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作用
作者: 高淑芳摘要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而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新时代背景下的时代新人视角出发,探讨校园文化内涵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关系、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旨在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时代新人;高校;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社科基金专项:培养时代新人视角下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20JDSZ3010)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培养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新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与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是当前高等教育中的重要课题。而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能够通过多元化的形式与途径,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时代新人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时代新人是指具有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的青年群体,能够承担起实现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在新时代背景下,时代新人应具备以下核心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忠诚于党和国家,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即具备创新思维,能够通过实践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全球视野与家国情怀,即具备国际化视野,关注全球发展趋势,但始终坚持民族自信和家国情怀。
在新时代探索教育改革和推进立德树人的实践过程中,高校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更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的塑造。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大学校园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使大学生在良好教育和文化环境下健康成长成才,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关系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高校中长期形成的以思想、道德、风尚、习惯、传统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化体系。它包括校园环境、思想道德建设、学术氛围、社会活动、学生组织等多个方面。校园文化不仅仅是物质的体现,更是精神和思想的积淀,它通过多种方式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通、互为补充、相互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校园文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方向指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紧抓意识形态工作的过程中,用党的先进理论成果指导教育实践,保证高校校园文化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而高校校园文化则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具体的实践平台和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创设良好的舆论环境和丰富的校园生活,将文化内涵和校园精神渗透到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言行的引导之中,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效的载体。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提供支撑。
三、高校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校园文化不仅反映社会和时代的潮流,也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高校校园文化具备思想引领功能、社会感化功能、情感陶冶功能和行为规范功能,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1.价值观引导功能。校园文化通过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氛围,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通过专题讲座、思想交流、主题活动等形式,强化他们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价值体系,强化大学生的思想认同和价值追求。
2.社会责任感培养。校园文化通过组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扶贫帮困等活动和互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这些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也帮助他们逐步完成从中学生到成年人的社会化过程,通过集体活动、团队合作等形式,在实践中成长,培养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3.艺术与情感培养。校园文化通过艺术、文学、体育等多样的文化形式,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生活,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此外,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提升其情感认同。
4.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平台。校园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同时,通过校园环境(建筑、景观等)和行为规范的塑造,帮助大学生提高对校园环境的鉴赏能力和对校园文化的感知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观,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规范其日常行为,大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体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从而促进全面发展。
四、优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1.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打造时代特色校园文化。贴近时代潮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建设符合时代精神的校园文化特色,设计和组织更多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特别是能够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历史、关注未来的活动,如“创业培训”“创意孵化”等创业文化、“挑战杯”“数学建模”等科技创新文化、“绿色行动”“公益在身边”等环保公益文化,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利用高校“三全育人”体系,凝聚校园文化建设力量。牢牢抓住意识形态和制度建设,明确目标,推进方案,建设和完善文化场所和设施,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构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系,发挥思政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学生干部的作用,承担起属于自己的时代重任。
3.推进网络媒体思政工作,引导坚定文化自信。校园文化与网络媒体思政共荣共生,因此,网络媒体思政工作的开展可聚焦文化引领,贴近青年学生喜好,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校园官方账号,推送有内涵的教育和文化内容,并依托校园文化建设或校园品牌活动,如开学典礼、开学第一课、优秀评选和竞赛、毕业典礼等活动,找准网络媒体思政与青年学生的情感共振点,使校园文化场域的引领性与网络媒体思政多样化的线上传播两种优势相结合,助益网络媒体思政导向“立得正”且“立得稳”,打造网络媒体文化“硬实力”,凝聚青春力量,形成网络媒体思政的强大合力,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校园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思想引领、行为规范、情感陶冶等多方面的作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未来,高校应继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作者高淑芳系北京林业大学高教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责任编辑:卜金宝
参考文献:
【1】陈文旭。“时代新人”的培养与使命【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32-33。
【2】杜飞。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93-96。
【3】宋嘉帅。范增。基于校园文化场域打造网络思政的“青春范式”,【2024-01-11】https://www.sizhengwang.cn/a/dxjy_sxjy/240111/1688901.shtml。
【4】张松。江翼兵。哲学视域下校园文化与思政教育辩证关系研究【J】。现代教育进展,2024(11):59-61。
【5】邹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J】。前言,2013(2):258-259。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leif20250632.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