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村入户 见人走心
作者: 袁先鸣 朱琳 本刊首席记者 窦芒
村民围坐在直播间里,听“村播”方言讲述党的农业农村政策;青年宣讲员走进企业车间,用快板演绎党的二十大精神;海外友人通过“红牡丹国际家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蛇年初春,记者在浙江宁波市镇海区城乡采访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时,被这一场场别开生面的理论宣讲生动场景吸引。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基层学习传播科学理论的大众平台,在积极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区文明办的同志介绍。近年来,镇海着力打通服务群众教育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将理论宣讲融入群众生活,为新时代文明乡风培树和基层治理现代化进行了有益探索。
创新传播手段:打造“立体化”宣讲平台
理论宣讲如何突破传统模式,让群众听得进、记得住?镇海区的答案是:以创新形式赋能传播,以生动场景激活参与。
在澥浦镇十七房村,一场“公益村播”直播活动正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进行。镜头前,消防员结合本地火灾案例讲解逃生技巧、学校老师实打实解读升学政策、卫生服务站医生则结合时节“叮嘱”着注意事项……方言俚语间穿插着互动问答,屏幕另一端的村民纷纷留言:“接地气!听得懂!”
自2022年9月启动以来,“公益村播”已播出33期,累计收看量超7万人次。这一模式依托宁波“信息到家工程”,整合公安、消防、卫生等10余个部门的资源,将科学理论、政策法规、文明公约等内容转化为“身边人讲身边事”的鲜活案例,既解决了群众的实际问题,又潜移默化地传递着文明理念。
“理 享+”百姓宣讲团:“小切口”讲好“大道理” 。镇海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理享+”百姓宣讲团宣讲矩阵为核心,以“所站点单 中心送课”为模式,打通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实践中心以“小屏直播”开辟线上阵地,通过“云上理享”平台、“镇理享·我来讲”直播间,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拆解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微话题,录制短视频240余个,开展直播50余场,吸引40余万人次参与。
他们采取“所站点单 中心送课”的模式,精心组织“二十大 二十讲”选题交流会、备课辅导会等,20余名宣讲骨干坐在一起,商讨交流选题、分组讨论、师傅授课等环节。宣讲主题紧密结合二十大报告内容,联系工作生活实际,选取“小切口”,以群众听得懂、学得进的讲述,讲好“大道理”。他们实施二十大宣讲中心(所、站)全覆盖行动,采取“线下大宣讲 线上微宣讲”模式,通过“所站点单 中心送课”,将主题宣讲送到群众身边。他们在创新+走心上下气力,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把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宣讲与“讲道理”“讲政策”“讲故事”“演文艺”相结合,采取情境式、场景式、文艺式、末端式、云端式等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宣讲方式,吸引群众主动听宣讲,努力打通理论连接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在九龙湖镇,“红牡丹国际家园”更是以中国传统书画为媒介,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被学生们称为“牡丹老师”的家园负责人姜红升曾是一名热爱牡丹艺术绘画的高中英语老师。一次,因为给来自德国的交换生们上了一堂牡丹绘画课,收获“洋学生”们的惊叹与好评,从此一心扑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公益传播上。海外友人通过书画体验、民俗活动,感知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4年多来红牡丹国际家园已累计吸引俄罗斯、意大利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万人次国际友人参加。
“各种创新传播的手段可以让宣讲突破时空限制,场景化传播则让理论可触可感。”镇海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深化群众参与: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奔赴”
理论宣讲的生命力在于群众的认同与参与。镇海区通过“熟人传播”“分众推送”等策略,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凝聚起共建文明乡风的合力。
在澥浦镇推出的“公益村播”中,基层干部、社区民警、乡村医生等“身边人”成为主播,用“大白话”讲述“实在事”。例如,针对垃圾分类问题,宣讲员可以自家院落为例,对比整治前后的变化,激发群众主动践行文明风尚。这种“熟人+案例”的模式,使直播间的“观看量”转化为现实中的“行动力”。
区级层面则通过“群众点单、中心送课”机制,精准对接需求。宣讲团成员涵盖党政干部、民间艺人、致富能人等1200余人,形成“1+12+N”三级宣讲体系。
与此同时,各级各类道德典型也“化身”宣讲能人,形成了具有鲜明镇海辨识度的宣讲IP。2023年7月,“资深”的“70后”主讲人——77岁的“浙江好人”、镇海区第一位扶贫办主任陈伟高走村入社,开展厚德讲堂巡回宣讲,2024年6月,时隔5年,他再次“回访”黔西南州普安县辣子树村,向当地孩子们宣讲红色故事。
接受了宣讲,一批青年也“双向奔赴”般地站了出来。2022年底,镇海区一支“青年讲给青年听”的“金句”宣讲团成立。这支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青年宣讲队伍,根据青年喜欢“短平快”的特点,通过读金句、讲金句、颂金句的方式,持续打造“金句”理享家宣讲品牌,形成了“小切口”带动“大宣讲”的新格局。2年多来,已有核心宣讲人员120多名,组织宣讲1000余场,受众超14万人次。宣讲队伍中20人在全国及省市宣讲大赛中获奖。
构建长效机制:让理论宣讲常态持久
理论宣讲的可持续性,离不开制度保障与资源整合。近年来,镇海区通过健全队伍培养、阵地管理和激励保障等机制,推动文明实践从“阶段性活动”向“常态化治理”转变。
在队伍建设上,中心坚持用百姓视角看问题、用群众语言讲道理,设立“宣讲名师工作室”,通过“以老带新”“以赛促优”培育骨干。目前,6个工作室已培养宣讲员200余名,开展示范宣讲2800余场。
在阵地拓展上,镇海全区建成9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11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打造“老树下”“凉亭里”等流动课堂,将宣讲送到田间地头。目前,各宣讲点开展各类宣讲活动近3500场次,受众超15万人次。2022年,“理享+”百姓宣讲团获评“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相关经验被中宣部推广。
“与信仰对话,让金句飞扬”。“金句”宣传团的成功实践,正是得益于完善的激励方式,打造了青年宣讲“金钥匙”。
他们强化整体联动,凝聚“合力”。根据“金句”宣讲团成员分别来自镇、街道、区属各部门、学校、企业的实际情况,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部署宣讲任务,明确宣讲内容,并反馈宣讲情况。建立青年宣讲素材库、案例库及讲稿库,形成“集中式备课、题库式储备、菜单式选题、供给式保障”的宣讲体系。放大全媒联宣效应,对于重要的集中培训和宣讲活动,推动全媒体进行专题报道,从而营造更加浓厚的宣讲氛围和更加积极的舆论环境。
他们强化动态管理,增添“效力”。对“金句”宣讲骨干实施统一管理,并加强对宣讲方向、内容、培训等工作的协调与指导。每半年调整成员名单,引入“00后”“05后”的“新鲜血液”。注重宣讲全过程的跟踪管理,宣讲前,通过广泛调研,确定理论宣讲内容;宣讲过程中,宣讲员与听众面对面解疑释惑、心贴心交流互动;宣讲结束后,听取部分干部群众反馈意见,为提高宣讲工作水平提供依据。
他们强化制度保障,激发“活力”。利用“季设主题、集中备课,月设直播、分类推进,周设课堂、分片巡讲”的制度,完善“以老带新”“以讲代培”等制度,组织召开备课会、研讨会等20余次,交流宣讲提纲、分享宣讲心得、互鉴宣讲技巧等110余次,推出精品课10余期。同时,建立保障激励制度,将理论宣讲工作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并积极推荐青年宣讲员参评各类先进。
“镇海答案”的理论宣讲经验表明,新时代文明实践需要以创新破题、以实效立身。通过技术赋能、群众参与和制度保障,让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培育出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责任编辑: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