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重构与现代文脉的交融

作者: 王般若

史诗重构与现代文脉的交融0
蒋胜男,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系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温州市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网络文学委员会委员。著有《芈月传》《燕云台》《天圣令》《衡量天下》《太太时代》《紫宸》《历史的模样》等具有影响力的历史小说。

作品简介: 在当代历史小说创作版图中,蒋胜男以《芈月传》《燕云台》等女性史诗确立了独特的创作坐标。其新作《红山素水——耶律大石传》则实现双重突破:既将笔触从宫闱转向草原,更以男性英雄史诗叩问文明交融的永恒命题。这部承载着历史考据雄心与文学现代性追求的作品,在当下泛娱乐化写作浪潮中,树立起严肃历史题材的创作新范例。

作为西辽帝国的缔造者,耶律大石的人生轨迹堪称史诗素材的天然富矿——从辽国末代进士到中亚“古儿汗”,从东方流亡者到西方传说的“长老约翰王”,其身份的多重转换暗合着文明碰撞的历史密码。蒋胜男以文献考据为经(如对辽上京建制、捺钵制度的还原),以文学想象为纬(如虚构人物保罗的文明观察者视角),在史实留白处构建起虚实相生的叙事空间。这种创作策略既避免了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又以全球化视野激活了丝路文明的对话可能:当虚构的欧洲修史手稿与真实的《辽史》记载互为注脚,东西方文明在文本裂隙中迸发出璀璨的互文火花。

在叙事艺术层面,作品打破传统历史小说的线性窠臼,采用多声部交响的结构革新。作者将耶律大石的人生切割为“皇族遗孤”“流亡统帅”“帝国君主”三重镜像,通过时空蒙太奇手法,让不同时空的自我展开精神对话。这种碎片化叙事非但没有削弱史诗的完整性,反而在记忆闪回与现实抉择的碰撞中,凸显出历史洪流下个体命运的荒诞与崇高。尤为精妙的是战场沉思场景的倒叙处理:当统帅凝视着即将被鲜血浸染的草原,少年时期驯服烈马的记忆碎片突然涌入——怯懦与勇毅、犹疑与果决在意识流中完成精神统合,最终熔铸成“天佑皇帝”的人格基座。

语言风格的混融创新构成另一审美维度。作者在保持历史小说庄重底色的同时,创造性融入现代叙事技法:草原盟誓的古朴对白与权力博弈的心理独白形成文本张力,游牧民族的谚语智慧与现代思辨的哲学追问产生奇异共鸣。第三十六章中耶律大石与萧塔不烟的夜谈堪称典范,帐外呼啸的北风与人物内心的权力焦虑形成通感,当“草原的月亮从不会为谁停留”的谚语在对话中浮现时,历史宿命感如冷月清晖般浸透纸背。

作为文化现象,该作的跨媒介潜能更值得关注。在数字阅读时代,蒋胜男以“慢写作”对抗流量焦虑:其对契丹射柳仪式的三页铺陈,对中亚粟特商队的三章跟踪,看似违背网文创作规律,却以人类学式的深描建构起沉浸式史诗体验。这种反套路的创作勇气,恰与耶律大石“逆流西进”的精神形成互文。当影视改编将草原征战的壮阔、丝路商旅的奇观转化为视觉史诗时,作品的文化价值或将获得更丰沛的释放。

在“文明冲突论”甚嚣尘上的当下,《红山素水——耶律大石传》的上线具有特殊的启示价值。蒋胜男没有陷入非黑即白的文明优劣论,而是通过耶律大石的帝国建构,展现文化共生的可能:当伊斯兰星盘与契丹萨满鼓在宫廷共奏,当汉字文书与回鹘敕令并置案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权力者的统治智慧,更是文明对话的永恒渴望。这种超越时空的历史书写,使作品既是对“丝路精神”的文学重构,亦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化呼应。在这个意义上,耶律大石的马鞍上,承载的不仅是帝国版图,更是人类文明互鉴的精神火种。

与其说阅读《耶律大石》是对文学的品味,不如说是一次对历史的深情回望与思考。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下,该书的上线无疑为我们的历史认知带来了新的视角与思考,值得每一位热爱文学与历史的人去细细品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