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褶皱里打捞灵魂的重量
作者: 王路
麦家,这位曾创作出《解密》《暗算》《风声》等热门谍战剧的作家,带着他的新作《人间信》与读者见面了。这部作品不仅是麦家五年磨一剑的成果,更是一部深入人心的作品。与《解密》《暗算》《风声》所讲述的精彩谍战故事不同,《人间信》则聚焦于内心世界,探索那些深藏不露的情感与思绪。
当谍战题材的迷雾逐渐散去,麦家以五年时光为刻刀,在《人间信》中雕琢出一部直抵灵魂的精神史诗。这部由花城出版社2024年推出的新作,不仅标志着作家从密码破译转向心灵解码的创作转型,更在当代文学版图上矗立起一座叩问存在本质的精神灯塔。
当文字成为救赎的浮木
在富春江畔的深山里,麦家将自己囚禁于文学苦修。在创作过程中,麦家将自己置于一个宁静的环境中,与自己的内心进行深度的对话。他试图挖掘那些矛盾而深刻的情感,以期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加真实、细腻的内心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无数次的自我挑战与突破,甚至有一次在深夜写作时失声痛哭。 当被问及此事时,麦家坦言,他并未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失控。直到有一天,一位服务员在早餐时向他询问昨晚为何哭泣,他才恍然大悟。原来,他在写作时完全沉浸于其中,那种忘乎所以的投入与情感释放,是他以往未曾有过的体验。 当作家将笔锋刺向记忆的脓疮,文字便不再是写作的工具,而成为对抗遗忘的手术刀。这种“深海写作”状态下的精神共振,使得小说开篇便带着湿润的咸腥气,那是泪水与海水共同浸泡的叙事质地。
可以说,《人间信》是麦家从心底呐喊出的作品,它触及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柔软与敏感。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麦家作为作家的深厚功力,更展现了他对人性与情感的深刻洞察。
小说以家族史为经,以创伤记忆为纬,编织出一个跨越半个世纪的精神图谱。当叙述者拨开历史尘埃,那些被父辈折叠在时光褶皱里的爱恨情仇,竟如基因密码般在血脉中延续。麦家在此构建的不仅是文学意义上的“人间信”,更是一份关于民族文化心理的“病理报告”——那些在革命年代被异化的人性,在市场经济浪潮中被扭曲的伦理,最终都化作代际传递的精神遗产。
文学作为存在的解药
这部小说以主人公的亲身经历为线索,生动描绘了其家族四代人半个多世纪以来爱与恨的交织与轮回。在尘世中浮沉的普通人,为了追求那份真实而宝贵的人间情感,不断努力与抗争。而麦家,作为一位创作出《解密》《暗算》《风声》等谍战经典的老牌作家,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敏锐的人性洞察,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人间信》中的主人公“我”,深受家庭变故和父亲的影响,仿佛被过往的痛苦和束缚所困,无法自拔。而麦家本人,同样深陷于过去的阴影中,内心的痛楚和愤懑无处排遣。然而,他选择以文学为武器,直面这些困境,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往事一一展现,寻求内心的解脱与新生。 对于每个人来说,与不愿回首的过往告别,迎来新的开始,无疑是人们共同的期望。但麦家在《人间信》中却选择了一种不同的方式,他坦然面对过去,将所有的伤痛和回忆都呈现出来。因为对于那些被往事深深困扰的人来说,单纯的决裂或许并不足够,更重要的是解救自己于过往的阴影之中。 对家族和故乡的回望,是人类情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众多作家笔下的永恒主题。从古人的“举头望明月”到现代作家的“故乡情结”,我们不难发现,对原生家族的回忆、探寻和反思,一直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尽管我们可能离家万里,但家所赋予我们的精神财富却始终伴随着我们。麦家选择回望过去,通过重新审视和凝视那些被伤害的过往,尽管过程充满痛苦,但正是这种直面困境的勇气,让他在成长中找到了新的力量和希望。我渴望深入探索人性的复杂内涵,并与读者共同分享在困境中奋起的勇气。麦家希望通过他的作品,能够给予那些心灵受困、深陷痛苦或怨恨中的人们以鼓励和解放。回望过去,允许自己为过往的伤痛而流泪,这无疑是迈向和解与释放的重要一步。
“我们从来不属于个人,只是过去某种的继续和回应。”麦家这句充满存在主义况味的箴言,道出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当主人公试图在记忆废墟中重建自我,作家实则在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文学治疗:通过将私人伤痛升华为公共叙事,个体记忆获得审美救赎的可能。这种创作观与普鲁斯特的“不由自主的记忆”形成跨时空对话,却又深植于中国“文以载道”的传统。
在解构与重建之间
《人间信》不仅是一封写给人间的信,更是一次心灵的自我救赎之旅。在这本书中,麦家将自己不愿回忆的过往和不愿触碰的内心深处,在深山孤灯下徐徐展开,剖析给读者,同时也完成了对自己的疗愈。 麦家表示,《人间信》既可以在字面上理解为人间来信,也可以解读为人间有信念、有信仰。创作这部小说对他而言,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探寻与疗愈之旅。他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能够驱走内心深处的幽灵,寻求真正的解放,并帮助那些曾被过往和缺憾所困扰的人们。
我们都被往事所困。那些过去的瞬间、经历过的故事,都深深影响了我们,塑造了今天的我们。正如麦家在作品中所述,“也许我们从来不属于个人,只是过去某种的继续和回应。”我们的过去,既是我们成长的摇篮,也是我们前行的包袱。它塑造了我们,同时也困住了我们,让我们在纷繁的往事中迷失方向。
同时,麦家也认为写作对他而言是一种自我疗愈的方式。在创作的过程中,尽管会伴随着痛苦与泪水,甚至耗尽体力,但当他写下最后一个字时,却能感受到内心更加轻盈。他坚信,“在人生关键的时候,文学会成为你化解苦难、甚至是帮助你活下去的一种理念。” 通过阅读麦家的作品,我们读者也可以从中汲取勇气和力量,被文学作品所治愈。我们相信人间有信念、有信仰,通过不断地阅读文学作品,我们终将遇见更加坚韧、自洽和平静的自己。
当麦家以《人间信》完成对谍战作家标签的突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体创作轨迹的蜕变,更是整个时代精神征候的文学显影。这部用五年时光淬炼的作品,恰似但丁穿越地狱时手持的火把,既照亮记忆深渊里的魑魅魍魉,也为所有在存在迷雾中跋涉的现代人,标记出一条通向自我救赎的文学路径。正如博尔赫斯所言,作家创造着他的先驱。麦家在这部作品中,已然成为汉语写作传统中新的精神坐标。
作家简介:麦家,小说家、编剧,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茅盾文学奖得主、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其代表作有谍战题材的《解密》《暗算》《风声》及故乡题材的《人生海海》等,被称为“中国谍战文学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