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文
前瞻思维
2023年三大管理趋势 20
颜杰华 程兆谦 陈赋明
近两三年,对国内企业来说,是新冠疫情冲击、经济下行、结构性难题等三大困难叠加的寒冬低谷时期。在此背景下,我们从国内企业积极主动的应对实践中,发现了可预见未来的三大管理趋势。
趋势一:渠道端和生产端加速数字化
在消费品领域,不少企业开始打碎传统渠道上的阻隔,利用数字化技术和工具,让整个链条上的数据连通起来,并赋能给经销商和零售商。这样,即便中间环节仍然存在,企业也可以实时“透视”整个渠道的运转,沉淀消费者数据资产,做好会员运营,快速响应消费者的需求。
在生产制造端,数字化、智能化正在越来越多地发生着。一方面,固然是数字化、智能化能够有效降低产品不良率,减少劳动投入,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另一方面,新冠疫情的暴发和反复也加剧了这一需求的紧迫性。
我们认为在数字化、智能化过程中,有两个原则很重要。第一,数字化是一个战略性系统工程。第二,数字化建设需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趋势二:在低谷期,企业需要的是深耕
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处于低谷期,市场增量的空间变小,我们从增量时代进入到存量时代。在存量时代,企业要做的是从存量中找增量,比拼的是在市场中深耕的功夫,要把市场做深、做透,从中找到新的增长机会。
我们列举一些优秀企业所采用的几种典型的深耕路径:
一是围绕技术和产品来深耕,不断打磨和迭代,提升它们的性能、效能、可靠性等。
二是用户场景的深耕。现在的产品开发必须深入到用户的使用场景中,通过识别用户使用习惯,特别是现有的“痛点”来寻找开发的灵感。
三是供应链、价值链的深耕。如今,竞争的层次已经从终端产品延伸到企业的价值链、供应链,以及它所嵌入的产业集群、产业生态。领先的企业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开始沿着价值链、供应链进行深耕,甚至形成了价值网,以便给客户提供更好的价值,并且控制品质,降低成本。
趋势三:供应链管理从效率转向韧性
在新冠疫情危机的冲击下,供应链管理面临着新的要求,需要从提升效率转向增强韧性,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更好地应对像新冠疫情这样的黑天鹅事件。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赵先德教授、中欧震坤行供应链与服务创新中心王良博士,以及斯坦福大学李效良教授,共同提出了一个3R供应链理论,描述了高度不确定性环境下企业供应链应具备的能力要求。所谓3R供应链,就是快速响应、有韧性、可再生的供应链。
要实现3R供应链,企业需要具备3+2两层能力。第一层三个能力是速度、敏捷性和备用能力。第二层两个能力是供应链的可视化和协同,它们是实现第一层能力的基础。
总之,在当前的寒冬考验下,企业只有落地好数字化转型、深耕市场和业务、增强供应链韧性,才能夯实基础、稳固市场、持续经营,立于不败之地。
新零售
新消费的七张面孔 36
回望2022年,我们以“失意、得意、新意、诚意、暖意、快意、惬意”七大关键词作为总结,还原出过去的一年,行业里有什么样的舍与得。
失意 失意是一种情绪,也是众多企业及所处行业的真实写照。尤以餐饮、影院等为代表,在过去一年中,生出了“断臂求生”的悲情。疫情的直接及间接影响,也重塑了商业逻辑,使得各行各业面临大洗牌,新人可能失意,巨头也在挣扎。
得意 有失意必然会有得意。有些企业,无论身处的环境有多糟糕,面临的竞争有多激烈,依然能够逆流而上。下沉或出海,翻身或上市,总有企业在过去的一年中,经历了发展过程中的高光时刻或得意之事。
新意 新意即新生,是指消费市场上的变化和机会。后疫情时代,各行各业面临着存量竞争、优胜劣汰的局面,唯有积极探索业务、产品、场景、营销中的更多可能,才能立于潮头,也因此,各种新兴职业应运而生。
诚意 不是消费升级,也并非消费降级,2022年的消费趋势其实是在理性分级。人们越来越不愿意盲目地为品牌溢价买单,而是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理性地选择适合的商品。诚意由此成为品牌们抓住消费者注意力的一大法宝。
暖意 寒气侵袭,无论从物理意义还是精神层面,人们都需要暖意来抵挡。治愈内心的力量,安全不出错的产品,贴心的社区服务,等等——对消费者而言,这些意味着慰藉;对企业而言,则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快意 上班抗压赚钱,下班快乐花钱,是当代年轻人最真实的写照。吃喝玩闹、觥筹交错、推杯换盏,或是在另一个世界,甚至元宇宙里角色扮演,他们获得了那一刻的快意人生。自然地,“贩卖快乐”也成为了商业世界的主旋律。
惬意 在内卷的时代基调下,放松心情、调节情绪成为了大家的刚需,休闲经济由此迎来大爆发,并吸引了一大批新玩家入局。骑行、滑板、飞盘、露营、围炉煮茶……年轻人利用周末挨个尝试,只为了调剂生活,收获惬意。
新零售
氪金世界杯, 中国品牌真的走向世界了吗 44
吕的的
Global Data数据显示,2022卡塔尔世界杯中国企业累计投入高达13.95亿美元的赞助费,成为了本届世界杯最大的赞助商。自2010年后的世界杯赛场上,中国企业届届都不曾缺席。中国企业似乎比国足更爱“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国际化的“诱惑” 生逢其时,中国企业纷纷吹响了国际化的号角。
蒙牛在2022年刚完成新一轮的slogan升级,从最初的“每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变为如今的“世界品质,天生要强”;万达集团曾提出“国际万达,百年企业”的口号;海信集团董事长林澜表示,连续赞助全球顶级体育赛事,其背后承载的是海信坚定不移建设全球自主品牌的信念。
在全球营销市场上,体育占到了近七成。从“超级碗”的各大广告商到“世界杯”的各大赞助商,企业早已深谙“体育搭台,经济唱戏”的道理。
真出海or假国际 很多企业尽管热热闹闹地走进世界杯赛场,看似是扩展国际市场的野心彰显,实则更多的还是利用赛事热度占领国内消费者心智,并没有将业务真正拓展至国际领域。
2020年,万达酒店发布公告,公司完成芝加哥物业项目的出售。这份公告,标志着万达集团在海外的地产项目全部清空,几年的国际化努力似乎又回到了原地。
蒙牛2022年半年报显示,其海外地区营收占比仅为3.6%。
同花顺iFinD显示,2021年海信家电海外收入毛利率仅有8.53%,只有国内收入毛利率的一半不到。
向对手学习 我们如果把目光望向其他世界杯赞助商,应该会明显看到国际化的差距。
2022年第三季度阿迪达斯大中华区营收虽同比下降26.6%。但得益于欧洲、中东、非洲和北美地区营收的同比增长,以及公司DTC渠道的两位数增长,阿迪达斯收入仍实现同比增长11%。
耐克公司在大中华区同样受困的情况下,其他地区收入保持强劲增长,也保证了公司第三季度业绩好于预期,营收同比增加5%。
与主要专攻国内的中国企业不同,这些真正国际化的企业大多“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这样即使某个区域营收不顺,也能在其他地方补回来,从而保持大盘的稳定。无论是从生产的本地化还是实打实的销售额来看,这些企业的国际化显然更为名副其实,更值得中国企业学习。
新零售
“床垫大王”杀回国内市场 50
王晨露
2003年,之前为海绵行业开发数控切割机的倪张根,创立梦百合公司,开启记忆绵床垫赛道的创业历程。2004年,他就在广交会上接到了梦百合的第一笔生意:10个货柜的订单。2011年,梦百合推出不会随温度硬化的“非温感记忆绵”,来自开市客(Costco)、沃尔玛(Walmart)等各大商超的订单蜂拥而至。
相对于2021财年营收超80亿元、80%来自海外市场的业务大盘,梦百合2008年就起步的国内自主品牌业务,显得进展缓慢。如今,面对熟悉又陌生的国内市场,梦百合正在回归,加速国内市场的拓展步伐。
一方面,梦百合积极开拓酒店市场,免费为酒店类客户提供床垫,升级梦百合0压房,打造体验式消费场景,增加消费者触点,同时获取房费溢价分成。另一方面,在2017年~2021年,梦百合高速拓展国内门店数量,抄底线下店铺,直营店和加盟店数量从191家猛增至1,459家,让消费者能够在线下亲身体验产品。
同时,为了快速打开局面,梦百合还联合头部品牌进行战略合作,延伸出厚床垫、薄床垫、枕头、沙发、软床、小件产品等六大类0压产品,并在高铁、户外、社交媒体等渠道上大举投放广告。
梦百合国内电商经历了3个快速成长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16年A股上市前,梦百合国内电商销售破亿,完成基础团队的搭建,以及从工厂电商向品牌电商的进化。第二个阶段是上市后,线下零售网点全国铺开,梦百合和天猫开展战略合作,全力推进新零售。目前,梦百合正处在第三个快速成长阶段,通过抖音、小红书等内容种草平台引流,然后在电商渠道进行转化。
梦百合电商团队还与淘宝教育合作,逐步打造自己特色的电商打法。比如,梦百合与淘宝教育合作孵化了一款快充床垫爆品,在2022年“双11”期间曝光量达到6,155万,为品牌线上转化积聚了势能。最终,梦百合“双11”成绩相当亮眼,全域累计成交1.6亿元,同比增长72.7%。
经过海外扩张的喜悦与阵痛、国内市场的加速与转型后,梦百合在内外双循环中增长可期。正如倪张根说的:“在风浪里搏击,去看那个更美的风景。”

新零售
什么样的品牌能给我们安全感 56
钱洛滢
疫情反复的2022年,当不确定性成为常态,人们的消费选择便趋于保守。一些价格稳定、品质稳定、获得渠道稳定的品牌,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消费者购物时首选的“安全牌”。比如服饰行业的优衣库,家居行业的宜家,日杂行业的无印良品,以及餐饮行业的海底捞,等等。它们通常拥有几个共通的特质。
第一,商品品类全面,产品、服务品质稳定。SKU丰富但不眼花缭乱,覆盖多种价位,让消费者能安心选择。
第二,品牌认知深入人心。优衣库致力于“生产和销售所有人能穿着的衣服”,MUJI的无品牌化理念成为一股清流,星巴克让自己成为了咖啡文化的“代言人”,海底捞以服务取胜……
第三,全渠道布局。秉持着“消费者在哪,品牌就去哪”的原则,让消费者能随时随地享受服务。
优衣库、星巴克花费十数年构建起成熟、稳定的供应链和良好的品牌口碑,成为消费者购物时的首选,自是必然。
不过,面对激烈竞争,这些安全牌或许也没那么安全。瑞幸门店数量已经超过星巴克;无印良品和海底捞业绩均同比下滑……
更靠近供应链和消费者端的本土品牌们,如何抓住机遇,让自己成为消费者眼中新的安全牌呢?这成为了本土消费市场的新课题。
焦点·家装DTC
蓝盒子:产品力成就DTC品牌 63
葛伟炜
2019年蓝盒子创立,创新性地将厚重的床垫压缩卷起,装进一个不足半立方米的盒子里,消费者不用费太大力气就能将床垫铺展开,并且可以享受100天免费试睡、不满意退全款的服务。很快,免费试睡就成为了床垫行业的必备服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