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建设需要“深入学雷锋”来凝聚强大力量
作者: 王真茂2023年初,在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发表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力量”。这一批示,深刻揭示了雷锋精神对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时代意义,为我们在新征程上如何高效践行雷锋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时代新征程,要完成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为什么必须要通过“深入学雷锋”来凝聚强大力量呢?
第一,这是推进党的建设、治国理政的实践呼唤。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抚顺雷锋纪念馆时指出:“如果13亿多中国人、8900多万党员、400多万党组织都能学习雷锋精神,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我们的凝聚力、战斗力将无比强大,我们将无往而不胜。”
在新征程上,雷锋精神集中体现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信仰、坚定信念的政治品质和始终不忘初心、忠诚使命担当,是广大党员、党组织,特别是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精神动力,他们能带动和激励全社会以昂扬的精神状态、矢志不移的价值追求、勇往直前的奋进姿态、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从而形成无比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无往而不胜。
广大党员干部在履行治国理政实践中,如能像雷锋那样心怀“国之大者”,坚持人民至上,把为民造福作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和出发点、落脚点,把雷锋精神融入现代社会治理之中,化解各种纠纷、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优化法治“公序良治”,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就能促进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创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二,这是坚守初心、践行使命的先锋使命。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对初心的坚守和践行,将示范引领全社会在新征程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毕生价值追求,牢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奋斗目标,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矢志不移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和历史责任,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积极主动作为,兢兢业业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谋幸福,彰显使命担当,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第三,这是爱岗敬业、执着奋斗的标兵所需。党的二十大提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要实现这个根本要求,需要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持续不断、坚忍不拔地长期奋斗努力。就要像雷锋那样,以高度的国家主人翁意识,服从党和人民需要,积极投身民族复兴伟大实践,以对工作夏天般的火热,立足平凡岗位,勇于使命担当,脚踏实地、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不懈奋斗,以勤恳实干、昂扬活力争先创优,执着前行,凝心聚力,甘做一颗新时代闪闪发光的雷锋式“螺丝钉”,在平凡中追求卓越,在奋进中让人生绽放光彩。
第四,这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担当者“标配”。雷锋“生为人民生,死为人民死。”“时刻准备着为党和阶级的最高利益,牺牲个人的一切,直至生命”的决心和誓言,蕴涵着中国共产党人攻坚克难的顽强意志、无私无畏的担当精神。
在新征程上,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面临错综复杂动荡的国际形势、境内外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干扰破坏等各种不确定因素,还将遇到各种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要以雷锋为榜样,继承和发扬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增强志气、骨气、底气,将革命利益扛在肩上,昂扬革命斗志,增强斗争本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勇于和敌对势力作针锋相对、毫不妥协的斗争,勇于克服和战胜工作、创业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挫折和挑战,不气馁,不退却,百折不挠,奋勇前行,为民族伟大复兴创建新业绩。
第五,这是胸怀天下、无私奉献的品质标杆。雷锋精神与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五种精神高度契合。雷锋的“傻子精神”蕴含着深厚家国情怀,彰显了胸怀天下、无私奉献的崇高,成为当代中国胸怀天下、无私奉献的美德延续下来。
在新征程上,要学习弘扬雷锋的“傻子”精神,明确时代使命责任,始终保持政治本色,在国家前行大势中恪尽兴国为民之责,将个人之梦融入到民族复兴之梦,将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不计个人得失,甘于牺牲奉献,展现新作为。要学习雷锋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胸有大爱,无私奉献,尽心尽力做事,多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事情。
第六,这是崇德向善社会风尚的感召力源。
雷锋“永远愉快地多给别人”“活着就是使别人过得更美好”的崇德向善、乐于善举的精神,拥有崇高的道德力量,具有穿越时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崇德向善的社会新风尚。雷锋精神将影响和感召人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奉献爱心,处处可为”指示,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常怀仁爱之心,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乐于助人,热心帮人,扶危济困,时时、处处做好人,有一分光发一分热,积极传递真善美,传播正能量,书写更多更好的新时代雷锋故事,让中华传统美德在共和国大地蔚然成风。
第七,这是文化认同、民族团结的精神家园的暖心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党做好民族工作宝贵经验时深刻指出,“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雷锋精神是“五千年优秀中华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结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理想、智慧、意志、情感、性格和传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具有普遍认知价值和共同的认知基础,并获得各族群众的心理共鸣。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根本所在。在新征程上,要充分发挥各族人民群众对雷锋精神的内涵和价值的强大认同度,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把雷锋精神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创造创新传播载体、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和学雷锋新途径新形式,运用适合各民族特点和实际的方式,以雷锋精神鲜明的时代导向和价值引领,让雷锋精神潜移默化影响和滋养各族人民的思想和心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共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第八,这是涵育新人、血脉赓续的滋养要素。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并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客观要求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党的二十大提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雷锋精神是进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和红色文化教育的生动鲜活教材,能使娃娃和广大青少年从中吸取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丰厚精神滋养,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崇高信仰和远大理想、坚定信念,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当好雷锋精神种子,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在与国家、人民命运健康成长、相伴而行过程中,勤奋学习、掌握本领,勇于创业,以新时代的青年一代使命担当和作为,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实现中国梦伟大实践中书写精彩人生。
所有这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必需的精神要素、齐心力量在雷锋精神的旗帜下不断凝结、融为一体,必能驱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巨轮劈波斩浪、勇毅前行,稳稳达至自己的“战略大港”。
(作者系辽宁省互联网协会新时代雷锋文化研究传播中心主任。责任编辑:仇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