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刚:从话剧到电影,93岁仍心系影坛
作者: 沈黎明
2025年元旦,我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王心刚迎来了93岁生日,电影界同仁们纷纷送上祝福,祝这位老艺术家健康长寿。
在中国电影界,提起王心刚可谓大名鼎鼎。几十年来,他以英俊的形象和精湛的演技,塑造了电影《海鹰》中英勇果敢的快艇艇长张敏、《红色娘子军》中大义凛然的党代表洪常青、《知音》中儒雅倜傥的爱国将领蔡锷等一大批栩栩如生、令人难忘的银幕人物,广大观众从一个个鲜活的银幕形象中记住了他的名字,他也因此赢得了“银幕第一军人”的美誉,并荣获“新中国22大影星”和“中华影星”的殊荣。
从话剧演员到电影演员
王心刚1932年1月1日出生在大连,从小喜欢表演,期望长大后成为一名演员。1949年,正在读中学的他听说沈阳要举办一个教话剧表演的文艺骨干训练班,马上报了名。
进入培训班后,王心刚学习十分刻苦,不仅上课认真听讲,细心揣摩,做好笔记,课后还自加砝码练形体,练表演基本功,练功房里常常留下他不知疲倦的身影。正是凭着这样一种刻苦精神,王心刚进步很快,不久成绩便名列前茅。1950年9月,他进入解放军东北军工局文工团,做了话剧演员,一年后转入东北军区文工团。
当时东北军区文工团经常排新戏,王心刚每每被安排扮演重要角色,曾先后出演过《李闯王》《三个战友》等多部话剧。由于形象出众、表演质朴,军工局所属单位的官兵们对他扮演的角色都非常喜欢,很快记住了他的名字。不断的舞台实践,也使王心刚的演技日臻成熟。他越来越热爱话剧表演,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话剧舞台上干出一番事业。
然而这时,“一场意外”却改变了他的话剧表演之路。
195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筹拍反特故事片《寂静的山林》,剧组对片中扮演男主角史永光的演员挑选比较严格,导演朱文顺选了几个演员都觉得不太满意,于是派副导演广布道尔基到王心刚所在的文工团物色演员。广布道尔基进团的第二天,在一群年轻的男演员中一眼就看中了王心刚,认为他不仅相貌出众,而且身上有一种特殊的军人气质,很符合角色要求,立即决定将带王心刚回剧组。可当时王心刚一心扑在话剧上,对拍电影一点不感兴趣,并不想去。这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众所周知,拍电影远比演话剧受众面大,也有更多机会成名。文工团领导找到他询问原因。王心刚说出了心里话:“电影得一段一段地拍,还不能跟观众交流,不如演话剧过瘾。”领导批评了王心刚:“不论演话剧还是拍电影,都是工作需要,这是组织的安排,必须服从。去了以后一定要尽全力完成好任务!”一听是组织的安排,王心刚立即到了剧组。他认真对待“任务”,运用几年来的话剧表演经验,很快通过了小品测试、角色分析和试镜三关,主创人员也都非常认同他的银幕造型,于是决定由他出演男主角。
王心刚是那种做事要么不干,要干就一定要干好的人。初上银幕便担当主角,他把压力变成动力,潜心研究角色,在导演的指导下,很快熟悉了电影拍摄流程,短短几个月,便显露出独特的表演才能,把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影片公映后,圈内圈外叫好声一片,大众从此记住了他的名字。从此王心刚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很快被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
兢兢业业 成为几代人心中的偶像
1958年,王心刚进八一厂不久就赶上厂里筹拍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献礼影片《海鹰》。这部影片是根据1958年8月24日海军东海舰队快艇某大队6艘鱼雷艇全体官兵,在封锁金门作战时英勇作战的真实战例为蓝本创作而成的,再现了我国第一代海军官兵风采。该片导演严寄洲在遴选男主角时大胆起用了年轻的王心刚。
王心刚接到角色后,深知肩上担子的分量,为了演好鱼雷快艇艇长张敏,他立即深入到海军某部的鱼雷快艇上体验生活,与官兵们一起出海训练、巡逻。他原本想,自己出生在海边,对大海和船只都很熟悉,登艇后不会遇到太大困难。然而,上艇后才发现自己想得太简单了。鱼雷艇是以鱼雷为主要武器的小型高速水面战斗舰艇,航速可达每小时40—50节,即每小时75—90多公里,航行起来颠簸得很厉害,没经过艰苦训练,晕船这一关就很难过,就更不用说在航行中站稳、实施各种操作了。王心刚至今还记得第一次随艇出海训练时的情景。当天艳阳高照,海面风平浪静,他与官兵们有说有笑地上了艇,谁知鱼雷艇驶出军港刚一加速,他马上感到心里翻江倒海般的难受,还没等回过神来,身子一歪就哇哇地呕吐起来,完全不受控制。艇长见状赶紧安排战士赶紧把它扶到舱室躺下……
这次出海回来后,王心刚像大病了一场似的,脸上没有一点血色,剧组的一些人便劝他:“这部片子很多特殊场景是在场内搭景拍摄的,现在剧组都在造‘海’了,你跟着鱼雷艇低速航行,体验体验,找找感觉也就行了,何必跟着参加训练遭这份罪?”“那不行,没有亲身体验,我怎么能演出海军鱼雷快艇艇长的风范!”王心刚回答得斩钉截铁。就这样他硬是凭着一股敢拼的劲头,继续随艇训练,很快克服了晕船呕吐的难关,适应了艇上的生活,几十天下来,人虽瘦了一些,但一举一动俨然一名正规的海军军官了。如今严寄洲导演回忆起这段情况时还说:“扮演舰长张敏的王心刚,创作态度非常严谨认真,体验生活时吃了不少苦。我记得那段时间他不仅和鱼雷快艇的艇长同吃同住,还细心观察和揣摩生活,到后来他甚至可以代替艇长驾驶快艇了。”

《海鹰》公映后,全国反响强烈,赞誉声一片,王心刚精湛的演技受到一致好评,他阳刚的形象更是深深地印在了观众的心中。尤其他在片中开着敞篷吉普车,带着王晓棠扮演的民兵队长吴玉芬兜风那场戏,当年不知倾倒了多少青年男女。不少年轻女孩甚至给王心刚写信求爱,王心刚的回复则风趣而幽默:“感谢你的信任,但很抱歉,我已经是孩子的父亲了……”如今很多60岁以上的影迷回忆起王心刚主演的电影,依然印象深刻。
王心刚在《海鹰》这部影片中的出色表演,不仅征服了亿万观众,成了大家心中的偶像,也奠定了他在电影界的地位。1962年他被文化部评选为“新中国人民演员”之一。
德艺双馨 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继《海鹰》后,王心刚相继参加了《哥俩好》《侦察兵》《永不消逝的电波》《红色娘子军》《知音》等影片的拍摄。作为一名很早就名满天下的知名演员,他始终兢兢业业,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表演经验,循序渐进地探寻电影表演规律,最终形成了朴实自然,富有激情,细腻而不失雕琢的艺术风格,深受观众喜爱。
王心刚不仅演技高超,做人也非常豁达正直,尤其成名后,从不拿自己当明星,而是时时处处以一名普通演员看待自己、要求自己。拍片时,只要导演找到他,档期又合适,他从无二话、不提任何要求,总是愉快地答应下来。1962年,八一厂拍摄电影《哥俩好》,导演分别选择张良和张勇手扮演片中的男一号、男二号,而片中指导员这个角色,导演希望王心刚来演。开始导演担心王心刚不愿接受,就单独找到他,以试探的口吻征求他的意见,没想到话音刚落,王心刚一句“没问题”就痛快地接受了邀请。事后王心刚的一位好友知道了这件事,对他说:“这是一部反映部队生活的男人戏,你现在已经是名演员了,不演男一号,也不能去演个配角,这多没面子啊!”王心刚听了则非常认真地对好友说:“我就是一个普通演员,有点名也是大家扶持、观众捧场的结果,怎么能拿它做法码去计较主角、配角?”?他又语重心长地对好友说:“做人心中一定要有一颗定盘星,随时定好自己人生的天平,千万别拿自己太当回事。”

多年来,王心刚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65年拍摄电影《烈火中永生》时,他被安排出演片中三大主角之一的成岗,但拍摄过程中剧本多次修改,最后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重点突出江姐和许云峰的形象,成岗的戏被全部删除了,王心刚改演戏份很少的刘思扬。谁知后来刘思扬的戏也被删除了,王心刚只在片中露了一下脸,成了“无名英雄”,即便如此他也毫无怨言。2006年,八一厂筹拍新片《我的长征》,领导找到王心刚希望他出演一位红军老战士,身为军人的王心刚欣然服从命令。当淡出大众视野近20年的他现身银幕时,大家惊喜地发现,尽管岁月的风霜在王心刚脸上刻下了沧桑的印痕,但时年已70多岁的他,气质一点不减当年。原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生前曾赞扬王心刚:“他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事实的确如此,1981年,49岁的王心刚在影片《知音》中成功塑造了30岁的爱国将领蔡锷,一举夺得第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桂冠;1995年他当选为“中华影星”;2009年获“中国电影终身成就奖”;2012年获亚洲演艺名人“中国电影终身成就大奖”;2014年获第2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毫无疑问,这些荣誉是国家和广大观众对他最好的褒奖。
如今已93岁高龄的王心刚依然忙碌着,身为副军职干部,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他,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继续努力为电影事业作着贡献。2023年国庆节后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王心刚语重心长地提醒年轻演员们:应该注重内心修养,而不是表面形象,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品质,才是真正的美丽所在,作为演员只有有了内心美,才能走进角色的精神世界,真正塑造好所扮演的角色。虽寥寥数语,但十分中肯,尽显一位老艺术家对祖国电影事业的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