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同庆,“中国年”多维度促进文明对话
新闻事实:
2月6日晚,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在位于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我们的春节”活动,以庆祝“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农历新年,各类庆祝活动在世界各地上演,多国民众在与中国人民一起享受迎接新春佳节的欢乐的同时,增进了对中国春节文化的了解。有数据显示,近20个国家将农历新年定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
点评:
春节,起初是中国人庆祝春天来临和万物复苏的节日,如今已经成为一项全球庆典,向全世界传递着欢乐与和平的讯息。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年”的味道愈发醇厚,“节”的内涵不断延伸,庆祝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盛宴,成为与世界分享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与独特魅力、增进文明间对话合作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
从“中国年”到“世界年”,春节成为“天涯共此时”的欢庆。春节申遗成功,让世界更想了解中国。今年春节期间,海外70余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中国新年音乐会、新春巡游、新春庙会等400余场活动,近20个国家举办“全球彩灯点亮活动”。社交媒体平台上,各国网友一同刷屏看春晚、互致新年问候,小红书“Chinese New Year”“外国人眼中的春节”等话题浏览量均上亿次。特别是,在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以及“免签朋友圈”持续扩容带动下,外国游客来华热情高涨。携程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入境游订单同比增长203%。在其海外平台,“灯会”“庙会”“戏剧”等非遗相关项目门票同比增长近7.5倍。感受中国年味,“圈粉”中国年货,体验“丝滑”支付……当“China Travel”邂逅申遗成功后的首个中国春节,世界各国人民深度感受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共庆共享中国人的幸福时光。
从“中国年”到“世界年”,春节已成为世界民众普遍接受、认同和欣赏的中华文化符号,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各国人民相知相亲搭起桥梁。
春节寄托了中国人的人伦情感、家国情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睦相处的价值理念,在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多人从春节的热闹场景中,找寻到春节传承的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承载的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等全人类共同价值。春节,这一古老又长青的节日,让各国民众感受中国文化的深厚魅力,在他们心间播撒情感共鸣的种子,拉紧文明互鉴的纽带,凝聚同心同行的力量。
在联合国成立80周年的历史节点,在全球治理面临关键抉择的重要时刻,春节蕴含的理念启示人们以勇气应对挑战,用智慧解决难题,在困境中蜕变新生。“街道上燃放的鞭炮噼啪作响,烟花在房屋上空绽放。这时你会想起,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却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驱邪避凶和辞旧迎新。”俄新社网站的文章道出了春节内在的和平理念。主管全球传播事务的联合国副秘书长梅丽莎·弗莱明说,希望每个人在这个动荡的世界中拥抱中国春节所蕴含的智慧,并继续寻求结束冲突和解决全球危机的办法。联合国文明联盟高级代表莫拉蒂诺斯说,“蛇”代表着智慧和谨慎,也代表着变革与成长,“面对诸多全球性挑战,蛇年所体现的精神将为我们注入希望与正能量”。
值得一提的是,春节期间上映的中国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不仅登顶中国影史票房榜,还在全球掀起了“东方魔童热”。影片在北美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预售火爆,部分场次一票难求。影片与之前爆火的游戏《黑神话:悟空》一样,都是将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以全新的叙事方式、国际化的美术风格呈现给观众,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鼓励各文化主体重新审视挖掘自身传统,自信地营造百花齐放、文明互鉴的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