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雷锋(下)

作者: 陶克

毛泽东与雷锋(下)0

1963年2月22日,值班警卫员一早打电话告诉林克:“主席让你来一下。”林克带着事先准备的文件、资料匆匆来到毛主席的寝室。看见林克,毛主席拿起一张信纸递给他。林克一看,毛主席已用毛笔书写“向雷锋同志学习”7个潇洒苍劲的行草大字。题词竖写两行而成,右边一行三字“向雷锋”,左边一行四字“同志学习”。左四右三,书写难以对称,但主席的题词布局和谐,尤其是“雷锋”两个字,挺拔伟岸,潇洒美观,好似一个美好可爱的青年人就站在你眼前,字像人,人如字,活灵活现。“雷锋”左边的“学习”两字,写得遒劲有力,又与“雷锋”两字形成关联整体,也可以读为“学习雷锋”。林克顿时被吸引住了。

毛主席解释道:“是嘛,学雷锋不是学他哪一两件先进事迹,或是学他某一方面的优点,而是要学他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学习他长期一贯地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学习他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当然,学雷锋要实事求是,扎扎实实,讲求实效,不要搞形式主义。不但普通干部、群众学雷锋,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才能形成好风气。”

林克回到办公室,马上打电话给中国青年杂志社编辑部,请他们到中南海西门来取题词。

“杂志社立即出动,我们捧回了毛主席的题词。大家那个高兴劲儿呀,就别提啦!想动手摸摸,又怕弄脏了。随后赶紧制作镜框,将题词裱挂了起来。”邢方群回忆道。当年的情景,犹在眼前。

有了毛主席题词,中国青年杂志社的同志又研究:是独家发表,还是与其他新闻单位一同发表?经研究,大家认为:毛主席虽然是为我们题词,但这是向全国人民发出的号召,我们不能一家“垄断”。编辑部向上级作了报告。罗瑞卿指示:定在3月2日,由新华社统一发表,各报和《中国青年》杂志同时刊登。这也是为了照应中国青年杂志社,如果第二天见报,杂志来不及,题词毕竟是应杂志社请求题的。后来,因其他宣传工作的需要,罗瑞卿又指示各报3月5日刊登,《中国青年》杂志出版时间不变。3月2日,《中国青年》杂志首先刊登了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3月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等都刊登了毛主席的题词。

从以上回忆来看,给毛主席的信2月16日送到,仅仅隔了两天,也就是18日,中国青年杂志社的年轻人就追问“毛主席题不题”。又过了两天,也就是20日,他们又追问“毛主席答应题了吗”。得知毛主席决定题词后,他们又提出时间要求,而且是倒计时的要求,希望毛主席在2月25日前题好。现在看来,这些“中青人”胆子真够大。当时,中直机关有人听说此事后,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他们说,毛主席给刘胡兰题过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为白求恩和张思德分别写过纪念文章,可那是发生在战争年代,和平时期还未见他给其他普通人题过词。

出乎意料的是,2月22日,也就是“中青人”催问毛主席要题词的两天后,毛主席题词了。三次催问,几天时间,毛主席挥笔写下了“向雷锋同志学习”。

雷锋出现的时代,是新生共和国在一穷二白基础上搞建设,需要普通劳动者“平凡而有为”的时代;是执政的共产党面临严重困难而保证“党和国家不变色”的时代;是千千万万翻身得解放者期盼社会主义新道德新风尚、构建“共和国精神大厦”的时代。雷锋对信仰的执着坚守,对党的忠诚热爱,对国家集体的无私奉献,对人民的大爱情怀,对工作的诚敬守信,以及他那脍炙人口的至理名言,无疑成为那个时代最好的榜样。

据毛主席身边的同志后来回忆,毛主席在纸上反复写了好多“向雷锋同志学习”“向雷锋同志学习”……

1963年3月,杭州西子湖畔,春光无限好,毛主席却不为所动,他完全被雷锋的日记吸引住了。5月11日,在杭州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毛主席话锋一转谈到雷锋,他说:“我看过《雷锋日记》一部分,看来此人是懂得一点哲学,懂得辩证法的。我们不要把哲学看得那么神秘,那么困难。雷锋那样年轻的同志,就懂得一点哲学。你们看了没有?希望你们都看看,我们要把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让它变成广大老百姓的锐利的思想武器。”他还进一步指出:“雷锋的日记中,有很多辩证法的观点和语言,比那些死读书的大学生的论文强多了。雷锋的哲学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还不是从为人民服务的丰富多彩的具体实践中来的!雷锋为群众办了那么多好事嘛!这一点是那些死读哲学书的大学生所无法比拟的。”

在座的领导同志跟着毛主席几十年,很少听到他对哪个人作出“懂得一点哲学”的评价。

1963年8月1日晚,中南海怀仁堂,首部有关雷锋事迹的舞台作品——话剧《雷锋》正式演出。毛主席入神地观看,同观众一起热烈鼓掌40余次。演出结束,毛主席走上舞台,与演职人员一一握手。雷锋饰演者、小个子的张玉敏被挤到人群后头。毛主席和前排的人边握手边不时地四下看,似乎在寻找“雷锋”。这时,张玉敏挤到了前面,终于握住了主席的手。他激动地说:“毛主席,雷锋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见到您,他的愿望我替他实现了。”毛主席使劲地握着他的手……

同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雷锋》上映,毛主席又看了《雷锋》这部电影。看到雷锋给灾区捐款时流着泪说“全中国到处都是我的家……我有权利,也有义务来帮助我自己的家……”,毛主席被深深打动了,几次用手帕擦泪。

1965年8月,曾为毛主席做保健工作的庐山疗养院护士钟学坤刚刚完成大学学业,经过北京去看望毛主席,希望能得到主席的亲笔勉励之词。为此,毛主席题写了“学习白求恩,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这是白求恩同志牺牲26年后,毛主席再次提到向他学习。值得回味的是,一开始毛主席在本子上写的是:学习白求恩,学习雷锋。

钟学坤激动地接过题词,正要离开时,毛主席突然让她回来,把题词要了过来。这一切来得太突然了,钟学坤心情紧张。毛主席接过本子,又拿起笔,把“学习雷锋”后的句号改为逗号,并在署名和“学习雷锋”这一排字之间,添上一句“为人民服务”,这才把本子还给了钟学坤。

“学习白求恩,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三行话14字,虽然在书写布局上有些拥挤,但用意更为明确。抗日战争烽火中走来的白求恩,是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的人;延安宝塔山走来的张思德,是一个完全彻底地为着人民利益的人;新中国建设中走来的雷锋,是一个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的人。他们都是践行我们党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楷模。

从此以后,毛主席再没有明确号召向某某人学习。雷锋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道德榜样,向雷锋学习的群众性活动经久不衰。

一些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青年杂志社工作的老“中青人”,回忆起当年学雷锋的情景仍然眉飞色舞。他们说:“我们拿着雷锋的事迹,找中央领导,谁看了谁说好,请谁题词,谁都欣然挥笔。”不少人只看到周恩来总理那脍炙人口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然而恐怕很少有人知道,周总理应《中国青年》杂志请求,早些时候写下了另一则题词:“雷锋同志是劳动人民的好儿子,毛主席的好战士。”

当时,刘少奇、朱德、董必武、邓小平、陈云等领导人都为雷锋题了词。这么多的领袖为一个普通的战士题词,不约而同地把他的精神当作一面旗帜举起来,这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领袖的题词反映了亿万群众的心声,必然得到亿万人民的真诚响应。人民和领袖共同叫响一个名字——雷锋。出现在中华大地上的第一次学雷锋热潮,就是这样不可阻挡地滚滚而来。(完)

(选自《雷锋人类美好的向往》,由长江传媒、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被评为2023年3月“中国好书”。责任编辑:魏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