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家校社向心力 共画“立德树人”同心圆
作者: 李淑悦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山东省的教育实践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学校不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家庭也跳出了“旁观者”的角色,社区则成为教育的延伸课堂。三者合力,共同勾勒出“立德树人”的同心圆。
从理念到行动:教育生态的重构
教育的本质是生命的成长。怡园中学以“关注学生生命成长,实现美美与共”为核心理念,从教师、家长到社区,每一方都被纳入育人体系。学校深知,班主任是家校社联动的枢纽。为此,通过“市、县、校、年级”四级联动的班主任工作室,定期组织案例研讨与经验分享,让德育工作从“单兵作战”转向“协同共进”。一位参与研修的班主任感慨:“过去总觉得自己在孤军奋战,现在有了团队的智慧支持,面对学生问题更从容了。”
与此同时,青春期的心理波动成为家校共同关注的焦点。学校组建了一支由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和家长构成的心育导师团,将心理教育融入学科课堂和课外活动。例如,在语文课上,教师通过名著中的人物故事引导学生认识情绪;在亲子运动会中,家长与孩子合作完成挑战,既缓解了学业压力,也悄然拉近了亲子距离。这种“心理+”的融合模式,让教育从“说教”转向“浸润”。
家庭教育的潜能也被充分激活。三级家长委员会体系的建立,让家长从“被动参与者”变为“主动建设者”。一位家委会成员分享道:“学校不仅教孩子,还教我们如何做父母。每月的家长沙龙上,专家会针对不同年级的育儿难题给出建议,比如如何与青春期孩子沟通,如何平衡学业与兴趣。”这种全员化、序列化的指导,让家庭教育逐渐走向科学化。
从课堂到社区:教育场景的延伸
教育的边界在怡园中学被不断打破。学校将社区资源转化为育人“活水”,构建起“学生为主体、家庭为支柱、社区为依托的立体化模式。
每年秋季的“感恩教育周”成为家校情感联结的纽带。学生们用书信向父母表达心声,家长则在“开放日”走进课堂,与孩子共上一节课。一位父亲在参与数学课后感叹:“原来现在的课堂这么生动!孩子解题时的专注让我重新认识了他的另一面。”这种双向互动,让家长不再是教育的“局外人”。
校外实践则成为破解成长难题的钥匙。以社区为单位组建的“校外成长共同体”,由学生、家长和指导教师组成,定期开展研学活动。在乳山银滩的生态考察中,孩子们学习环保知识家长协助记录数据,教师引导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共学共研”的模式,不仅填补了校外监管的空白,更让教育回归生活本质。
节庆活动则成为家校社协同的“润滑剂”。体育节上的“亲子跳绳接力”、艺术节的“家庭才艺秀”、科技节的“亲子实验赛”,每一场活动都让三方在欢笑中凝聚共识。正如一位社区工作者所言:“以前觉得学校是围墙内的世界,现在发现教育是大家共同的责任。”
从协同到共生:教育体系的探索
如今的怡园中学,学生的笑脸多了,家长的焦虑少了,社区的参与热了。这种变化背后,是协同育人体系带来的深层变革。未来,学校计划将数字化平台融入家校互动,开发“线上家长学院”,通过微课、直播答疑等方式,突破时空限制,让教育资源触手可及。同时,学校正探索与社区企业合作,开设职业体验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社会需求,让教育真正为终身发展奠基。

教育从来不是独奏,而是家校社共同谱写的交响乐。的实践表明,当三方以信任为纽带、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教育的同心圆便能不断延展,让每个生命都绽放独特的光彩。
(责任编辑:刘超)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leif20250627.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