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岗位,绽放别样光彩

作者: 黄聪 刘晓彤

环卫岗位,绽放别样光彩0

1990年12月,湖北孝感人王江桥怀着保家卫国的热忱投身军旅,历经3年磨砺,练就强健体魄与坚韧意志。1993年12月,王江桥光荣退伍。

1994年,他进入凭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环境卫生管理中心,自此扎根环卫事业,现任管理中心副主任兼工会主席。多年来,他秉持退伍不褪色的信念,践行退役军人的责任担当。

脱贫攻坚时,他冲锋在前,为贫困群众带去希望;乡村振兴中,他积极探索,助力农村发展;环卫领域内,他坚守一线,以汗水换得城市洁净。

他的付出赢得广泛认可,荣获 “先进工作者”“原南宁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标兵”“崇左市第五届党代表”“全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等荣誉,还获得见义勇为个人奖、“优秀共产党员” 称号、崇左第六届 “道德模范” 提名奖、崇左市第三届 “最美退役军人”称号。值得一提的是,他凭借智慧与创新,获得6项国家级专利。

坚守初心,谱写环卫华章

王江桥始终将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平凡的环卫岗位上,默默彰显着党员和军人的非凡本色。30 年来,他把自己人生中最宝贵的年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环卫事业。每天清晨5点,当城市还在沉睡,凭祥的街道上便准时出现他忙碌的身影。他用勤劳的双手,精心呵护着这座城市的每一寸土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地践行着 “党员就是一面旗” 的庄严承诺,谱写了一曲曲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壮丽赞歌。

“打造健康美丽人居环境”,这是王江桥工作的核心目标与不懈追求。他身上所展现出的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精神,成为了广大奋战在一线工人的光辉榜样。在最脏、最苦、最累的环卫岗位上,他以30年如一日的坚守,将满腔的热情与无尽的爱意,全部倾注到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当中,用一滴滴辛勤的汗水,诠释着平凡人生中的伟大意义。

创新突破,提升环卫效能

在环卫工作中,王江桥始终保持着军人的敏锐洞察力与创新精神。他发现老旧洒水车存在诸多问题,如洒水泵需人工操作,前洒水泵水压、喷水范围难以有效控制,清扫车与洒水车作业时会导致扬尘飘散,水雾还会溅到行人身上,严重影响市民的正常通行。面对这些问题,王江桥坐不住了。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党员,他始终秉持着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的信念,凭借着那股子在岗位上不服输的 “牛劲”,毅然踏上了发明创造的征程。他深入研究洒水车部件,结合自己在环卫一线积累的28年丰富工作经验,与同事们反复讨论、不断探索。针对老旧洒水车的问题,他们提出了将手动改自动、增设挡水板的大胆设想。

然而,创新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面对同事们的种种质疑,王江桥没有丝毫退缩。他耐心地向大家解释洒水车的工作原理,精心绘制手绘示意图,一遍又一遍地进行实验,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设想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发明终于获得了改装批准,正式进入改装阶段。

在改装过程中,王江桥不断优化设计方案。经过两个月的不懈努力,王江桥成功克服了稳定性、作业范围、作业高度、作业面抗压能力等一系列难题,最终完成了创新型高压水车的改造,并成功获得国家专利。改装后的新型高压洒水车投入使用后,效果显著。相同路段的清扫时间从原先的40 分钟大幅缩短至10分钟,用水量也由一箱水减少至半箱,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同时实现了节能、节水、绿色环保的目标。市民们纷纷为这辆新型洒水车点赞,环卫工人的工作量也大大减轻,其工作质量与效果得到了广泛认可。

心怀百姓,践行服务宗旨

王江桥不仅在工作上兢兢业业,还时刻心系百姓,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他把走街串巷了解环卫家庭情况当作自己的 “爱好”,久而久之,练就了 “家庭情况一门清” 的绝活,对全市几百名环卫工人的名字和家庭情况都了如指掌。他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当好群众的 “勤务员”,办好群众的 “心头事”,做好群众的 “贴心人”。“能为困难群众实实在在解决问题,做点实事,我就很开心。” 这是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环卫工人周珍平家中有年迈的老人和未成年的子女,丈夫没文化,只能靠打零工维持生计,而她自己又患有慢性疾病,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祸不单行,前几年,儿子又不幸患上白血病,沉重的医疗负担让这个家庭几乎喘不过气来。王江桥得知情况后,一边耐心鼓励周珍平振作起来,一边积极联系社会力量进行救助。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周珍平一家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环卫系统的困难群众,王江桥建立了 “困难帮扶微信群”,在群里为大家加油打气,提供切实的帮助。一封来自脱贫户农锡奇的感谢信在困难帮扶微信群中广泛传阅,信中虽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每一笔每一画都饱含着老人对党和政府以及扶贫干部王江桥发自肺腑的感恩之情。

农锡奇是凭祥市上石镇油隘村的建档立卡脱贫户,夫妇两人年老体弱多病,子女常年在外务工,身边无人照顾。作为帮扶干部的王江桥,主动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经常到农锡奇家中探望慰问,每次去都会带上一些生活用品,帮助老人解决因行动不便无法上街购物的难题。他时刻关注着老人的身体状况,只要老人身体不舒服,他总是随叫随到,风雨无阻。在王江桥的积极帮扶下,农锡奇家享受到了各项帮扶政策,真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与关怀,也让老人重新树立了战胜贫困的信心。

2022年,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王江桥被电话铃声惊醒。电话那头,传来农锡奇老人急促的声音:“阿桥,我刚才起夜摔倒,现在爬不起来了,家里和周边都没有人,你可以送我去医院吗?” 王江桥毫不犹豫地回答:“好的,您先不要乱动,我马上开车过去!” 当时雷雨交加,天黑路滑,王江桥驾驶着车沿着崎岖的边境公路,行驶了30多公里,连夜将农锡奇老人送到医院。到医院后,他又忙着给老人挂号、陪老人就诊,直到办理好一切住院手续,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然而,仅仅休息了几个小时,凌晨5点,他又准时回到了工作岗位。后来,老人的儿子认定了王江桥这位一辈子的好哥哥。农锡奇的儿子农志峰动情地说:“如果没有桥哥,我女儿上不了学,也没有现在这份稳定工作,真是多亏了他。” 原来,农志峰正在读高中的女儿,因家庭经济困难产生了厌学情绪,不肯再去读书。王江桥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进行家访开导,并奔走联系多部门,为其申请 “雨露计划” 助学金,最终保障了孩子顺利完成高中学业。

帮助烈属,传承红色精神

王江桥始终心系国防,积极投身学雷锋志愿服务事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市匠止烈士陵园,每年清明时节,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轻轻蹲下身子,用布仔细拂去墓碑上的灰尘,抚摸着碑上刻着的名字,仿佛在与英烈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广西凭祥,这座位于中越边境的英雄城市,每年清明都会有络绎不绝的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前来祭扫。作为志愿者的王江桥,热情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兵,他的真诚与付出,让他成为了战友们眼中的 “亲兄弟”。

王江桥还是烈士回家的 “提灯人”。1994 年退役后,他选择留在第二故乡凭祥。2021 年清明,在广西崇左市龙州烈士陵园,来自湖北省孝感市的杨东舟一家人终于实现了 42年来的愿望,与长眠于此的亲人 “相见”。杨东舟的哥哥杨国舟是一名解放军战士,1979年在战场上牺牲。多年来,寻找哥哥的陵墓成了杨东舟心中的一块大石头,家人始终未曾放弃希望。2021年,王江桥回湖北老家探亲访友时,偶然听说了杨东舟苦苦寻亲的事,便将此事牢牢记在心上。

“帮助烈属寻找革命先烈的安葬地,了却他们的一桩心事,是我投身志愿服务的初心。” 王江桥第一时间联系凭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查阅烈士登记表和相关档案。他初步推断杨国舟烈士可能安葬在凭祥匠止烈士陵园、南山烈士陵园、法卡山烈士陵园的其中一处。于是,他逐一对照每块墓碑,然而并未找到杨国舟烈士。但王江桥没有丝毫放弃的念头,反而更加坚定了寻找的决心。他的行动和烈士的事迹感染了许多志愿者、热心人士和战友,大家纷纷加入到寻亲队伍中来。几经辗转,线索指向了龙州烈士陵园。王江桥一行立刻赶到陵园,终于,在那里找到了杨国舟烈士的墓。

除了帮助烈属寻亲,王江桥还热衷于为前来祭扫的烈属提供无微不至的帮助。他的手机里存满了烈属的电话,由于许多烈属来自外地,对广西并不熟悉,他总是主动帮助他们预订酒店,充当向导。时间久了,这位热心肠的老兵成了大家心中的亲人。2024年 3月14日,接到杨国舟烈士家属的电话,王江桥立即行动起来,帮他们订好酒店,购置祭扫物品。两天后,他们一同前往龙州烈士陵园。在烈士墓前,杨国舟的二弟和三弟向王江桥表达了他们的担忧:“我们几个年纪大了,如果以后身体不好或没有时间来为哥哥扫墓,我们想拜托您代为祭扫。” 面对这样的请求,王江桥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事实上,像杨国舟烈士家属这样委托王江桥代为祭扫的,还有许多。王江桥已代烈属为 30 余名烈士扫墓,共为从全国各地前来扫墓的老兵和烈属服务近千人次。

数年来,王江桥还经常活跃在机关单位,讲述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奔走在红色宣讲一线。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励着更多的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精神。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完美诠释着一位退役老兵坚守初心、攻坚克难的军人本色,以及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矢志奉献为民的大爱情怀。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责任与担当,看到了无私与奉献,他是新时代的楷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责任编辑:刘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