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健老人: 难忘与小雷相处的点点滴滴
作者: 李金春 段艳梅
“记得、记得,这是当年小雷给我写信说的话……”日前,笔者一行三人行程千里来到湖南省长沙市冯健老人家中,将一幅写有“我永远向你学习,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书法作品展示出来时,老人激动地说。
冯健老人口中的“小雷”是被誉为“毛主席的好战士”的雷锋。她和雷锋相识相处六年,结下深厚的姐弟情谊。冯健比雷锋大三岁,出生于1937年,1956年入党,先后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共青团工作、工会工作,1997年退休。半个多世纪以来,她结合与雷锋相识相处的点点滴滴,长期宣讲雷锋事迹,弘扬雷锋精神。
看着熟悉的话语,冯健老人打开了话匣子,回忆起和雷锋第一次见面的情景。那是1956年初冬的一天,在时任望城县委书记张兴玉家中,19岁的冯健见到了通讯员雷锋。当时,被授予“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并受到毛主席接见的冯健让雷锋仰慕已久,而冯健对可爱懂事的雷锋也很喜爱。得知雷锋的悲惨家世,冯健十分心疼,主动认下了这个“弟弟”。两个年轻人从此成了“亲人”。
此后,他们相互学习、共同读书,时常交流学习心得、畅谈理想抱负。冯健还多次邀请雷锋到自己家中,与兄弟姐妹一起吃饭、聊天,让雷锋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那次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在琳琅满目装满关于雷锋书籍的书架旁,冯健老人抚摸着雷锋的塑像陷入回忆。
1958年8月,冯健被保送到湖南农学院(现湖南农业大学)学习。雷锋既高兴又羡慕,送来一支“英雄牌”钢笔为她祝贺。当年10月,雷锋也招工到鞍钢,从此姐弟俩天各一方,只靠书信往来。
时隔一年,雷锋参军到沈阳成为一名汽车兵。冯健与雷锋始终保持着联系。1963年年初,冯健因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接到雷锋的回信正暗自着急,却意外从《中国青年报》长篇通讯《永生的战士》中,惊悉雷锋已于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的噩耗。
“小雷是个好同志。对党,他心怀感恩;在部队,他爱岗敬业;对战友,他乐于相助;对群众,他及时伸出援手……”冯健回想着雷锋的种种优秀品质,心痛不已。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作为与雷锋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的“姐姐”,冯健下定决心,不仅要把雷锋精神学习好,还要把雷锋的故事传播好。
“冯老时时学雷锋,处处讲雷锋,我们历任领导同事说到这些都会翘起大拇指。”陪同前来的湖南省总工会老干办副主任黄兴满怀敬佩地说。为讲好雷锋故事,冯健不辞辛劳,深入机关、学校、部队、企事业单位,宣扬雷锋精神千余次,受众不计其数。一次,因过度劳累,冯健病倒了,住院十多天,在病床上,她依然不忘撰写雷锋精神宣传提纲。
为挖掘抢救雷锋事迹,1997年年底,退休后的冯健在丈夫谢凤阳的帮助下,着手收集整理雷锋在家乡鲜为人知的故事材料。“最难的是找人。”冯健说。雷锋生前的亲戚邻居、老师同学、同事战友等,散居在全国各地,有的多方打听却毫无音信,有的好不容易找到线索却人已去世,有的身患重病记忆模糊。
一个一个走访,一段一段核实,历时十余年,行程数万公里,走访数百人,在家人的陪伴支持下,冯健梳理出170余万字的雷锋事迹资料,先后出版《湖南雷锋》《雷锋从这里起步》《雷锋人生三部曲之一:望城起步》《雷锋在望城的日子》等四本系统讲述雷锋在望城18年人生往事的长篇专著。她将所得5万元稿酬分别捐赠给了北京“学雷锋两会”和湖南雷锋纪念馆。
近几年,冯健还主动配合当地兵役机关,向入伍新兵宣讲雷锋精神,鼓励他们扎根部队,为保卫祖国和人民作贡献。“又是三月,希望参军入伍的年轻人接过雷锋的接力棒,像雷锋那样去当兵”。
“雷锋精神是永恒的。”临行告别,冯健注视着墙上的“雷锋七问”深情诵读:“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片土地……”她目光专注、神情凝重。看到这一幕,笔者一行缓步上前,齐声跟读:“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
(责任编辑: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