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的传统文化基因

作者: 张玉宝

2014年3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亲切接见部分基层代表,并对某工兵团“雷锋连”指导员谢正谊说:“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岁月流转、历久弥新,这是雷锋精神的历史厚度。2021年9月,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雷锋精神被纳入其中。雷锋精神的内涵包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雷锋精神高度凝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仁爱思想、工匠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创业精神。雷锋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相通,在中国形成并获得巨大的生命力,是一面永不褪色、永放光芒的精神旗帜。

一、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继承了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一种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热爱,是一种对家庭、亲情的眷恋和执着,是一种对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里,家与国经常相提并论,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读书人时刻想着“齐家治国”,以至“平天下”。随着历史的演进,家、国、天下的观念起了变化,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一脉相承下来。

家国情怀从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对故土的热爱,逐渐发展为“爱天下”“爱四海”的情感,像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都在强调真正的爱国首先应该以天下为己任。在这种家国情怀的熏陶下,中华民族表现出了对锦绣山河、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尽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民族英雄戚继光领导戚家军抗击倭寇,郑成功勇逐荷兰殖民者光复台湾。古人笔下的千古名句和实际行动真切流露出对民族的爱和对祖国的爱。

经过几千年的风霜雪雨,家国情怀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雷锋继承了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穷苦出身的雷锋,从小就立下志向,长大后要报效祖国。1959年,在辽宁鞍钢弓长岭矿做工人的雷锋听说部队在征兵,第一个就报了名。据雷锋生前战友乔安山回忆,当时他正在犹豫要不要放弃钢厂的工资去当兵,雷锋的一番话让他坚定了决心。雷锋说:“犹豫什么,当兵保卫祖国还用犹豫吗?保家卫国,我们一起去!”他从1960年入伍到1962年牺牲,短短的两年间,他的一生,没有轰轰烈烈的豪言壮举,但是他对人民的爱、对国家的爱已深入人心,成为每一位中国人的“精神坐标”和道德楷模。

二、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仁爱思想

雷锋曾说:“我愿做小小的一团火,点燃自己,温暖他人。”雷锋日记还写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雷锋正是用一件件平凡的小事成就了不平凡的人生。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是雷锋精神的显著标识。他的精神激励我们,以服务人民为最大的幸福,以帮助他人为最大的快乐。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本质上是对他人的一种“爱”,也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

“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从结构上看,“仁”是“人”字与“二”字的合写。许慎《说文解字》云:“仁,亲也。从人二。”段玉裁注云:“独则无偶,偶则相亲,故字从人二。”《中庸》云:“仁者,人也。”可见,“仁”是一个会意字,它的本义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亲爱之情。春秋之末,孔子以“爱”释“仁”,首倡“仁爱”,开创“仁爱”思想教化的先河。朱熹存《朱子语类》中说,“仁是根,爱是苗”,“仁之发处自是爱”。“仁者,爱之理;爱者,仁之事。仁者,爱之体;爱者,仁之用”。他认为仁和爱是统一的,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具体表现。

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精神表现为一种毫无功利心的,由人的善良品性及崇高信念所驱使的,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义务心。雷锋曾在日记中记录“照顾一位老太太”的故事:从去火车站碰到一位老太太帮她提包袱,到搀扶着上车帮忙找座位,再到给老人买面包吃,最后把老太太送到她儿子的单位。雷锋将老人当亲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也正是传统文化中推己及人“仁爱”思想的最好注解。

三、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与传统文化中的“执事敬”相一致

雷锋在日记中写道:“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一块砖”“螺丝钉”的敬业精神,是雷锋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体现了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钉子般的工作态度。雷锋在不同岗位都取得了出色成绩,多次被评为模范工作者、先进生产者,这背后离不开他始终坚守的“一块砖”“螺丝钉”的敬业精神。雷锋的敬业精神与传统文化中的“执事敬”“事思敬”等思想相融相通。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用“敬事”来指称“敬业”,提出了“执事敬”(《论语·子路篇》)、“事思敬”(《论语·季氏篇 》)、“敬事而信”(《论语·卫灵公篇》)等观点,强调做事时要秉持严肃认真、恭敬诚意的态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将敬业提高到关系事业成败的高度,指出“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故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荀子·议兵》)。两宋时期,朱熹对“敬”及“敬业”的内涵进行了新的充实,他说:“敬是始终一事。”“敬不是万事休置之谓,只是随事专一,谨畏,不放逸耳。”(《朱子语类》卷一二)即,敬不仅是内心秉持集中专一,而且要心存敬畏,同时还要时刻保持不能间断,体现在做事上亦是如此。

敬业是人们对自己履行职责理性思考的自由选择,是对自己行为的认同,在价值实现上,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以干好本职工作的实践来实现伟大理想。雷锋在工作中的表现时刻体现着敬业精神,无论是在农村、工厂,或是在部队,任何时候雷锋都不讲条件、不讲价钱,为党的事业、为人民的利益、为本职工作竭尽所能,甘当岗位“螺丝钉”,这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执事敬”要求一致。

四、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与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一脉相承

雷锋不仅是一位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的实干家,而且也是一位勇于探索的创造者。他每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都能很快适应,成为行家里手。作为一名汽车兵,雷锋曾驾驶苏联生产的一辆51型汽车,通过主动翻阅许多专业书籍,请教许多行家里手,硬生生将全连有名的“耗油大王”改造成“节油标兵车”。针对运输连缺少教练车的状况,雷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带领战士总结规律,改进车辆性能和操作方法,创造性地制作了模拟驾驶台,使战士进一步熟悉了汽车构造和油耗保养方面的知识,带动了全班汽车驾驶水平提高。这一切都得益于他有一种刻苦学习、勤于钻研的劲头和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雷锋精神蕴含着对于创新精神的天然基因和必然需求,这一基因与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周易·象传》中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就是,天的运动刚强劲健,君子处事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不屈不挠、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就是要求人们要锐意进取、自强不息。《大学》中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则是要求永不满足、与日俱新,每天都要有进步,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创新意味着改变,所谓“推陈出新”“焕然一新”,无不是聚焦于一个“变”字,“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当面临不能发展的局面时,就必须改变现状,进行变革和创新。“不日新者必日退”,只有不断革新、主动适应时代,才能在竞争中日益强大。

雷锋的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他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上。他在工作上有创新思维,能够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他还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在新时代的今天,人们对于雷锋精神的理解越来越具有时代特色,新时代新征程上人们也正以与时俱进的创新方式将雷锋精神发扬光大。

五、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生活中,雷锋一双袜子补了一层又一层,穿了多年不舍得丢掉;当兵几年连香皂都没用过;每月6元津贴费,除了留下交团费、党费、买书及必要的生活用品外,其余的全部存到储蓄所。他不仅把捡来的破铜烂铁、废螺丝钉放在“节约箱”,还利用业余时间把撒在车上的水泥扫起来……他时刻发扬着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俭”,即节俭,它体现了人类对自然资源和劳动成果的珍视。许慎《说文解字》释俭:“俭,约也。从人,佥声。”“俭”的本义就是节约、不浪费,与奢侈、浪费相对立。古人深谙此道。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虽学派林立,百家争鸣,但节约思想则是各学派共有的伦理主张。儒家奠基人孔子提出的“温、良、恭、俭、让”五大德目中,“俭”是重要的一目。 道家始祖老子曾指出,为人处世须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自律篇》)其中,将“俭”作为必不可少的一“宝”。墨子则把俭约和淫奢提升到关乎国家存亡的高度上去认识,“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辞过》)。在各派思想家的宣传教育和倡导下,崇尚俭约、反对奢靡成了华夏民族流传几千年的优良传统,并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发展,对中华民族繁荣起了重要的作用。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雷锋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贫穷的年代,雷锋在生活工作中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在已经取得经济发展的今天,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依然是我们需要发扬的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雷锋精神的内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相通、一脉相承。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雷锋精神,深入挖掘二者的内在联系,将雷锋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二者的融合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责任编辑:吴维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