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有效进路中农民素质教育的策略研究
作者: 汤帮耀 杨晨豫摘要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离不开有效的乡村治理,农民是乡村治理的主体,农民的素质水平与乡村治理的成效呈正相关。农民必需具备参与乡村治理思想热情、主体责任意识及基础素质,才能在乡村治理中发挥有效作用。到农村实地调查与访谈发现,当前农民的相关素质状况相对治理有效的目标而言还存在差距。因此,要实现治理有效的目标,相关责任部门必须积极开展农民素质教育,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思想动能,增强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体责任,提高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基础素质,使农民能有效开展乡村治理。
关键词 乡村振兴;乡村治理;治理有效;农民;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 7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22-0276-04
doi: 10.3969/j.issn.0517-6611.2022.22.068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tudy on the Strategy of Farmer Quality Education on the Way of Effective Rural Governance
TANG Bang-yao YANG Chen-yu2
(1.School of Humanity and Foreign Languages,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128;2.School of Education,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128)
Abstract If the nation wants to revive, the countryside must revitalize. Rural vitalization is inseparable from effective rural governance, farmers are the main body of rural governance, their quality level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effect of rural governance. In order to play an effective role in rural governance, farmers should participate in rural governance with positive affect, main body responsibility and basic quality.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interview in rural areas show that there is still a gap between the current quality of farmers and the need of achieving effective governance, so departments responsible for the agriculture should carry out farmers' quality education to inspire the farmers to take positive actions, strengthen their main body responsibility and enhance the basic quality, in order that the farmers are able to carry out effective rural governance.
Key words Rural vitalization;Rural governance;Effective rural governance;Farmers;Quality education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1],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又从逻辑及国家发展现实需求的角度,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论断,全面拉开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序幕[3]。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没有乡村的有效治理,就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总体而言,治理有效就是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善治之路,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4]。治理体系建设方面,中央已经根据乡村发展的实际,完成了治理体系构建;治理能力建设方面,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指引下,国家的治理能力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为乡村治理提供了重要保障,但受思想观念及农村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当前农民的主体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自治、法治与德治工作的推进速度与现代乡村治理目标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加强农民素质教育,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广大农民在思想、行动和能力上与中央提出的现代乡村治理目标同向同行,提升农民的自治、法治与德治能力素质,是实现治理有效目标的重要抓手。
1 治理有效进路中农民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
素质是决定人胜任力的首要因素,农民是乡村治理的重要主体,必须具备参与乡村治理的基本素质,才能确保治理有效目标顺利实现。其具体作用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1 有利于激发农民投身乡村治理的思想热情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党的领导下,国家一直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而农民是人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同时,乡村振兴也是国家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保证,没有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国家就不可能实现食物的有效供给;没有环境优美的乡村,人民就没有洁净的饮水和新鲜的空气。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离开农民积极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就会被迟滞,但由于乡村人员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对乡村治理的认识水平差异性大,导致农民整体参与乡村治理主动性不强;同时,乡村治理涉及的范围广,人文社会环境千差万别,所以乡村治理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域的具体实际采取适宜措施,这必然会给乡村治理工作增加难 度。难度再大,情况再复杂,只要坚持党的坚强领导,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原则,治理有效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开展农民素质教育,让农民弄清国家现代化建设、乡村振兴、乡村治理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握乡村治理的基本要求和准则,理解乡村治理与自身发展的内在联系,就能使农民在思想上做到与党中央同向同行,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增强农民当家作主的自豪感。
1.2 有利于增强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体责任
乡村治理首先应坚持的原则就是“自治”,“自治”既符合治理理论的基本要求,也符合我国国家治理的具体实际,“自治”原则是经过我国治理实践检验的科学原则。从我国现代政治意义的角度而言,“自治”是指人民通过民主方式,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也可以称为“民治”。乡村治理过程中“自治”的内涵可从2个方面解读,一方面“自治”可以理解为农民或农民组织在乡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通过适当程序,民主参与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公共事务,共同维护乡村公共事务管理的公平正义,提高乡村公共事务管理的合理性和时效性,共同达成治理有效的目标;另一方面“自治”也可以理解为农民或农民组织根据法律政策规定和村民公约,管理好自己及家庭或组织的内部事务,做好自己,确保自己及家庭或所在组织的行为与乡村治理目标保持一致,配合乡村基层党组织达成“治理有效”的目标,简而言之,自我管理也是乡村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5]。总之,不管是从民主参与管理的角度来看,还是从自我管理的角度审视,“自治”的基本要求就是农民必须以主体的身份参加乡村治理。开展农民素质教育,使农民理解“自治”的内涵和基本要求,明确自己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增强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责任感,提高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增强农民自我管理和民主参与乡村治理的意识,积极投身乡村治理。
1.3 有利于提升农民实施乡村治理的基础素质
我国已经迈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国家现代化离不开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因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前提基础。美国著名学者英克尔斯认为:“在整个国家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人是一个基本因素。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6]因此,国家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就必须首先实现农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是一个渐进式的转化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提升农民对于人与人、人自身、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水平的过程。农民现代化包含思想观念现代化、行为方式现代化以及生活方式现代化3个方面,其中思想观念现代化是先导,行为方式现代化是落脚点,生活方式现代化是着力点[7]。研究表明,教育在促进人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一个人受教育的水平与其现代性成正比[8],因此,国家要实现农民现代化,必须加强农民教育。习总书记指出,我们办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全民族创造活力[9]。随着农民受教育水平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必然会持续提升,对乡村治理的理解越来越到位,实施乡村治理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因此,加强农民教育,有利于提升农民实施乡村治理的基础能力,提高乡村治理的效率。
2 农民素质与乡村治理要求的差距及形成原因
农民素质对乡村治理有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就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农民的素质水平还没有达到治理有效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2.1 农民投身乡村治理的思想动能不够
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或形成的观点及观念体系,思想与人的行为方式和情感方法密切相关,也指挥着人本身的行为。一切符合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能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引导人主动探究事实,追求真理;反之则是错误的思想,它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10]。农民是乡村社会的主体,开展乡村治理,就是要改善乡村的社会生活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农民是乡村治理的直接受益者,所以,从社会存在的角度分析,农民理应积极主动参与乡村治理,但调查了解,农民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知之甚少,与经济基础薄弱或远离城镇地区的部分普通农民交流时发现,他们对乡村振兴这个概念都不知道;与经济基础相对较好或靠近城镇的地区的部分农民探讨中,虽然有农民知道乡村振兴这个概念,但对乡村振兴的总目标却一无所知,更不用说治理有效这种特殊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居民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就是大家所戏称的“386199”部队,他们对基本生活外的事情没有太多兴趣,而在外务工的年轻农民虽然也会在春节及一些特殊时间节点短暂停留乡村,但他们的关注点根本不在农村。可见,乡村振兴这一国家战略在农民的大脑中形成基本印象尚需一个过程,更谈不上实施乡村治理的思想动能,这种状态下,农民不可能站在乡村振兴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治理有效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之一,需要农民从思想上充分理解,从情感上高度认同,但据实分析,与治理有效的要求相比,农民在乡村治理工作方面的思想动能还相当孱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