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者: 王雪铭

全国两会上,“新质生产力”成为一大热词。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在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首位,代表委员们也纷纷立足各自领域,对如何培育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建言献策。可以说,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巩固经济向好势头、实现高质量发展新突破,已成为重要时代课题。

全国人大代表屠红燕:培育新质生产力 推动纺织产业绿色化发展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0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屠红燕

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全国人大代表、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屠红燕今年围绕丝绸纺织行业方面提交了多份建议,就如何推动行业绿色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建言献策,致力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历史经典产业守正创新

历史经典产业,如丝绸、茶叶、中药、黄酒、文房四宝、工艺美术等,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具象标识,也是赓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促进国际交流的重要载体。凝聚着传统文化与技艺的丝绸,如何织出新意?在屠红燕看来,一条丝绸里有着大文章,历史经典产业在新时代也需要新质生产力为之注入活力。

屠红燕认为,当前历史经典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同时在这个最需要“守正创新”的领域,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做深做透历史经典产业守正创新这篇大文章,是摆放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在调研时屠红燕发现,以丝绸产业为例,在“供”的方面,我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茧丝绸生产国与出口国,生丝产量约占世界产量的75%,出口至今还是以生丝、真丝绸缎等原料半成品以及中低档产品为主,卖的依然是以附加值最低的初级原料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产业价值链最末端,赚取最微薄的利润。同样是一条丝绸领带,意大利制造的创汇率是我们同类产品的10倍以上;同样一条丝巾,贴上国际品牌就能卖到4500元,贴上中国品牌,最多卖到1500元,中间这3000元的差距就是品牌附加值。

在“产”的方面,目前我国丝绸行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凤毛麟角,受到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的局限,无力进行大规模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摆脱不了传统的、效率低下的传统生产模式,有的甚至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在“销”的方面,多数企业虽然捧着历史的“金饭碗”,却拿不出时尚化、个性化、定制化的经典产品。由于缺乏对客户情绪价值的深入研究,缺乏对新消费趋势的深刻洞察,缺乏与当代消费群体特别是年轻消费群体的有效沟通,从而导致丝绸行业企业普遍缺少市场竞争力,导致产业逐渐萎缩。

对此,屠红燕建议:首先,用新质生产力理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塑造历史经典产业文化驱动新生态。相关部门应大力引导宣传弘扬在历史经典产业中涌现出来的企业家精神,同时,在产业转型、融合深化、品牌塑造、机制创新上持续发力,助力历史经典产业打造一批业态“爆款”,以及有强大牵引力和辐射力的历史经典产业新IP。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1
万事利丝绸展示

其次,以数字化为抓手培育新质生产力,打开历史经典产业转型升级新局面。“数字化是历史经典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相关部门应积极鼓励支持专业服务机构和服务商,帮扶众多中小型企业实现大规模数字化改造,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加大历史经典产业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的建设,推动支持龙头企业和院校、科研机构共同培养人才,让传统企业有更多创新人才储备。

与此同时建立历史经典文化产销一体新模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为历史经典产业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因此,相关部门应充分引导产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以数智力量构建设计创意美学模型,赋予传统经典产业发展生命力。

促进纺织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近年来,纺织行业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和各项政策要求,全面深入推进标准制定、人才培养、试点示范建设、服务平台建设等各项工作,推动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取得阶段性进展。

关于如何推动纺织产业绿色发展,屠红燕表示,我国每年纺织印染废水的排放约为20亿吨,相当于150个西湖的水量,但是万事利无水印花新技术,能耗大幅减少,在工厂制造过程中基本实现了零污水排放。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2
杭州亚运火炬手屠红燕

此外,屠红燕介绍,在杭州亚运会期间,浙江丝绸展示了从现场设计到生产再到成品交付仅需2小时的惊人效率,而且全程无污水排放,这背后得益于一台集喷印、后整理等全工艺流程于一体的无水印染一体机。

“一体机”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生产模式:在空间上,以前办一个印染厂至少需要5000平米,现在只需要50平米,印染设备在门店甚至办公室就可以摆放;在效率上,以前印染面料起码要500米起步且工期至少半个月,现在1米面料就可以下单,2小时就能拿到成品,给“先销后产”、解决纺织服装行业的库存痛点提供了可能。

屠红燕认为,无水印染技术和无水印染一体机,对于纺织印染行业带来的颠覆性变革是全方位的,涉及生产模式、绿色节能、智能化、产业链和消费市场等多方面。这样的新技术推广单靠企业力量远远不够,需要通过政企合力赋能,做到“研发”与“推广”并举。

屠红燕建议有关部门能像支持新能源产业一样支持无水印染技术和无水印染一体机等纺织行业绿色化高新科技的推广,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服务、产业规划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同时,加大对无水印花示范工厂建设的配套政策扶持,加快纺织印染行业绿色化转型。

屠红燕希望由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推动支持相关行业龙头企业与相关高职院校共同培养人才,让传统企业有更多创新人才储备。如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平台的同时,将学生定向培养成印染工程师,实现一毕业就成为工程师的可能。高校解决了学生就业,企业解决了技能型人才的短缺和培养,学生加快了从工人到工程师的身份转化,提升待遇后更能吸引广大青年积极投身传统制造业和实体经济一线。

然后,政府要及时制定适应新技术新模式的市场准入标准。如印染行业传统的环评标准已经不适用于现阶段数字化印染新技术的应用场景以及运营模式,不能以传统印染工厂的环评标准以及要求来“一刀切”,要以新标准、新方法、新条件重新认定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升级当中诞生的绿色新指标,从而赋能纺织行业进一步加快绿色化进程。

除此之外,屠红燕期待尽快制定面向纺织企业减少碳排放的激励政策。面对“3060”双碳目标,建议政府对纺织行业企业制定减少碳排放相关指标以及配套的激励政策,通过税收优惠、重点项目立项、先进技术评选、重点应用推广等措施激发行业绿色相关技术的研究应用以及推广。

支持建设国家级AIGC创新平台

当前,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科技实力的竞技场,成为各国角逐和占领科技制高点的关键一招。

在屠红燕看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落地,尤其是进入千百个细分领域,往往是靠行业针对性、实用性更强的中小模型。

以丝绸纺织行业应用AIGC打造出了全球首款花型设计模型为例,该模型深度学习了全球数百位顶尖艺术家上万幅的美学作品,并从海量数据中抓取美的规律,首创解构出了“美的数字化模型”,同时还集合了50万花型数据库,300多种AI图像算法,可以为全世界80亿人每人设计10万条丝巾且不重样。

从丝绸纺织人工智能花型设计模型所发挥的应用效果来看,鼓励各行业打造专属垂直类AIGC平台,开发细分领域专业模型等应用场景,是中国特色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落脚点,是真正惠及各行各业、实现产业升级的新质生产力。

面向丝绸纺织行业,由于行业企业多为中小型规模,在数字化升级、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开发等方面需要强有力的创新平台作为支撑。对此,屠红燕建议支持丝绸纺织行业建设国家级AIGC创新平台,赋能行业在垂直细分领域模型建设等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高效开发与快速落地,并以此为试点,成功经验向其他行业推广。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3
万事利集团

政府引导,龙头企业主导。屠红燕建议政府将创新平台的建设运营主导权更多地向行业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开放,发挥其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市场推广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同时,建议政府出台专项政策,鼓励行业龙头企业打造国家级AIGC创新平台,研发高质量细分领域模型的同时,推动已成熟的人工智能应用新场景、新技术快速在本行业落地。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高层次科技研发人才“招不进”“留不住”一直是传统行业的痛点。屠红燕建议政府将企业主导的创新平台与高水平国家级实验室、科学院等进行研发资源的打通,产学研一体化,促进人才的流通与培养。建议政府通过优惠政策等措施,帮助行业企业精准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林孝发: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家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4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九牧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林孝发

2023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机器人产业迈入跨越式发展黄金期,这也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3月4日,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九牧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林孝发向全国政协提交《关于绿色科技赋能家用机器人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案,就推动发展智能家用机器人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方面建言献策。

林孝发认为,智能家用机器人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好帮手”,可以提供更便捷、更高效、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满足人们在清洁卫生、娱乐休闲、教育培训、养老护理等多方面的需求。

数据显示,智能家用机器人产业在全球拥有万亿市场体量,仅中国市场就超过3000亿,智能家用机器人将成为继3C产品、新能源汽车、高铁动车之后新的颠覆性产品。

对此,林孝发建议,要支持智能家用机器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加快未来产业孵化和先导区的建设进程。打造智能家用机器人地区样板、培育主导型领军企业、培养创新型企业家,围绕“智能、绿色、颜值、健康”四大核心,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产业规模化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大力支持发展创新能力强、产业环境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家用机器人产业生态集群,发展‘机器人+’体验模式,以产业优势、创新优势、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建设全球家用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高地、高端产业集聚区。”林孝发表示,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以绿色科技创新赋能制造业推动智能家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发展。

“一要激励制造企业数智化转型、实现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二要建设智能家用机器人产业协同创新载体;三要加速推进智能制造行业认证体系,建设中国特色智造评价标准。”林孝发建议,以AI、工业互联网、物联网、5G、大数据、云计算等为抓手,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积极推动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做优做强,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组建产学研用联合体、支持跨界联合研发中心,打造具有发展潜力和行业影响力的世界级科研平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