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是新时代学雷锋志愿服务的生力军
作者: 林彬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心、重视学雷锋志愿服务事业。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再次强调“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给“本禹志愿服务队”“郭明义爱心团队”“南京青奥会志愿者”“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回信,还在许多重要会议、重要场合对学雷锋志愿服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点赞志愿者,对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提出殷切希望。
随着我国学雷锋志愿服务事业持续发展,大学生逐渐成为学雷锋志愿服务事业的生力军。《志愿服务蓝皮书: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17)》显示,志愿者的职业分布广泛,其中学生志愿者人数最多。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将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列入十大重点项目。2024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要把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社会实践,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增强青少年志愿服务意识,指明了青年学雷锋志愿服务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正确方向。
一、发挥实践育人功能,在学雷锋志愿服务中培养时代新人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在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上强调,要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推动学生更好了解国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学雷锋志愿服务是连接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重要桥梁,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之一。大学生学雷锋志愿服务形式多种多样,由政府部门主办、社会公益组织牵头的大型赛会志愿服务,社会影响大、活动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组织化程度高,有利于大学生志愿者扩宽视野,提升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由学校学工部门、团委、思政课教师组织的带有志愿性质的社会实践活动,注重用党的最新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深化理论,对塑造学生理想信念具有深远作用;由学院组织的学雷锋志愿服务,带有较强的专业特点,能够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和学科特长,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巩固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还有学生社团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基层社区,服务“一老一小”,能够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文体特长,培养学雷锋志愿服务精神,同时也帮助他们接触社会、了解国情社情民情。
学雷锋志愿服务是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大学生成长进步的重要方式。共青团中央发布的《高校共青团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指引(2022年版)》明确指出,“突出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的政治属性和育人功能”。一直以来,作为青年志愿服务的主力军,高校学子活跃在为老助残、扶贫济困、应急救援、环境保护、社区治理等各个领域,服务他人的同时收获成长。志愿服务切实增强了大学生服务祖国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能够提升大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的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涵养不懈奋斗、矢志探索的创新精神,使其真正成长为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深入农村社区基层,在学雷锋志愿服务中践行群众路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大学生学雷锋志愿服务正是推动当代大学生深入基层认识国情、了解社会,积极投身基层治理受教育、长才干的主要途径。
《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把志愿服务作为牢记初心使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载体。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方法。学雷锋志愿服务深深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困惑,并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需,把人民群众的“冷暖需求”放在心上,与人民群众紧紧相连,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向人民群众学习,从而展现新时代青年价值,传递新时代青年力量。
向人民群众学习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总书记俯下身子虚心向群众学习,在“过五关”中经受住考验,实现了自身的蜕变和成长。他的这些经历使其深切体会到百姓的疾苦与期许,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形成“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政绩观、坚持“以人民为本”的治国理政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大学生只有积极参加学雷锋志愿服务,读懂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和群众实践相结合,才不会害怕群众、疏远群众、脱离群众,才能在服务人民群众中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不断增强实现自我价值的本领,成就出彩人生;才能在服务人民群众中站稳人民立场、走好群众路线,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做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维护者和坚定实践者。
三、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在学雷锋志愿服务中献身伟大事业
2013年1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肯定他们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勉励广大青年积极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认识来源于实践,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专业知识运用到服务人民中去是促进青年大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学雷锋志愿服务与专业实践的有机融合让学雷锋志愿服务更有力量,让专业实践更有温度。青年大学生发挥专业特长参与学雷锋志愿服务,用火热的青春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使“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转化为志愿服务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真正意义上成为服务社会的有生力量。
为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学雷锋志愿服务,中央社会工作部、教育部、司法部制定了《关于加强高校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工作的意见》,鼓励和引导高校师生积极投身法律援助志愿服务事业,推动法律援助志愿服务与法学教育双融双促,提升法治人才培养质量。2024年9月,江苏省委社会工作部联合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等11家单位联合印发《江苏省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若干措施》,提出要常态化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学雷锋志愿服务,做实做细邻里守望、法律援助、助残帮困、科普支教等志愿服务,持续擦亮“江苏大学生学雷锋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等志愿服务品牌,并在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招聘中将志愿服务情况纳入考察内容。
“志愿者事业要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志愿者事业的谆谆嘱托。大学生志愿者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用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自2003年实施以来,已累计招募了超过54万名高校毕业生和在读研究生,到2000多个县(市、区、旗)基层服务,其中有近两万名服务期满大学生扎根新疆、西藏,在青年学生中唱响了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时代旋律。西部计划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主线,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任务,把握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引领动员大学生志愿者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发挥纽带作用,依托校地共建引入优质高校和社会资源,献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业。在祖国大地,大学生志愿者奋勇争先,青年志愿者的旗帜在一线高高飘扬。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海进博会、北京服贸会、杭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成都大运会、首届学青会等重大活动中,青年志愿者热情参与、真情奉献,亮出了最美丽的“中国名片”“青春之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
(责任编辑:吴维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