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革命老区第一所“雷锋学校”授牌

作者: 窦芒

江西革命老区第一所“雷锋学校”授牌0
授牌现场

绿水映青山,杜鹃红似火。“五一”前夕,江西革命老区第一所“雷锋学校”在乐安县申银万国招携希望小学授牌。

雷锋精神润泽乐安沃土

江西省军区原司令员熊安东、雷锋杂志社荣誉总编辑陶克将军与县有关领导、嘉宾冒雨来到校园,共同体验学校“传雷锋精神,做美德少年”的场景,感受别具特色的校园雷锋文化。“平语近人”板块醒目地书写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学雷锋的重要指示;“雷锋园丁”板块展示着优秀教师用雷锋精神教书育人的事迹;“雷锋集体”板块集中记载了全校学雷锋的先进班级;“雷锋日常”和“雷锋习惯”板块记录了学校师生把学雷锋化作经常、融入课堂的实践。

授牌仪式上,校长邱鑫回顾了将雷锋精神贯穿育人血脉的实践与体会:从“雷锋日记诵读大赛”到“学雷锋志愿实践岗”,从社区敬老服务到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孩子们用一次次弯腰捡纸屑的自觉、一场场义务讲解的坚持,让“向上向善”的种子在校园生根发芽。学校将雷锋精神深度融入“大思政课”体系,丰富“新时代雷锋校本课程”,让奉献担当成为看得见的成长坐标;以实践基地为枢纽,构建“校园一家庭一社区"美德教育生态圈,常态化开展“日行一善”打卡、“雷锋班级”评选;教师们率先垂范,用“一块砖”的敬业精神、“一颗钉”的钻研态度,为孩子们树立鲜活榜样。

现场,乐安县委副书记、县长郑军耳闻目睹学校红红火火的学雷锋活动,十分感慨。他即席讲话:乐安是一片浸润红色基因的土地。这片文化交融的沃土,临川文脉与庐陵风骨相映生辉;这方山水奇绝的秘境,“干古第一村”的雕梁画栋、“千年古樟林”的苍翠接天、“干尺飞瀑群”的银河落涧,绘就了令人心驰神往的文旅长卷。

郑县长还介绍:近年来,全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雷锋精神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把雷锋精神作为立德树人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以“学雷锋·育新人”为牵引,通过“红色课堂”“志愿实践”“榜样引领”等方式,推动雷锋精神与新时代教育深度融合,涌现出“刘莹姐姐工作室”“李文文学雷锋工作室”等学雷锋品牌,让雷锋精神如春风化雨般滋养着青少年心田。接下来,全县将以此次授牌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营造浓厚氛围,推动学雷锋活动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让雷锋精神在乐安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江西革命老区第一所“雷锋学校”授牌1
相关领导合影

雷锋是时代的楷模,是立身做人的榜样。在自己坚持学雷锋献爱心的同时,支持助力家乡学校的创建雷锋学校活动,我既感到十分光荣,又觉得任重道远。”授牌仪式上,全国最美学雷锋志愿者、《雷锋》杂志封面人物、上海才众餐饮集团董事长兰云科的致辞,赢得了全场师生热烈的掌声。

专程从北京赶来的陶克将军的讲话激情飞扬。他首先盛赞在乐安这片红军鲜血浸染过的热土上,诞生了一所新时代的雷锋学校,这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无数革命先烈的愿望。接着,他声情并茂地讲述了一个个真实雷锋的故事,最后殷切地期望同学们做新时代的追梦少年、好学少年、阳光少年、友善少年,并带领大家高呼“少年争锋,民族复兴口号。

探索乡村学校育人新路

记者了解到,乐安县申银万国招携希望小学自开展“雷锋学校”创建活动以来,坚持党建引领,以“雷锋精神”为育人主线,积极探索并构建适合山区乡村学校特点的育人体系,取得显著成效。

他们坚持党建引领,构建育人体系。学校党支部创建“对党忠心、守住初心、服务匠心、留教安心”的党建品牌,以雷锋精神为载体,撬动校园文化升级。形成“ 1+539 协同育人机制:1个党支部统领思想建设、课程开发、活动设计、环境创设、评价创新5大板块,确保各项工作紧密围绕育人目标协同开展,实现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建立党员教师“三联系”制度:党员教师联系班级、困难学生、特殊家庭,先后帮扶留守儿童126人次,转化后进生23名,切实用党的关怀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他们创新“一二三四五六七”育人体系。围绕一个核心: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确保所有育人工作都服务于学生的品德培养和全面发展。担当两大重任:传承雷锋精神与创新育人途径,既保留雷锋精神的内涵与精髓,又结合时代特点探索新的教育方式。建成三大实践基地:雷锋志愿服务站、农耕文化体验园、红色研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和践行雷锋精神。做到四个契合:与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相契合、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契合、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相契合,使育人工作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发五类特色课程:红色基因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德育修养课程、榜样引领课程、劳动实践课程,丰富课程体系,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实施“六个一"工程:每日一善行、每周一故事、每月一访学、每季一展示、每学期一评比、每年一主题实践周,通过长期坚持的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道德品质。开展七大主题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文化教育、遵规守法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涯规划和理想教育,全面覆盖学生品德发展的各个方面。

他们打造沉浸式育人环境。在物理空间建设上:建成雷锋广场1个、雷锋展厅约60平方米、雷锋文化长廊80米,设置榜样墙18面,打造“雷锋书吧”19个,藏书量达1.2万册,校园雷锋元素覆盖率达 92% ,实现“十步一景,百步一典”,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数字空间拓展上,充分利用“江西智慧教育”平台,上传学雷锋微课,开展线上主题教育活动,并联合家长共同参与学雷锋志愿活动,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拓宽了育人渠道。在文化空间营造上,实施“班级文化3.0工程”,形成“一班一品”特色,如“小螺丝钉中队”“向阳花社团”等特色班级18个,营造了积极向上、富有个性的班级文化氛围,激发了学生的班级归属感和荣誉感。

他们开展各项特色活动。“雷锋成长存折”行动:用于存储学生的好人好事数据,为学生的道德行为留下记录,激励学生不断积累善行,形成了良好的校园道德风尚。“红色走读”活动:组织学生走访革命旧址,撰写日记,让学生在亲身感受红色历史的过程中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增强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劳动教育实践:开辟“农耕文化体验园”,学生年均产出农产品全部捐赠给敬老院,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奉献精神。

他们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在基础课程方面,开发了《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好品格早养成》《红土地上的雷锋》《劳动创造幸福生活》4门必修课。在拓展课程方面:开设“雷锋小剧场”“红领巾宣讲团”“未来工程师联盟”3个社团,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发展需求。在实践课程方面:建立“志愿服务积分制”,年均服务时长超60小时,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雷锋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将道德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创新教学模式方面:采用“双师课堂”模式,邀请老党员、道德模范等8人参与授课,形成“听、说、演、做”四维教学法,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确保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充分感知、理解和践行雷锋精神,实现知行合一,学生参与率达 100% 。

雷锋精神春风化雨,校园面貌焕然一新。笔者欣喜地看到,通过雷锋学校的创建,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近年来学生综合素质优良率提升35个百分点,学生的品德修养、学业成绩、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更加自信阳光、积极向上。教师专业发展得到突破:教师获市级以上奖励增加17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科研能力、育人意识和责任心都明显提高。学校整体荣誉增加:学校获评省市县荣誉多项,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全校先后评选“雷锋雏鹰”268人次,学生获县级及以上荣誉若干项,家长满意度从 85.3% 提升至97.6% 。

(责任编辑:刘超)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leif20250626.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