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明之花开遍越城稽山鉴水

作者: 钟肖荪 本刊记者 陈运军

让文明之花开遍越城稽山鉴水0

阳春绍兴,春寒料峭,梅花争艳。2025年2月24日至27日,《雷锋》杂志记者一行,穿行在绍兴市的街区小巷、田间地头、文明站所采访,所到之处无不感到新风拂面、暖意融融,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的点点滴滴,擦亮了这座拥有2500多年历史越城的文明底色。

近年来,绍兴市以“浙江有礼·德润越地”为引领,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气质深度融合,打造出“一区县一品牌、一镇街一特色”的生动格局,让文明新风浸润城乡每个角落,文明之花开遍稽山鉴水。

市井讲堂:

让党的创新理论飞进寻常百姓家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什么?是产业兴旺,是生态宜居,是乡风文明……”初春的绍兴,细雨绵绵。在绍兴市柯桥区齐贤街道齐贤村的文化礼堂内,“强国后浪”巡讲团成员金佳铭,正结合村里的变化,用方言土语把党的二十大精神特别是乡村振兴相关政策,向村民们讲解得生动有趣,引得台下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和掌声。

“以前总觉得党的政策离我们很远,听了宣讲才明白,原来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这些大事,都跟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的课听得懂、接地气,讲到了我们心坎里。”70多岁的村民许成荣感慨道。

这样的场景,在绍兴的田间地头、文化礼堂、社区广场随处可见。为了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绍兴市坚持“群众在哪里,宣讲就到哪里”,创新推出“市井讲堂”,组织党员干部、专家学者、乡贤能人等组成宣讲团,深入基层一线,用方言土语、鲜活事例,把党的理论政策讲清讲透。在柯桥区,宣讲员把课堂搬到了茶园里,结合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讲解乡村振兴战略,让茶农们听得津津有味。在上虞区,宣讲员利用“板凳课堂”,在村头巷尾、田间地头,与群众面对面交流,解答疑惑。

在诸暨市山下湖镇,理论宣讲更是与珍珠产业紧密结合。山下湖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珍珠课堂”,邀请专家为养殖户讲解珍珠养殖新技术,帮助村民增收致富。村民陈大姐笑着说:“以前只知道埋头养珍珠,现在听了课才知道,科技能让珍珠更值钱!”

绍兴市还积极探索“文艺+宣讲”模式,将理论宣讲与越剧、莲花落等地方特色文化相结合,创作了一批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文艺作品,让群众在欣赏文艺节目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理论熏陶。越城区创作的越剧小戏《共同富裕路上》,以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优美的唱腔,展现了共同富裕的美好图景,深受群众喜爱。新昌县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莲花落表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诙谐幽默的表演,让群众在欢声笑语中学习理论。柯桥区齐贤街道齐贤村通过“台门汇”宣讲队,将理论宣讲与本地文化相结合,用方言、快板、小品等形式,将党的政策、科技知识送到群众身边。2024年上半年以来,绍兴市发布理论宣讲清单3000余个,居浙江省第一。

此外,绍兴市还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设“云讲堂”“微课堂”,制作推送短视频、H5等新媒体产品,扩大理论宣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绍兴市实现了理论宣讲的常态化制度化,让党的创新理论在绍兴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更加坚定了广大干部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为绍兴高质量发展凝聚起磅礴力量。

文化礼堂:

扬新风正气的百姓舞台

“以前村里办红白事,光烟酒钱就能花掉半年积蓄,现在有了文化礼堂的章程,省下的钱给孙子买了学习机,还捐给村里老人过节!”在绍兴市柯桥区齐贤街道齐贤村文化礼堂前,刚参加完“周末剧场”的村民李建国,笑着向记者展示手机里的宴席账单对比图。此刻,礼堂内越剧悠扬,台下座无虚席,村民们的掌声与笑声交织成初春最温暖的乐章。

这一幕,正是绍兴市深耕文化礼堂建设、激活基层文明实践的生动缩影。自2013年启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以来,绍兴累计建成文化礼堂1645家,实现500人以上行政村全覆盖,这些“精神地标”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重塑乡村文化生态,让文明新风扎根田间地头。

如何让文化礼堂“活”起来?绍兴给出的答案是:从“政府独奏”到“多元合唱”,以社会化运作激活“一池春水”。在滨海新区孙端街道,萨克斯教学、越剧培训等活动让各村文化礼堂周周有亮点。“过去我们团队只能自娱自乐,现在专家常驻指导,还能登上区级晚会!”孙端村萨克斯队负责人奕雅琴的感慨,道出社会化改革带来的质变。该街道引入第三方团队,整合民间文艺团体资源库,打造“一村一品”特色品牌,吴融村的舞蹈、村头村的绘画、皇甫庄村的曲艺等文化IP渐成气候。

这种创新模式背后,是绍兴对文化礼堂运营机制的深度重构。通过政府指导、市场运作与村民自主的“三结合”,目前,全市建成专家团队资源库57个,培育本土文艺骨干4200余人,2024年累计开展特色活动1.2万场,惠及群众超80万人次。

面对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绍兴以文化礼堂为支点,从“制度约束”到“自觉践行”,开展移风易俗攻坚,撬动乡村治理革新。在新昌县沃洲镇东宅村,每月5日的“积分兑换日”总是热闹非凡。“参加垃圾分类攒了50分,换了三瓶洗洁精!”村民王大姐举着兑换品满脸自豪。该村将环境保护、志愿服务等纳入积分制管理,2024年累计兑换物品价值23万元,推动乡村治理从“干部干、群众看”转向“家家都是主人翁”。在城南乡琅珂村,文化礼堂里的道德评议会成为文明风向标。村民围坐评议身边事,孝老爱亲的娄文燕、带领村民致富的俞兰芳等“身边好人”事迹,通过大屏幕滚动播放,带动全村涌现“移风易俗示范户”127户。七星街道金星村则依托红白理事会,将宴席标准写入村规民约,2024年简办红白事83场,节约资金超百万元,村民自觉将省下的钱投入公益事业。

“叮!您预约的越剧名家讲座已排期。”在柯桥区齐贤村,村民张阿姨熟练地打开“绍兴数智礼堂”APP完成活动预约。这款覆盖全市1645家文化礼堂的应用,集服务点单、视频点播、互联直播等功能于一体,2024年线上参与量突破300万人次。通过数字化改造,传统礼堂变身“智慧大脑”,文化服务精准触达每个村落。“我们将以‘数智礼堂2.0’建设为抓手,推动文化礼堂向‘未来乡村会客厅’升级,让文明实践成为共同富裕最亮丽的底色。”绍兴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绍兴农村文化礼堂的探索,展现了一条以文化人、以文兴业的乡村治理新路径。如今,走进绍兴的村庄,文明积分兑换热火朝天,道德评议会上畅所欲言,红色评话声声入耳……这些生动场景,正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在之江大地结出的丰硕果实。未来,绍兴将继续深耕这片文明沃土,让文化礼堂成为书写共同富裕篇章的“精神地标”。

爱心食堂:

小餐桌托起大民生

2月25日中午时分,诸暨市同山镇高城头社区爱心食堂蒸汽氤氲。67岁的徐大姐带着82岁的母亲和4岁的孙子围坐一桌,碗中的水饺腾起暖意。“三辈人一顿饭不到20元,省心又暖心!”她笑着望向墙上张贴的“爱心菜谱”:一荤两素一汤6元,80岁以上老人再减2元。社区书记许立峰介绍,这里日均接待老人60余位,志愿者还为行动不便者送餐上门,理发、义诊等“增值服务”周周不重样。此外,诸暨市爱心食堂文明实践点,除了有暖心餐厅,还设置老年活动室、文娱活动室、医疗室、健身房、淋浴房,及给老人提供日托陪护服务的专门房间,成为老年人想去、爱去的“一站式”服务综合体。

十公里外的安华镇丰江周村爱心食堂,正上演着温情一幕。89岁的何菊青老人戴上红色生日帽,与80余位同龄老人共度集体生日。绍兴市级文化特派员陈航峰拉着家常,大学生志愿者端上蛋糕,烛光映着老人眼角的泪花。“以前过生日冷清,现在全村人给我唱生日歌!”何菊青抹着眼角。这样的“共享五福”活动,2024年在诸暨已举办1.2万场,5200余名青年志愿者走进食堂,让“吃饭”升华为“陪伴”。

自2021年诸暨创新推出爱心食堂项目以来,绍兴市着眼“一老一小”民生问题,积极推广诸暨做法,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枢纽,构建起“政府补一点、乡贤捐一点、志愿者帮一点”的可持续模式。目前绍兴全域推广爱心食堂建设,数万名老人告别“冷灶台”、吃上热乎饭。柯桥区齐贤村村民自发捐赠蔬菜粮食,形成“一把米温暖一村人”的互助循环;越城区“越城有约”小程序点亮1.2万个“微心愿”,从捐赠雨衣到接送接种疫苗,精准纾解民生痛点。

爱心食堂更成为产业振兴的“能量站”。在“中国珍珠之都”山下湖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利用产业优势增强食堂自我造血功能,创新推出“珍珠食堂”,为忙碌的养殖户送餐到塘。养殖户张大哥捧着饭盒感慨:“旺季时日夜守塘,过去啃冷馒头充饥,现在顿顿三菜一汤。”2024年,该镇珍珠产量增长30%,背后是2000余次送餐服务托起的生产力。

数字化则为这份温情插上翅膀。新昌县推出“云厨房”直播,子女远程为父母预订“孝心套餐”。据统计,全市食堂年均消耗本地农产品超800吨,带动农户增收360万元,形成从“舌尖”到“心间”的共富链。

暮色中的安华镇丰江周村食堂,电子屏滚动播放明日菜单:梅干菜扣肉、清炒时蔬、紫菜蛋花汤。89岁的寿星何菊青迟迟不愿离去,拉着志愿者的手念叨:“明天还有旗袍走秀课哩!”炊烟袅袅升起,这些散落乡间的暖心坐标,正用升腾的烟火气,书写着“老有颐养”的共富答卷。

从理论讲堂到文化礼堂,从爱心食堂到志愿服务,绍兴正以文明实践为笔,描绘出一幅幅和谐向善、温暖人心的民生画卷,推动理论宣讲、文化惠民、民生服务等各项工作落地生根,让文明之光照亮城乡每一个角落。截至目前,绍兴市共有注册志愿者近110万人,注册志愿服务组织1.5万余个,真正实现了“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这里的人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文明的内涵,书写着新时代的文明篇章。相信在未来,绍兴市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将不断创新发展,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文明之花绽绍兴,且看今朝更灿烂!让我们共同期待绍兴市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陈运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