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银楼:一位乡村医生的坚守
作者: 黄洪雨
人食五谷杂粮,难免会有头痛脑热的时候,因此医生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守护神。有这样一位医生,主动放弃城镇医院的优越待遇,回到乡村,为留守老人与儿童提供医疗服务。他就是黄冈市黄梅孔垄长湖村村医赵银楼。
温馨的卫生室
在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孔垄长湖村,一间卫生室静静地坐落在田野之中。周围是翠绿的小麦和金黄的油菜花,一条乡道贯穿南北,几间平房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宁静。走进卫生室,窗明几净,布局井井有条:医生坐诊室、中西药房、输液室一应俱全。一位年近七旬的医生正专注地为一位老太太把脉,耐心倾听她的病痛,用“望、闻、问、切”的传统技艺为病人诊断。输液室内,几位老人神态安详地聊着家常,医生时而为病人取药,时而解答疑惑,整个卫生室环境温馨,气氛和睦,仿佛一个温馨的社区中心。
坚定的从医路
赵银楼医生的人生轨迹与众不同。1973年,18岁的他参军入伍,被分配到河南军区独立师某部。1974年,他被选调到部队卫生所担任卫生员,从此对医学产生了浓厚兴趣。目睹家乡医疗条件落后,许多基础病被误诊为不治之症,他立志成为一名医生。在部队的六年里,他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中医和西医知识,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经验,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转业后,赵银楼通过自学考试取得行医资格,原本被安排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村医收入微薄,村民就医困难,便毅然决定放弃乡镇医院的稳定工作,回到长湖村担任村医。尽管家人反对,但他仍坚持自己的选择,扎根乡村,一干就是几十年。
不变的仁爱心
自1978年行医以来,赵银楼始终坚持低价收费,甚至常常免费为贫困村民提供药品。几十年来,尽管物价上涨,但他每次只收取十几元或三四十元的医药费。他常说:“村民挣钱不容易,我不能多收他们的钱。”
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孤寡老人李大伯突发结石病,疼得在地上打滚。赵银楼接到电话后,毫不犹豫地背上医药箱赶往李大伯家,彻夜守护,直到第二天早上才离开,分文未取,还赠送了药品和营养液。
柴子湖村的梅奶奶患有恶性肿瘤,因经济困难无法去城镇治疗。赵银楼每次只收取十几元医药费,还免费赠送中药,甚至亲自到野外采摘新鲜草药为她减轻痛苦。梅奶奶感激地说:“您真是难得的好人。”赵银楼却淡然回应:“我只是尽医生的职责。”
一位老伯突发早期脑梗,家人本打算送他去九江大医院治疗,但在赵银楼的针灸和中药调理下,病情逐渐好转,仅花费一百多元。老伯感慨道:“如果没有赵医生,我的这点养老钱可能都花光了。”
村民的守护神
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肆虐,年近七旬的赵银楼毅然坚守抗疫一线。他每天早出晚归,为村民测量体温,为基础病人上门送药,免费分发口罩,用实际行动守护村民的健康。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赵银楼在乡村卫生室默默奉献了四十多年。尽管亲友多次劝他重回乡镇医院或去城里工作,他始终婉拒,坚持为村民服务。村民们称赞他像雷锋一样无私奉献,而他却轻描淡写地说:“只要病人早日康复,就是我人生最大的乐趣。”
医者父母心,赵银楼用一件件平凡的小事,诠释了乡村医生的伟大与光辉。他的故事,不仅是对医者仁心的生动诠释,更是对乡村医疗事业的无声坚守。
(责任编辑: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