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上海,春去夏犹清
作者: 姜浩峰
“取消企业复工复产复市不合理限制。”听到5月29日下午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99场新闻发布会上发出这样的声音,作家何振华心情略微放松了一点。拿到临时出入通行证后,5月起,何振华得以走出自家小区。他发现,凡是走出小区的市民,都比较小心,注意保持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些商业门店在逐步恢复中,城市的烟火气正在回来。
“大上海保卫战”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6月1日起,上海有序恢复了住宅小区出入、公共交通运营和机动车通行。
回想一个月前,何振华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文章《“足不出户”里的凝聚力》,结尾处如此写道:“我的一位老师讲了一句话,不妨拿来送给所有在魔都的你——‘草长莺飞的三月我们擦肩而过,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四月我们满怀期待’。”当时,上海正经历从“九宫格”到“鸳鸯锅”的防控措施改变,亦即从网格化筛查,到以黄浦江为界分区分批实施核酸筛查。3月28日5时起,浦东、浦南及毗邻区域先行实施封控。紧接着,4月1日,浦西的筛查无缝衔接。
翻一翻4月1日凌晨1时上海人的微信朋友圈,会发现,一场“云蹦迪”,几乎和春晚差不多热闹。“回想起来,当时身在浦西的朋友,真有种又要过年了的感觉。大家期待着封控期间做好核酸,速战速决。”有上海市民如此回忆。
这一场由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的疫情,在上海,感染者人数一度飙升到每天两万余。一座2500万常住人口、千万左右流动人口规模的城市,在长达近两月的时间里,处于大多数城区封控的状态,这在全世界都是史无前例的。
比起2020年1月的武汉来说,上海的城市规模更大,国际化程度更高。加之奥密克戎比最初的新冠病毒致死率要低,城市封控是否必要引发的争论、封控后免不了的“一地鸡毛”相叠加,少不了令身处魔都的人呈现焦虑和忧心。但疫情中我们也能看到,生活在这座都市的人们的守望相助、邻里相帮。
“上海市民不愧是公民意识觉醒的国际大都市的好市民。我总感到上海市民有一种自觉的大局观。在这次应对疫情方面,绝大多数上海人——无论是年长者,还是年轻人;无论是老上海,还是新上海人……,大家经历了极限考验,都没有辜负这座城市!”何振华向《新民周刊》记者如此说道。
5月25日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传出了“努力确保二季度经济实现合理增长和失业率尽快下降,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声音。
上海这座开埠近180年的都市,并不是静默的,苦战两个月后的上海,一定能重新恢复活力。

疫,因变种病毒而起
自新冠疫情暴发并呈现全球大流行之态以来,上海一直承载着巨大的防疫压力,却也长期是疫情防范的模范生。
就防疫压力来说,有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口岸作为全国最大的空海港入境口岸,2021年承接了全国近40%的入境航班。
上海防疫的做法,曾经效果突出,也受到较多好评。今年1月,静安区静安寺街道愚园路228号被划定为“中风险地区”。由于此地面积仅20余平方米,而成为“最小”中风险区。央视新闻发表评论称,上海把精准防控“拿捏得死死的”。
上海还是那座上海,然而,病毒已悄悄变得不再是原来那个样子——它变得愈加狡猾。
3月初开始,上海通报了几条病毒感染线。无论是老年舞蹈队、时装班,还是大巴司机和他的妻子,或者漕溪北路1200号……疾控队伍一直在追溯此轮疫情源头,但精准防控的流调速度,似乎逐渐跟不上病毒“狂野飞奔”的脚步……
上海的抗疫战法逐步调整,与病毒之间的攻防格局也在变化。
3月13日,上海浦东机场进出港航班取消817架次,取消率达到68%。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消息,要求上海市民非必要不离沪。此前一天,上海宣布全部中小学调整为线上教学。
回顾3月1日至13日24时的数据,上海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病例81例,无症状感染者632例,上海16个区中有15个区已有感染者。社会面究竟有多少感染者,待查!
3月15日夜,国家公布新一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16日一早,很多上海市民发现,自家小区被“网格”了。17日,上海第125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卫健委主任邬惊雷,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联袂出场。
当时,邬惊雷称,会根据核酸筛查结果,动态调整下一步疫情控制措施。张文宏直言,奥密克戎不是“大号流感”,它会咬人。抗疫,需要将病毒“闷死”。同时,他也说,每一次抗疫政策的改变,都不是“拍脑门”想出来的,而是通过科研的支撑进行的。可这一天的发布会,给人印象尤其深刻的却是会后网友@54zhuzhu所绘“文武(邬)双全”等漫画。不少市民认为只需吃一碗“蛤蜊炖蛋”(上海话谐音“隔离等待”),胜利就在前方。有人甚至拿出了清明小长假踏青方案……
春光总是值得期待,然而2022年上海的春光,却无奈错失。3月24日,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580人,首度突破四位数;3月28日,本土确诊96人,29日326人,30日355人;至于无症状感染者,从每日检测出四五千人,到万人以上,只过了短短72小时!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在新冠肺炎肆虐武汉的时候,曾是上海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长。4月1日,作为上海集中隔离点医疗救治组组长,他现身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临时集中隔离收治点。这是此轮疫情以来,陈尔真的第五站了。此前,嘉定体育馆、崇明长兴岛、嘉荷新苑、世博展览馆这几大集中隔离收治点,都是他奋战的地方。在与奥密克戎变异毒株进行的这场追逐赛中,陈尔真当时如此体会:“跟当年的武汉相比,上海在准备上、经验上要好一些。这次疫情的规模,比武汉还要大,但疾病的严重性比武汉要低,上海遭遇的是奥密克戎BA.2变异株,毒力下降、传播力在增强,传播速度很快,所以无症状感染者越来越多,增加了我们的管控难度,压力很大。”
城,如此鼎力应承
3月24日,上海市委组织部向全市共产党员发出一封题为《在大战大考中彰显特殊责任、特殊担当》的信,号召全市党员在特殊时期“扛起特殊责任、拿出特殊担当,咬紧牙关、一鼓作气,坚决打赢疫情防控这场大仗硬仗”。
4月2日,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抵沪,她与上海市委和市政府负责同志交换意见,转达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干部群众的关心和慰问,并强调,要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犹豫不动摇。孙春兰还表示,要强力支持上海防控工作,同心协力尽快打赢这场大仗硬仗。

此一仗到底有多硬?4月4日19时,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消息,相当于做了回答。“具有里程碑意义”,“超过3000万,史无前例的核酸大筛查!”大兵团之所以能迅速组建,所依靠的仍是整个国家的动员能力,其中就有全国各地的支援。先是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江西、天津、海南等省市的医务人员组成的国家援沪医疗队于4月4日集中抵沪;再是北京、陕西、海南、河南等省市分别派出医疗队陆续抵沪。
广东援沪医疗队领队、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副主任黄彬说:“我们300名队员分别来自广东19个地市,都有丰富经验。队员中有112名党员,临时党委在飞机上开了第一次党委会。大家都有很高的热情和激情,帮助上海抗击疫情。”
4月2日,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交付验收。自3月25日上海建工集团集结300名管理人员和千余名工人进场施工,到交付,花费了184小时。
此前一天,当陈尔真出现于此的时候,此地还称为临时隔离收治点。总建筑面积超30万平方米,床位超过15000张的方舱医院,开始正式运行——分10个舱区管理,每舱1500名左右的病人。
南昌大学二附院医疗队是4月3日抵达上海的,之后进入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在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我们所在的舱区收治了部分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为了保障他们的身体健康,我们迅速成立了方舱MDT多学科团队,涵盖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中医科、内分泌代谢科、消化内科、肿瘤科、血液内科、妇产科、儿科等十余个专业的医学专家。” 该院副院长胡辉称,“其间,曾为一名63岁的做过‘原发性肺癌消融术’的奥密克戎变种病毒感染者提供过医疗方案,并最终使他转阴出院。”


记者也曾与来自浙江宁波、嘉兴等地的核酸检测医护人员交流。这些长三角区域的援沪医疗队每日晨星中出发,抵达上海各区的社区点位立即工作。检测完成后原车回省,在嘉兴隔离待命。
4月4日这天,4时50分的晨曦中,青浦区星尚湾已有彻夜分配了医护物资的志愿者穿上大白服上岗就位;5时30分,普陀区长风三村的党员志愿者已经开始对79个门洞挨家挨户爬楼呼叫采样,尽快完成这个2000多户、4000多人无电梯老旧小区一次特殊的“叫早”服务。当天下午2时,普陀区真如镇街道完成核酸采样后,街道党工委书记张韶春禁不住心底里长长舒了口气。刚开始核酸检测,有老人打不开采样二维码。好在党员志愿者纷纷到社区报到以后,缓解了人力资源压力。
黄浦区一位老人给瑞金医院采样队员手写了一张明信片:“亲爱的孩子,你们埋头苦干,不惧挑战,是为了换取千姿百态的明天。辛苦了,保重!”
何振华对《新民周刊》记者说:“尽管看起来有些猝不及防,可在上海进入封控状态后,除了医护以外,我发现许多社区的年轻人站了出来。那些穿着大白维持秩序的人,他们中有的是共产党员,有的是共青团员,有的也不是党员也不是团员,就是我们邻居家的小囡啊!他们奔走在前线,我甚至发现有的志愿者逆行进入整栋楼阳性的地方为大家服务,这就是在拼命守沪!”
4月4日的核酸筛查结果无疑并不乐观——本土确诊虽比此前一天略有下降,可新增无症状感染13086例,首次一日破万。4月5日,本土新增311例,新增无症状感染16766例。
4月6日,中共上海市委向全市共产党员发出一封公开信。“疫情防控的形势严峻复杂,守护人民的生命健康、守护上海城市的安全有序,已经到了最紧要的时刻”。公开信中更是引用了这样一段话——“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数据显示,截至此日,上海已有68.8万名党员到社区报到,广泛参与小区封控、核酸检测、物资保障、垃圾清运、特殊群体关爱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