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拥抱“大思政” 守正创新拓内涵

作者: 桑正 贾惠彭 仇学平

多方拥抱“大思政”  守正创新拓内涵 0

2024年12月19日,第六届雷锋精神与高校思政工作论坛暨新时代雷锋精神与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研讨会在上海建桥学院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纪念馆及研究机构的5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深入探讨雷锋精神和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实践路径、方法创新,以及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市民办高校党工委书记顾红亮,在视频讲话中指出,上海建桥学院坚持20年用雷锋精神育人、红色场馆育人,成为上海高校思政育人的典范。

上海建桥学院党委书记杨伟人在致辞中,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他说,学院将雷锋精神与红色文化融入教学育人全过程,通过完善措施使其成为学校的文化基因。同时还注重红色场馆的建设与利用,依托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等平台,积极探索雷锋精神、红色场馆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新路径。

此次研讨会上,中共一大、二大纪念馆与上海建桥学院签署了《社会实践基地合作共建协议》。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打造更多优质育人项目。

在专题报告环节,《雷锋》杂志荣誉总编辑陶克围绕“雷锋精神之花为什么这么红”主题,生动阐释了雷锋精神与红色文化的内在关系,并言简意赅地总结了雷锋的成长:“少时辍学扫盲忙,辞别县府到农场。雁子赶飞寒冷地,帅男昂扬在鞍钢。胸怀一腔报国志,螺钉成就英雄梦。”他说,知行合一是雷锋成功的秘诀。雷锋学英雄而成为英雄,学雷锋必先学英雄。英雄精神是雷锋精神之根,雷锋精神则是英雄精神之花,学英雄与学雷锋是根与叶的关系,根深则叶茂。英雄精神是永恒的,雷锋精神是永恒的,两个“永恒”是红色文化培育的时代之花。

随后,湖南雷锋纪念馆党组书记邹文,抚顺市雷锋纪念馆副馆长徐统,中共一大纪念馆副馆长阮竣,中共二大纪念馆副馆长张丽韫,也分别结合自己馆舍特色,就如何将雷锋精神与红色文化融为一体“润心铸魂”、拓展高校大思政课的新内涵及其育人实践新路径逐一发言。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新宁作的《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培养模式初探》报告,也为大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样本。下午的主题报告同样精彩纷呈,8位来自高校和职业院校的专家学者就雷锋式职业人培育模式、红色校史育人功能、优秀习惯养成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最后,上海建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宋艳华教授作论坛总结。她表示,专家们围绕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主题进行的深入分析和精彩诠释,展现了多元主体参与、场域立体构建、载体多样运用和方式灵活创新的四大亮点,为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内涵式发展提供了高质量创新系列样板和成功模式。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上海建桥学院)主任江彦桥、上海建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胡家俊、《上海宣传通讯》编辑部主任吕东卉分别主持会议。

多方拥抱“大思政 ”建言和经验分享

湖南雷锋纪念馆党组书记邹文——

用活资源  共建共享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我们继续学雷锋、作表率,带动身边更多的人向雷锋同志学习、做雷锋精神的传人。

近年来,我们构建了“场馆+课堂”“共建+共享”馆校合作育人模式,携手国内40余所高校,将雷锋精神和思政课有机融合,开发了多堂精品思政课,以校外辅导员、思政辅导员、德育副校长等身份走进校园,为60万大学生提供服务,成功入选第三届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优秀案例。

抚顺雷锋纪念馆副馆长徐统——

多手段力促学雷锋活动天天新

近几年,我们不断创新宣传教育方式方法,开辟网上展馆,通过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以移动化、互动化、全媒化等手段,力促学雷锋活动天天见、天天新、天天深。开展打卡抚顺市雷锋纪念馆网上活动,阅读量已达8500万人。

中共一大纪念馆副馆长阮竣——

“百物进百校, 百讲证百年”

我们在一大纪念馆开设自己专题党课,同时把革命文物借用项目制方式带入课堂。比如“百物进百校,百讲证百年”,把革命文物和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用讲述方式带入学校,成为新型思政课联合教育方式,目前,这一项目在持续推进,反响也很好。

中共二大纪念馆副馆长张丽韫——

奋力增加“大思政”课的历史维度

近年来,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努力把我党首部党章诞生地丰富的红色资源转化为生动教材,推出专题片《铁律铸魂》,以“菜单式党课”就近学、“节日党课”定期学、“创新党课”体验学、“情景党课”沉浸学、“思政党课”扎实学等方式,讲述党章文本内涵、背后故事及其蕴藏的精神伟力。此外,还依托丰富的军史资源,推出国防教育思政课程《军歌嘹亮 强军兴国》,强化广大青少年的国防意识。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新宁 ——

坚持“学研讲行”四位一体育人

为用雷锋精神和红色文化“铸魂育人”,我们探索 “学、研、讲、行”四位一体培养模式:学是学习,研是研究,讲是讲思政课,行是行走中国,注重社会实践。总的来讲,我们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不断夯实学生们的信仰基础,从教学研究、宣讲、行动上,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罗慧玲——

通过职业化路径实现学雷锋常态化

我国有60%~70%的人在职业岗位上,如果都能立足职业岗位学雷锋,自然就可以实现学雷锋的常态化。为此,我们围绕职业精神,研究了雷锋的“八大品质”,每一个品质都有一系列训练教程,通过这些训练让雷锋的优秀职业品质沉淀在学生身上。为形成这些系列化的思政课程,我们做了一个资源库,目前有9万多人在使用。

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峰——

发挥红色校史育人功能

校史是身边的大思政课资源。我们海事大学百年校史有丰富的红色资源。最近,上海高校推动强国系列课程建设,我们学院把校史内容有机融入各门课程,展示红色文化在海洋强国中的作用。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佟艳——

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

考核具有导向型作用。培育雷锋式职业人,我们有一个考核评价机制,每年评选雷锋式大学生、大学生标兵、教学标兵。评上标兵的有机会重走雷锋路,我们不仅在校内全员参加,还把雷锋式大学生的标兵选拔出来,开展雷锋式职业人素质提升培训,走向高层次铸魂育人。

青岛黄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谈笑——

构建雷锋精神铸魂育人大思政体系

我们提出雷锋精神进课堂目标,通过课程化、体验化、智慧化、成果化,构建雷锋精神铸魂育人大思政体系。其中有个智慧化创新问题。针对今天的学生离不开手机、网络的特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建设智慧课程、智慧课堂、智慧教研以及智慧思政,如用AI复活雷锋,实现两个时代人的对话等。

上海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敏——

发挥好红色音乐育人功能

音乐党课最早是上海音乐学院创立的。2019年,我们学院成立中国红色音乐研究中心,与一些红色革命老区的高校如井冈山大学、遵义师范学院、河北师范大学等,建立了红色音乐育人联盟,积极探讨如何在新时代用红色音乐模式、题材推动育人工作。

上海戏剧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晓海——

充分发挥红色文艺在传扬雷锋精神中的作用

音乐剧《我和我的雷锋》,2024年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直抵现代人心底。这种把戏剧和音乐完美结合的音乐剧形式,可以让观众穿越62年的时光、感受雷锋鲜活可爱的人生,这些形式对青年人认识雷锋、传承雷锋精神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上海建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朱漪——

把用红色资源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品牌做大做强

我们学院拥有三馆红色资源,20年来年年颁发学雷锋金、银、铜质奖章,所播下的12000多颗“雷锋精神种子”,使我校构建起了“大思政”铸魂育人的新格局。我们将继续向红色文化研究、讲好雷锋故事、以党建带动大思政课教学、建好用好更多红色场馆等六个方面拓展,把“用雷锋精神育人的建桥品牌”做大做强。

《上海宣传通讯》编辑部主任吕东卉——

“大思政”课建设要注重内涵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思政课建设要注重内涵式发展,这对新时代思政教育的管理、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严的标准,也给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因此,我们要以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指导,积极探索思政课内涵式建设发展新机制新模式。

(责任编辑:陈运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