包括转变教学理念、探索多元化教学模式及动态教学评价等,旨在为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专业课程教学的立德树人教学模式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食品化学;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22-0269-02
doi: 10.3969/j.issn.0517-6611.2022.22.06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Diversified Teaching Mode of Food Chemistry Course
GUO Lei,KAN Huan,FAN Fang-yu et al
(School of Life Sciences,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Kunming,Yunnan 650224)
Abstract In the new era,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not only puts forward a new requirement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but it also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personnel training i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 this article,the teaching experiences of the combin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d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food chemistry in recent years were summarized,includ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ing ideas,the exploration of diversified teaching mode,dynamic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so on.This article provided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teaching model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Food chemistry;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Moral education;Teaching mode
高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立德树人”是高校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1]。在全社会共同倡导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顺势而生。课程思政是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目标的一种教育理念,它以专业知识为切入点,通过融合专业教育与思政内容,达到高校立德树人的目的[2-3]。同时,“双创”教育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并引发人们广泛关注。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大学生必将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中坚力量。因此,积极推进大学生双创教育实践活动、培育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卓越人才成为当务之急[4-5]。
食品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它是从化学的角度和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的组成、结构、理化性质、营养、安全性及其在生产、加工、储藏和运销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的影响的一门基础应用科学[6]。食品化学课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食品加工与保藏的理论和技术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今后从事食品加工、保藏和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产品研发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7]。西南林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化学课程组从课程自身入手,不断深挖课程思政素材,结合区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在知识传播和双创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适当融入思政元素,对食品化学课程立德树人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以期达到培养出既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又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1 转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和贯穿专业知识教学的全过程,前提是任课教师要从思想上真正领会到课程思政对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增加一门课程或一项教学活动,而是以专业知识为载体,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发挥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8-9]。
目前,食品化学课程的教学体系比较完善。西南林业大学食品化学课程教学大纲包含水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质、维生素、矿物质、酶、食品风味物质、食品添加剂及内源性有害成分等内容,共48学时,且每章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都已明确。教学内容只是针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还很薄弱,尤其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食品行业的迅速发展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因此,食品化学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为大学生即将从事的相关教学科研工作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让食品化学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从而将职业品德和科学精神有机融合在一起[10]。在讲授食品添加剂这一章时,不仅要让同学们了解食品添加剂的作用(比如能提高食品的保藏性能、改善食品的感官性状、保持或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以及有利于食品加工生产等),而且必须让同学们了解食品添加剂在管理及使用中出现的各种食品安全问题,让同学们从职业道德的角度领会“立德树人”的深刻含义,从而让同学们自觉树立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
2 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主要体现在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有意识地提高社会人文关怀[11],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引导或启发学生的人文关怀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食品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的过程中,笔者所在课题组深入挖掘、不断提炼课程思政的教学题材,从PBL教学、TBL教学、案例教学、翻转课堂及共享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融入鲜活、生动的课程思政元素,构建食品化学课程立德树人的多元化教学方式。
2.1 PBL教学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小组讨论为主要教学形式的教学模式。PBL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理论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的不足,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分析及解决问题[1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开展针对问题的大讨论,包含理论知识、生活经验、社会发展、饮食文化、食品安全、职业操守、从业者经营规范及社会监督等方面,既反映出学生对综合知识的掌握及运用情况,又能客观反映PBL结合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解非酶褐变中的美拉德反应时,给学生提出问题“这个反应在什么样的食品加工中会产生”“反应发生后对食品的营养价值、品质及食品安全带来什么样的问题”等,通过问题讨论让学生从自身专业角度思考将来能为食品行业发展及人类健康作何贡献。
2.2 TBL教学 TBL(target-based learning)是一种以“目标制定、目标导学、目标任务驱动、目标修正与目标达标”为路径的目标教学模式。它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13-14]。通过制定单元教学目标着重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实验实践能力及思维创新能力,在实施过程中融合区域特色、历史人文及行业发展等思政元素,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及职业素养的提高。
2.3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成功案例或重大事故等典型性案例,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认真分析和讨论,再由教师进行总结评价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法[15]。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将思政元素与具体案例相结合,通过具体案例承载思政元素,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16]。
食品化学的每个章节都有很多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经典案例,比如水源污染问题、三聚氰胺事件、地沟油事件、瘦肉精事件等,将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让同学们对食品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品德和素质展开大讨论,从而启发同学们做德才兼备的食品专业人才。
2.4 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转换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课中及课后设计3个阶段。课前设计主要是通过导读、微课、视频、教学课件、课前问卷等内容的学习,提出问题并解决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课中设计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与同学们进行学习交流和学习心得的分享,初步完成课程思政在教学中的应用;课后设计以线下教学为主,通过设置课程调研及问卷调查等环节,提交自己的实践作品及分析报告,完成教学评价[17]。
2.5 共享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作为高校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场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要发挥高校实验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育人作用,就必须充分挖掘高校实验室工作及相关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18]。
西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职业素养,构建了食品相关专业实验室的开放共享机制,包括转变实验教学主体、完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建立实验室互联网化运行机制、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新模式及学科竞赛驱动机制等。
3 动态教学评价
要达到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目标,教学评价是考查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措施。要发挥教学评价在教学改革中的导向、诊断、调控和激励作用,首先要搞清楚课程思政效果“用什么来衡量”“评什么”“怎么评”等问题[19]。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评价的对象也应该包括教师和学生。另外,教学过程的开展是动态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学评价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因此教学评价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3.1 对教师的评价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课程考核都是针对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学习成绩,忽略了对任课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启发、引导、传授及解惑的作用。除了学校教学设施保障、教材选择、教学内容的实施外,给学生思想上的启迪、职业素养的引领是教师的责任。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与实施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也是课程思政立德树人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应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对教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评价,二是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思政元素传播知识的能力,三是传播正能量、正确引导学生如何做到德才兼备。
3.2 对学生的评价 课程思政的实施对象是学生,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全方位的,应包含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及价值观培养等。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包括平时上课表现、期末考试成绩,而且要包括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责任感、对国家发展的高度认同感以及将来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自豪感。
4 结语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既要肩负着传授学生知识与技能的重任,又要肩负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重要使命。教师要时刻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储备,满足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的要求,又要加强自身的政治素养和人文关怀,保证每个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在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目标的驱使下,西南林业大学食品化学课程组将思政教育融入食品化学课程的教学环节中,从转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理念、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及动态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通过比较学生的课程成绩及对教师教学效果的反馈发现,这种立德树人教学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对食品化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