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城流动的“雷锋驿站”

作者: 段向阳 朱熙君

姑苏城流动的“雷锋驿站”0
乘客为李敬增赠送锦旗

今年3月24日清晨6时,苏州城区还笼罩在薄雾中。9006路公交车首班车准时启动,驾驶座上的季敬增将保温饭盒放在身旁,这是他给护理院张阿婆带的虾仁馄饨。

这位手握方向盘的退役老兵身兼数职:驾驶员、护理员、急救员,更是苏州城流动的温暖坐标。20年来,他不仅安全行车3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7圈半,还将十米车厢变成流动的“雷锋驿站”,让温暖和爱心在姑苏城公交线上传递。

特别服务彰显职业之光

“车轮往哪转,心就得往哪靠。”这是李敬增常挂在嘴边的话。2005年,当他从部队退役选择公交车方向盘时,战友们都不解:“在部队当汽车兵很多年,驾驶和修理技术棒棒的,自己弄辆车跑货运,也能挣大钱,现在去开公交不委屈?”李敬增憨厚一笑:“方向盘大小不重要,能载着老百姓奔向好日子就成。”

被评为“优秀士兵”、多次获得营连嘉奖,近5年的军旅生涯,被李敬增转化为十米车厢里的服务准则。当其他线路陆续采用自动报站系统时,他坚持人工报站3年,硬是把吴侬软语练得字正腔圆。报站不仅是提醒,更是交流。”老乘客周明德记得,每逢雨雪天,李敬增那个洪亮的声音总会多句叮哼:“后门踏板滑,大家扶稳啊。”

2022年深秋,观前街站台。85岁的蒋珍玲摇着轮椅张望,李敬增小跑着下车,熟练地将老人抱进特需座位,固定好轮椅后,从驾驶室取出毛毯盖在老人膝头。这样的“公主抱”,他坚持了整整7年。“小李身上有股‘轴'劲,"线路长王伟说:“他自制的《特殊乘客服务档案》记满32页,连谁晕车要坐前排都标得清清楚楚。”

生死托付见证人性之光

驾驶台储物格里,珍藏着一张泛黄的便签纸,上面歪斜的“verygood”字样,记录着一段超越血缘的缘分。

2020年疫情暴发时,乘客王芸苏无奈滞留在澳洲,她将肺癌晚期的哥哥王思舫托付给季敬增。此后180天,这个公交司机变身“全职护工”,每天提前两小时上班,就为给老人送碗热乎饭。

“有天王思舫说想吃部队时的猪肉炖粉条,我特意加了紫菜提鲜。”李敬增翻着手机里的照片,画面里的老人竖起大拇指。临终前,王思舫颤抖着写下英文“verygood”感谢,这个瞬间被央视镜头捕捉,让无数观众泪目,这段超越血缘的陪伴感动苏城。

这种托付从未间断。

2023年夏天,盲人乘客陈志刚突发肾结石,李敬增直接开车送医,陪护整夜后被护士误认为家属;2024年底寒潮期间,他连续3天接送血透患者,车厢变身“移动暖房”。线路调度员算过,这些“分外之事”至少占用李敬增1500多个小时,相当于多工作半年。

爱心传递折射城市之光

李敬增的驾驶室像个百宝箱:姜茶包、充电线、老花镜,甚至备着糖尿病患者的饼干。这些物件见证着爱心的相互传递 一曾经受助的大学生送来急救手册,外国游客留下多国语言感谢卡,八旬书法家吴载华年年为他写春联……

更深远的影响在行业延伸。李敬增发起的“9006爱心小组”目前已发展至83人,累计帮扶孤寡老人112位,化解乘客突发疾病等险情37起。2024年,苏州公交系统开展“敬增式服务”培训,2000多名司机掌握基础急救技能。如今,这条线路的18辆车全部配备“助老便民箱”,7个站点设立“爱心候车区”。

据统计,苏州公交爱心事件数量近三年来连续增长 15% ,“敬赠式善意传递”正成为新的城市名片。正如社会学教授林薇在《城市温度计》中所写:“季敬增们的存在,让现代化进程中的陌生人社会,重新找到了守望相助的纽带。”

姑苏城流动的“雷锋驿站”1
李敬增(左三)与同事一起推送残疾人上公交车
姑苏城流动的“雷锋驿站”2
李敬增(后排右三)与乘客一起合影

车轮滚滚,载不尽人间温情;岁月流转,磨不灭军人本色。“部队教会我,军人的战位在人民需要的地方。”如今54岁的李敬增,依然以“永不退役”的老兵冲锋姿态,在十米车厢续写着新时代的雷锋故事。正如他常说的那句一“只要还有人需要帮助,我的公交车就不会到站”。

李敬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服务无小事,关爱在细节”的真谛。他先后荣获“苏州市最美退役军人”“苏州市金牌服务标兵”“苏州市十佳新人”“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苏州市最美劳动者”“苏州市劳动模范”称号。每一项荣誉背后都是一个暖心故事,都是人民群众深深的爱。在他心中,公交事业早已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他践行雷锋精神、实现人生价值的大舞台。

(责任编辑:陈运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leif20250620.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