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打造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作者: 海洋
近年来,南宁市在城市建设和产业结构优化方面持续发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南宁市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努力打造国际化大都市。
城市建设飞速发展 宜居品质显著提升
南宁,这座首府之城,正以日新月异的步伐,向着宜居宜业的现代化都市迈进。近年来,南宁市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不仅提升了城市的整体面貌,更在宜居品质上实现了质的飞跃,让市民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和美好。
走进五象新区,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派繁华景象。作为南宁市重点发展的新区,五象新区自规划建设以来,便承载着打造现代化国际都市新核心的重任。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南宁市的新地标,展示着南宁城市建设的新成就。
五象新区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近年来,南宁市按照中心城市的定位和建设超大城市的要求,以五象新区建设为重点,全力推进新区开发建设。随着广西体育中心、广西规划馆、广西美术馆、五象湖公园等一系列重大公共设施的建成使用,五象新区的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吸引了众多企业和人才入驻。
公开数据显示,五象新区建成区面积已从最初的几平方公里扩展到如今的行政管理区域面积达320平方公里,华为、浪潮等龙头企业(项目)相继入驻,瑞声、南南电子汽车新材料精深加工、比亚迪10GWh动力电池扩产等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新区不仅成为新市民安居的新载体,更成为新产业集聚的新空间,为南宁市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交通是城市的血脉,也是衡量一个城市宜居程度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南宁市在交通建设方面下足了功夫,不仅完善了城市道路网络,还构建了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体系。
如今,南宁市已相继开通运营了多条地铁线路,基本覆盖了城市的主要区域。地铁的开通不仅极大地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还提高了市民的出行效率。同时,南宁市还加快了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的建设步伐,形成了层次分明、功能明确的城市道路网络。
除了地面交通外,南宁市还大力发展航空和水运交通。吴圩国际机场作为南宁市的空中门户,不断开辟新的国内外航线,为市民的出行提供了更多选择。此外,南宁市还充分利用邕江的水运资源,发展内河航运,进一步完善了城市的综合交通体系。
南宁素有“中国绿城”的美誉,这得益于南宁市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持续努力。近年来,南宁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程,让城市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
在邕江综合整治方面,南宁市采取了截污、引水、生态恢复等多种措施,对邕江及其支流进行了全面治理。如今,百里秀美邕江已成为南宁市的一张亮丽名片,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游玩。同时,南宁市还加大了对城市内河和湖泊的整治力度,通过建设生态湿地、滨水公园等措施,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水环境质量。
在绿化建设方面,南宁市持续推进城市绿化工程,不断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如今,南宁市的公园绿地遍布城市各个角落,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同时,南宁市还注重生态廊道的建设,通过连接城市公园、绿地和自然保护区等措施,构建了完整的城市生态体系。
住房是民生之要,也是衡量一个城市宜居程度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南宁市在住房保障方面下足了功夫,通过建设保障性住房、推进棚户区改造等措施,让更多市民实现了安居梦。



在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南宁市加大了投入力度,建设了一批批设计合理、功能完善的保障性住房项目。这些项目不仅解决了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还提高了市民的居住品质。同时,南宁市还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通过拆除重建、综合整治等方式,改善了棚户区居民的居住条件。
除了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外,南宁市还大力发展房地产市场,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通过优化土地供应结构、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等措施,南宁市保持了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同时,南宁市还积极推进住房租赁市场发展,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住房选择。
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是提升城市宜居品质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南宁市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在教育方面,南宁市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新建和改扩建了一批学校和教育设施。同时,南宁市还积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了农村和薄弱地区的教育水平。如今,南宁市的教育资源更加丰富、优质,为市民提供了更好的教育条件。
在医疗方面,南宁市加强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通过新建和改扩建医院、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等措施,南宁市构建了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同时,南宁市还积极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提高了医疗服务的便捷性和效率。
在文化体育方面,南宁市注重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和完善。通过新建和改扩建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等设施,南宁市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同时,南宁市还积极举办各类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化已成为城市管理的新趋势。近年来,南宁市积极推进城市管理智能化建设,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在交通管理方面,南宁市利用智能交通系统对交通流量进行实时监测和调度,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同时,南宁市还推广了电子警察、智能停车等智能交通设施,提高了交通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在环境管理方面,南宁市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城市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并处理环境问题。同时,南宁市还推广了垃圾分类智能监管系统,提高了垃圾分类的准确性和效率。
在社区管理方面,南宁市注重智慧社区的建设和推广。通过建设智慧安防、智慧物业等系统,南宁市提高了社区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为市民提供了更加安全、便捷的居住环境。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有理由相信南宁将成为一座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经济稳健增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1月6日,广西2025年一季度商务经济“开门红”“开门稳”工作部署视频会议在南宁召开,会议强调了一季度经济增长对全年经济走势的重要性,并动员全市上下早谋划、早部署、早推进一季度经济工作。这一会议不仅为南宁市的经济增长定下了基调,也为全年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数据是经济增长最直观的体现。据南宁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南宁市生产总值达到了4207.92亿元,同比增长2.5%,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2025年春节假期,南宁市文旅市场人气高涨,各类文旅活动轮番登场,让市民游客共赴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新春文旅盛宴。公开数据显示,假日期间,全市共接待游客859.85万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1.28%;实现旅游收入78.55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5.85%。
南宁市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不断加快。近年来,南宁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兴产业的发展,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吸引了一批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项目落户南宁。

在制造业方面,南宁市正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传统制造业通过技术改造和创新,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同时,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也在南宁蓬勃兴起。以比亚迪、多氟多等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项目在南宁落地生根,为南宁市的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比亚迪电池邕宁项目为例,该项目于2022年9月底开始投产,如今6条生产线全部投产,为加快推动工业全面振兴与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比亚迪系列项目的引进,不仅形成了龙头带动的集聚效应,还抢占了新能源产业的“新赛道”,使南宁市具备了建设面向东盟的新能源产业集聚区的有利条件。
服务业也是南宁市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一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金融、物流、旅游、文化等服务业在南宁市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上升。南宁市作为广西的金融中心,拥有多家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为全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金融支撑。同时,南宁市的物流业也发展迅速,多个大型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相继建成投用,为全市的商贸流通提供了便捷高效的物流服务。
此外,南宁市还积极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通过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创新中心,为传统企业量身定做“数字方案”并进行数字化改造,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和生产效率。例如,广西嵘兴中科发展有限公司经过数字化改造后,实现了生产各个环节的“上云”,不仅提升了企业竞争力,还每年减少了超过100万元的用电成本。
南宁市政府在推动经济稳健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政策扶持的作用。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促进金融高质量方面,南宁市政府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例如,对经中央金融管理部门批准、首次在南宁市实质开展业务运营活动,并对南宁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实质贡献的南宁市持牌法人金融机构,实缴资本金10亿元以上(含10亿元)的,给予500万元一次性奖励;实缴资本金10亿元以下、5亿元以上(含5亿元)的,给予300万元一次性奖励;实缴资本金5亿元以下、1亿元以上(含1亿元)的,给予 1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参与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金融机构,按照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较上年新增额的0.1‰给予奖励,每家机构年度奖励金额不超过50万元。
在融资支持方面,南宁市政府积极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通过建设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支持驻邕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线上业务,提高了融资效率。同时,还鼓励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
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南宁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力度。通过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等措施,吸引了更多的优秀教师和学生来到南宁。同时,还与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南宁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此外,南宁市政府还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通过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等措施,为企业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同时,还加大了对企业的监管和服务力度,确保企业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