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胡英君 刘恒

摘要

高校肩负着教育、引导与塑造青年学生的主体责任,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向,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不断探索高质量育人的方法、策略。在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高校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思政教育守正创新、与时俱进,是向社会输送高质量、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关键举措。鉴于此,本文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指导地位,在概念概述、价值分析的基础上,从机制完善、师资强化、资源集中、课程融合、课堂拓展五个方面入手,着重探究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大思政课”协同育人实践的策略,希望能推进高校在实践探索中构建“三全”育人的新格局。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校;“大思政课”协同育人;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系博尔塔拉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度校级科研课题“‘大思政’育人格局下职业院校辅导员、班主任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研究”项目编号:BZYKT-2024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引言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大思政课”概念,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2022年8月,教育部、中宣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教社科[2022]3号),从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善用社会大课堂、搭建大资源平台、构建大师资体系、拓展工作格局、加强组织领导六个方面入手,对高校推进“大思政课”落实提出明确要求。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明确指示下,高校应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构建“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模式,实现校内外教育资源的全面整合与合理配置,并引导社会主体参与,弥补高校思政教育的不足,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一、“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概念概述

“大思政课”即通过全面整合教育资源、创新方法、拓宽教育视野,形成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教育的视野、格局、目标、阵地等多个方面都得以拓宽。区别于传统思政课,“大思政课”通过资源整合、方法创新、多主体联合,实现教育价值最大化,强调将思政教育融入各个角落[1。“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通过全面整合高校内外部各类资源,构建的“三全”育人模式,要求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社会实践等深度融合,旨在搭建思政教育大平台,形成“大课堂”育人新格局。

二、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实施“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价值

(一)坚定政治立场,培养勇担民族复兴大任时代人才

“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强调党对高校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2]。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实施“大思政课”协同育人,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突出“大思政课”的育人作用,不仅能将思政教育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紧跟时代要求,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进一步强化思政课对青年学生成长的教育效果,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三观”;还能通过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具备爱国情怀、坚定政治立场的新时代人才,提高学生辨别、抵制西方意识形态不良渗透的能力。换言之,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下,高校构建课程思政 + 思政课程教育模式,联合社会多主体,共同构建“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模式,能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坚定学生正确的政治立场,培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新时代人才。

(二)完善课程体系,拓宽高校“大思政课”教育范围

高校构建“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思政修养、职业素养,从而为社会输送高素质、高质量的各专业人才[3]。高校在探索实施“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应注重全面整合多渠道的教育资源,通过与多主体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并构建课程思政 + 思政课程育人模式,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在这一过程中,高校不仅能获取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还能在多主体的参与和配合下,在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之间建立密切联系,从内容、形式多个方面,推进思政课程体系完善,并将课程、校内教学延伸至社会场域,拓宽高校“大思政课”教育范围。

三、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大思政课”协同育人实践的策略

(一)机制完善,健全“大思政”协同育人保障机制

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体系建设与“三全”育人的实现,需要教育配套机制的保障与支持,以“大保障”“大支持”助力高效实现立德树人的“大愿景”。高校应根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及“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要求,建立健全教育配套机制,为“大思政课”协同育人保驾护航。同时,高校还应顺应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趋势,通过考核评估、反馈、优化,促进“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效果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4]。

一方面,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院系强化“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教育保障的主体责任,将教育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集体、个人,确保“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有序、有效进行。基层党组织在高校实施“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校与院系党委、团委等应强化思政教育与保障的主体责任,领导增强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力量,切实保障各院系“大思政课”全面落实、有序开展、有效育人。例如,学校校长、书记等带头走进思政课堂,密切联系思政课教师,从多个角度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习情况,在实践中观察、反馈以及促进思政课优化、创新。高校以及院系党委通过思政课随访,了解本校各院系“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实施情况,并根据思政教育的实际需求,承接政府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资源与支持,建立、完善学校“大思政课”协同育人保障体系,构建持久、稳定且呈现螺旋上升趋势的“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模式。

另一方面,高校聚焦“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特点、需求与情况,从考核评估角度入手,进一步完善评价与反馈机制,将短期与长期评价、自我与他人评价、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建立结构完善的思政课教育效果评价体系。同时,高校还应完善与之配套的奖惩机制,确保思政课评价结果反馈得以全面落实。高校根据多主体评价结果,基于长期发展的视角,定期评估教师的“大思政课”协同育人能力,为育人水平高、态度良好的教师提供岗位晋升的机会,采取物质 + 精神激励手段,激发教师探索“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并保障“大思政课”协同育人在实践中不断优化。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leif20250629.pd原版全文

(二)师资强化,主体联合建立“大师资”育人队伍

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决定高校思政教育效果若高校的师资力量较弱,教师无法胜任“大思政课”协同育人工作,则很有可能无法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高校在实施“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应加大对教师资源的关注度,通过对外引进、对内培训等多种方式,引入更多高质量的教师资源,逐步提高现有教师的知识水平、专业能力、职业素养[5]

一方面,高校通过定期开展的座谈会、培训等各项工作,为课程教师提供学习专业知识、技能与交流经验的众多机会。思政课、专业课教师等均参加高校开展的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训,在学习思政教育知识、技能的同时,与其他教师交流、沟通,互相分析各自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尤其是专业课程教师能在与思政课教师共同参加培训之时,向具备思政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优秀教师汲取经验,交流、探讨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国家以及各级政府引导、支持从宏观层面逐步完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教师培训体系,拓宽教师专业成长的空间,逐步提升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与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在实施“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过程中,高校还应认识到社会力量在支持思政教育方面的重要性,凝聚社会力量,形成校内外思政教育合力。如,高校邀请各级党委、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的专业人士到学校组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的座谈会,为教师提供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读国家政策的机会。

(三)资源集中,全面整合、合理配置多元教育资源

高校在实施“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应基于“协同育人”的特点与需求,从教育内容入手,全面整合多种类型的思政教育资源,助力教师拓宽思政教育视野,以“大素材”支持“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思政课教师应着眼于专业课程、传统文化、日常生活多个视角,挖掘、整合思政教育资源,建立结构化的“大思政课”知识体系。

首先,教师在依托思政课实施“大思政课”协同育人之时,应充分了解学生所在专业,并与专业课程教师建立长期的合作育人关系,通过与专业课程教师沟通,挖掘专业课程中具有价值引领功能的资源,并将其与思政课内容整合在一起。如,面向设计类专业学生,教师通过挖掘、开发与运用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资源,在为学生提供多元化设计元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引导学生主动以艺术设计传承、发扬传统文化。其次,蕴含丰富内涵、精神品质的中国故事为“大思政课”教育提供了丰富且优秀的素材,将其用于“大思政课”协同育人,能支持教师以有趣、生动的故事,激发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以优秀故事固本强基,賡续民族血脉。最后,教师还要密切联系日常生活,从学生所熟悉的、真实的生活场景入手,挖掘、开发与利用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大思政课”教育更有温度,以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塑造学生正确的“三观”。同时,高校与博物馆、文化馆、革命烈士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长期的协同育人关系,充分挖掘实践类的教育资源,拓宽“大思政课”教育的场域。

(四)课程融合,构建课程思政 + 思政课程教育模式

“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对于高校而言,单纯依靠思政课教师的单力量,难以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目标。课程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思政教育效果。因此,高校应着力推进构建课程思政 + 思政课程教育模式,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公共课程在“大思政课”协同育人中的支持作用。

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与其他课程教师保持密切的沟通与协作关系,在班级辅导员的参与下,各课程教师从多个角度了解学生专业成长、思政素养提升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共同制定协同育人方案,系统推进思政教育渗透于课程教学各环节。即,课程思政将碎片化的时间利用起来,在公共课程、专业课程中有序渗透思政教育,与系统化的思政课程全面衔接。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系统指导专业课程、公共课程教师在教学中挖掘、开发与渗透思政元素;思政课教师也根据学生所在专业,针对性调整教学内容,增加部分与专业、职业有关的案例,引导学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加深对个人专业成长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的认识,持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五)课堂拓展,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衔接

在实施“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单纯依靠学校与教师的力量,明显无法实现预期教育目标。因此,高校应与事业单位、企业等社会组织建立长期的合作育人关系,推动思政教育逐渐从思政小课堂拓展延伸至社会大课堂,以实践活动承载学生思政体验、感悟的过程,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

例如,高校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外埠参观实习活动,与当地的博物馆、文化馆、革命烈士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联合育人关系。如,在建党节、国庆节期间,教师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革命烈士纪念馆,了解烈士故事,为烈士献花,以革命烈士英勇奋斗、不畏牺牲的精神品质感染学生。即,高校通过为学生提供亲自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机会,强化“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效果。再如,在高校各院系党委、团委领导下,党团老师组织学生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利用寒暑假时间,带领学生进行有意义的社会实践。如,经管学院的党委、团委老师带领报名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走进学校附近的乡村,开展“乡村振兴‘三下乡’”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基层群众,了解国家基层建设情况,并助力乡村建设、全面振兴。经管学院的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加入村委的直播小组,为乡村助农直播建言献策。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作为肩负着人才培养责任的教育主阵地,在学生学习与成长、企业发展与社会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要求与“大思政课”协同育人保持高度一致。因此,高校应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于机制完善、师资强化、资源集中、课程融合、课堂拓展五个方面,在教育实践中探索“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中国特色教育之路,塑造高素质、高质量的青年学生,培养支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的新时代人才。

(作者胡英君,江苏沭阳人,大学本科,博尔塔拉职业技术学院卫生健康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护理专业教育教学研究。刘恒,女,汉族,新疆石河子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院校育人模式教学研究。责任编辑:卜金宝)

参考文献:

[1]黄咸书,江锦兴,施林春。高校“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4,(04):111-117。

[2]李聪冲,徐宇卉。“大思政课’背景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实践路向探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24,40(04):101-107。

[3]王丽英,许义晴。“大思政课”背景下红色场馆与高校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大连大学学报,2024,45(03):135-141。

[4]王志挺。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实践进路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24。

[5]周艳红。“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大思政课”新格局构建研究[D]。南昌大学,202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leif20250629.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