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雷锋活动贵在“苟有恒”

作者: 本刊评论员

永恒是一个美好的字眼,在科学和哲学的双重语境中,始终是一个不朽的话题。

“雷锋精神是永恒的。”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论述雷锋精神时常说的一句话。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雷锋的事迹深入人心。“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学雷锋活动只有融入日常、化作经常,长期坚持、一以贯之,做到常态化长效化,雷锋精神才能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在三月,有一个名字书写在春天里,写进了14亿人民的心窝。在三月,有一首老歌传唱在春风里,唱遍了神州大地。”每年的3月5日,全国上下都会掀起学雷锋的热潮。学雷锋, 时代各有不同,精神一脉相承。一年一年这样学习,一代一代这样传承,雷锋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可是,如果学雷锋活动仅限于特定的某天、某月或某个阶段,就会走了过场、流于形式,就难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终有一天会凋零。雷锋没有“常住户口”“集体户口”,雷锋精神就不可能生机盎然、永葆活力。三月属于雷锋,但雷锋不能仅仅属于三月。既防止“三月来四月走”的行为“一阵风”,也防止“应时之作”“应景文章”的舆论“一阵雨”,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方能春风化雨、温润人心,焕新以恒、日见其彰。

“雷锋辞世离去罢,圣洁灵魂不朽时。”雷锋以短暂的生命铸就了辉煌的人生,以崇高的品格树起了道德的丰碑,以平凡的事迹彰显了伟大的精神。一种精神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需要经过时间的洗礼、岁月的沉淀,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文化的认同。一种精神的传承,“毕其功于一役”不行,大轰隆搞突击也不行,需要水滴石穿的长劲、韧劲,需要坚持不懈的长效、常态。

毛泽东同志常说:“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同样的道理,一时学雷锋不难,难的是踔厉坚行、久久为功。只有减少形式化、应景化、概念化,搞好常态化设计,打造常态化平台,形成常态化品牌,让每天都是“雷锋日”,让每月都是“雷锋月”,入心见行、善作善成,学雷锋活动才能持久深入,雷锋精神才能常学常新、发扬光大、烛照人间。

“实践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学雷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人人追随雷锋、天天学习雷锋,嘉言懿行就会汇成爱的河流。新时代新征程上,让我们接过雷锋的枪,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一棒,一点一滴努力,把春天里的这首歌唱响四季、唱响每一天,让雷锋精神汇入奔腾向前的时代洪流,激扬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执笔:张顺亮 责任编辑:吴维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