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楷模”魏明60年学雷锋做雷锋

作者: 史照栋 刘畇圻

“北疆楷模”魏明60年学雷锋做雷锋0

60年来,年近80岁的内蒙古自治区监狱管理局退休干部魏明矢志不渝弘扬传承雷锋精神,践行党的初心使命,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人生华章:出生于河北张家口,15岁参军入伍,19岁被部队评为“学雷锋积极分子”;从军35年,从警10年,魏明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志愿者”、“内蒙古自治区第五届道德模范”、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全区学雷锋优秀志愿者”、“内蒙古自治区首届最美退役军人”、“内蒙古自治区首届十大社会公益名人”,近日,他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授予“北疆楷模”称号。

魏明第一次学雷锋做好事,是当排长时和放映员张宪春帮助一位双目失明的小脚老大娘,轮流背着把老人安全送到家。从此开启了他的学雷锋之路,一学就是60年,一做就是60年。

初心如铁,爱民如天

50多岁的董培英有23年是在魏明的帮扶中度过的。1996年11月11日,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能见度不足10米。董培英一大早就接到居委会通知,说一位来自军区的客人要来看望他们一家老小。“天气这么不好,那军官还会来吗?”大约11点左右,正不断嘀咕的董培英看到了一个影子蹒跚地向他们走来。魏明看到一家人站在屋前,房子是用铁皮拼接出来的,两个7岁左右的男孩儿穿着一双大鞋,鞋尖处还开着口,房间内除了几床被子和两个水缸啥都没有。看着家徒四壁的两个小男孩,魏明眼眶湿了,“我是党组织派来看你们的,你们的日子会慢慢好起来的。以后爷爷每月资助你们200元,会每月这天给你们送过来,直到你们高中毕业。”

近20年的帮扶如一日,转眼间俊飞和鹏飞两个当年的小男孩都成家立业了。两人的婚礼,魏明都是主婚人。小儿子结婚,新人礼结束后,董培英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和感动,操着最朴实的卓资县话说:“我们这个家有今天,都亏了大好人魏明,他是天底下最好的人。”宾客们自发地端起酒杯排起长队给魏明敬酒,这一杯杯酒既是对魏明无私付出的肯定,也是对共产党员真心的认可。他把共产党的好用实际行动写在了老百姓的心上。

魏明在日记中写道:“我帮助别人,不是让别人说我好,而是让群众说共产党好。”1998年2月26日,魏明拖着打着石膏的腿带鹏飞去医院治疗眼睛,偶遇来自山西榆次、不省人事的梁彦红,其朋友身上只有200元,与住院押金和治疗费相差甚远,魏明及时筹措资金1470元垫付,让其入院治疗。

2013年8月1日,鄂温克族自治旗的达斡尔族妇女苏日娜的儿子中考后精神失常,她从网上“搜”出了全国优秀志愿者魏明,请求帮助。面对既没钱又没关系的母子,魏明把爱车毅然决然地抵押给医院,孩子得以及时治疗,痊愈后出院。

“我去阴曹地府也要念你的好!”这是83岁的蔚大姐对魏明说的肺腑之言。2015年10月8日上午,正当全家准备为魏明庆祝70岁生日的时候,一个电话打来:“我是老蔚啊,胸口闷疼,快不行了,孩子不在身边,能不能送我去医院看看?”魏明立即联系车辆将其送往医院,筹集住院押金。当急诊室里发出病危通知需家属签字时,魏明不加思索地签上自己的名字,蔚大姐得以及时救治并痊愈。

初心如泓,勇于担当

自1985年以来,魏明已帮扶贫困服刑、劳教人员的子女31名,资助金额累计84000元。为刑释解教人员资助现金7300元,捐助衣物、被褥140余件套,家具电器9套,各种书籍400余本。

魏明在2012年被推选为“最美青城人”的候选人,第一女子监狱的430名服刑人员投了他的票。评委会说:“这430张特殊群体的投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推选“全国优秀志愿者”中,少年犯管教所840多个推选“魏明”的签名,汇集到12米长的红色条幅上,寄往中央文明办的评选现场。

一个刑满出狱的中年妇女说:“是魏老师这样的好人领着我们重新回到了好人世界。”岳敏(化名)说:“我曾是一个二进宫的惯犯,魏明对我有重塑之恩。”他像慈父一样关爱她,鼓励她,每月给她定时存100元生活费,经常对她进行心理疏导。两年的劳教期变成一年零十个月,提前释放。魏明帮岳敏联系工作,买好生活用品送她去呼市蒙亮上班。因受不了别人的歧视和冷漠,她选择了逃离,又重操旧业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送进呼市女子监狱。约半年后的一天,魏明来监狱授课,正好是岳敏的生日。当天过生日的人有两个。当岳敏的名字第三次被喊起时,面对慈父一样的魏老师,她深感无言面对又无法逃避,挪着无奈的脚步,扑通跪在魏明面前,撕心裂肺地号啕大哭起来。刚才这一跪,跪得魏明的心像被针尖狠狠扎了一下流血不止。这号啕大哭,哭得魏明万般心碎,面对如花的生命再次凋零,让魏明心力交瘁、百感交集,深感重塑她生命的责任和担当。接下来的日子,魏明经常带东西来看她,细心教育鼓励。每年生日时,魏明都会带着蛋糕过来给她庆生,一直持续七年。因表现良好,岳敏提前三年释放。如今的岳敏,开了一家水果店,有了自己幸福的家庭。

许多服刑、劳教人员年幼的孩子在最痛苦无助的时候,陪伴他们成长的不是爹妈,而是一位身为共产党员的人民警察、好人魏明。20年前,王某与丈夫因犯法双双入狱,被判有期徒刑11年。三个孩子大的11岁,最小的只有6岁。魏明担当起了“养父”的责任,请求镇政府救助,做到两条:第一,不允许欺负孩子;第二,吃饭问题政府解决。长达七年的时间里,魏明利用休息时间定期给孩子送衣服、书本、铅笔等生活、学习用品。七年时间,每当孩子过生日时,魏明有时无法前去,就委托朋友给孩子送去蛋糕和祝福,让孩子享受到父母的关心和温暖,直到父母刑满释放回家。三个孩子健康长大成人,大儿子开了汽车修理厂,大女儿在包头开了一家美容院,小女儿在呼市开了一家美容院。

初心如炬,踔厉奋发

对355万人口的呼和浩特市来说,“顺风车队”的127辆私家车可谓杯水车薪,但它却在陌生人之间传递着温暖。“车是我自己的,为啥不能拉别人?!”呼和浩特市“顺风车队”的发起人名叫魏明,顺路载客的举动源于一件小事。2003年11月,为了接送孙女方便,魏明买了一辆车。当时正值非典时期,没人敢拉载乘客,魏明就开始做起了顺路捎脚的事。在他的影响下,周围也有几位有车的朋友和他一样,开起了顺风车。“送你一程不收费,只愿你留下一个好心情。”这是顺风车队成立的意义和价值。

魏明说,顺风车主要针对特殊时段(公交车始发前、收车后)、特殊路段(公交车次少、出租车不愿跑)、特殊人群(老弱病残孕幼急)提供帮助,是城市里陌生人之间的爱心传递。2011年3月5日,“学雷锋日”这一天,正式挂牌成立了中国公益工作委员会呼和浩特市“顺风公益车队”。

虽然是免费做好事,但也时常遭遇别人的质疑、白眼,他们都无怨无悔地坚持下来了。魏明在日记中写道:“一个志愿者就是一把泥土,但并不渺小。无数把泥土凝聚在一起,就会聚成一道山峰,一条山脉,这样的山峰和山脉就可以改变风的走向,可以决定水的流速。这风就是社会风气,这水就是文明进程。”只要是利民的事儿,他都责无旁贷。后备箱里经常放着砖头和自制的警示牌,多年坚持给无盖窨井设立警示标志。几年下来,魏明和他的“顺风车队”已为呼和浩特市区放置警示标志400多个。

如今,“顺风车队”从最初一台私家车发展到127台、129名成员,遍及青城的各个角落。“顺风车队”像磁铁,把好人聚在了一起。

初心如磐,使命如山

他用饱满的热情、火一样的激情,用潜移默化、有的放矢的方法启迪心灵;用以身试教、和蔼诱导的方式滋润心灵。他针对不同场合、不同受众做了充分的准备,包括一皮箱的道具、条幅等,这些条幅喷布连起来足有大半个篮球场那么大。魏明的公益宣讲在青少年中树立了良好的道德模范形象。一次,某校举行了一个优秀少先队员和道德模范走红毯的活动,五年级的一个孩子牵着魏老的手要走很长一段路,途中有讲解。但是孩子特别紧张,忘了讲解词,急得快要哭了。“孩子别紧张,你讲不了,爷爷也能讲。”魏明在宣讲中,拿着一管管贴着使用次数和捡拾地点的废弃牙膏做示范,让孩子们直观地看到什么叫做浪费,明白了勤俭养德的重要性。思想的树种一但种下便是一生。

一次他来学校宣讲结束后,一个三年级的小男孩跑上讲台,用很崇敬的眼神,端端正正给魏老敬了一个少先队队礼,在场的人都被这个孩子的举动震惊了。许多老师感慨:一定是听完他讲课,孩子心中树立起保家卫国,奉献一生的高大形象,否则他不会有这样的勇气愿意走上前来,认识这位他心中的“英雄”和崇拜的模范。

魏明讲课很少喝水,口干舌燥嘴唇干裂时才勉强小口润一下,起初大家都不理解,后来得知他患有严重的前列腺疾病不敢喝水,讲课时还带着成人尿不湿。很难想象有时他一天进行四场宣讲是怎样坚持下来的。魏明的老伴常说:“别看他外面是个英雄,回到家之后就像一摊泥,吧唧就倒下,啥也干不了,累得直哼哼。”

“想当一个党员,到成为一个党员,到最后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党员,这是一个灵与肉漫长而艰苦的重塑过程,它伴随人的一生。信仰问题是一辈子坚守践行的问题。当你伸出左手,办宗旨不容的事时,要看看自己的右拳是否握着举在头顶上。”这是魏明日记中的一段话,既是他一生践行初心使命的心灵感悟,又是他一生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铿锵诺言。

(责任编辑:吴维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