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有好戏唱响乡村文明赞歌
作者: 倪玺雯 李振华
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干在基层、热在基层,山东省乳山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积极开展“村村有好戏——回家过大年”系列活动,让农村群众当“主角”、展风采,共同唱响乡村文明赞歌。
小戏剧弘扬正能量唱好乡村“欢乐戏”
农历逢二逢七,是乳山市下初镇大集开集的日子,趁着开集,一场黄河大集——小戏小剧“群众演群众看”巡演活动也在该镇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精彩上演。
作为威海市“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村有好戏回家过大年”的系列活动之一,来自乳山市戏剧家协会和乳山市下初镇老年大学的演职人员联袂献艺,为农村群众带来了一场由锣鼓合奏、功夫扇表演、吕歌独唱、表演唱等10余个节目组成的原创“好戏”,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
“你妈和我妈不都是咱妈吗?”“那哪能一样?我妈是有钱的妈,你妈是穷妈。”演出中,乳山市戏剧家协会取材于现实生活,并融入了乳山元素的原创小吕剧《穷富都是妈》尤其受到观众们的喜爱,演职人员用生动诙谐的表演,讽刺了当下生活中存在的嫌贫爱富行为,以此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家庭观与亲情观,追求美德健康新生活。“这场演出又热闹又精彩,我们大家都愿意看,希望这种演出活动能常来两次,多来我们这送戏下乡。”下初镇下初村村民姜会英说道。
“小戏小剧是一种比较灵活的演出形式,往往三五人就能成一台戏,剧本篇幅小,演出节奏快,能容纳歌舞、说唱、戏曲等多种艺术元素,而且不拘泥于固定形式,互动性强,很受农村群众的喜爱。”乳山市戏剧家协会主席李作举介绍道。除了《穷富都是妈》,近年来,李作举还带领戏剧家协会成员创排了《我的乳娘》《永远不会忘》等多部小戏小剧作品,均在各类演出中受到极大好评。
据悉,这场演出也是2023年度威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公益创投“戏曲进乡村文化共传承”的结项汇报演出。今年,乳山市戏剧家协会与乳山市下初镇老年大学开展了公益创投项目合作,通过定期到老年大学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讲解活动,为有表演兴趣的村民提供免费的演艺指导,帮助他们积累演艺经验,提升演艺水平。
“戏剧家协会的老师不光教我们吕剧唱腔,也会指导我们舞蹈、歌唱、太极拳等节目,老师们很有耐心,手把手指导我们的动作、身段和神态,因为他们教得好,大家也愿意跟着学、跟着演,现在我们老年大学的演出队伍已经从原来的不足10人发展到了60多人。”下初镇胡家口村村民刘香高兴地说道。
刘香不仅是下初镇老年大学舞蹈队的成员,同时也是下初镇胡家口村的文艺骨干,每逢戏剧家协会到下初镇老年大学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指导活动,她总会及时赶赴现场,参与排练演出,学习文艺节目的编排和演出技巧。回村之后,再将学到的演出经验教给村舞蹈队的其他成员。在她的带动下,村舞蹈队的演出内容丰富了起来,演出质量也有了提升,村里“群众演、群众看”的氛围日益浓厚。
小手机变身新农具唱好乡村“流量戏”
孙琳是山东神州华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最近几个月,每周五她都要去一趟位于乳山市白沙滩镇焉家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新媒体课堂,利用半天时间,为村里20多位村民讲解新媒体知识。
“焉家村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入选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而且村内景致优美独特,也诞生过很多感人的红色故事,但目前了解这个村子的人还比较少。”为了让这个村子能拥有更多的“流量”,受到更多的关注,孙琳和团队成员来到村里,办起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新媒体课堂,“我们主要是给村民们讲一些新媒体思维以及短视频拍摄、剪辑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让他们能够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学会利用手机宣传推介自己的农产品和家乡的好风貌,为乡村振兴发光发热。”
由于大多数村民都没有接触过新媒体平台,所以在课程设计上,孙琳从新媒体思维、短视频拍摄的相应手法、视频剪辑等方面精心策划了10堂基础理论课程、5堂实操课以及5堂特色活动课,通过带领村民拍摄乡村环境、乡村特产以及乡村集市等主题场景,让他们能够学以致用,不断加深对短视频的理解。因为热心助农,扎根新媒体,孙琳还获评乳山“文明之星”。
村民焉宝成在焉家村大集上有着自己的固定摊位,每逢开集,便会带着自己栽种的苹果、蔬菜等到集市上售卖。近年来,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大火,看着不少人通过拍短视频拥有了流量,扩大了产品销路、增加了收入,他也对短视频带货、直播带货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从孙琳来村里开设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新媒体课堂,每节课他都积极参与,学得格外认真。
“听了孙老师讲课,我才知道原来短视频里面有那么多门道,虽然我现在差不多也能独立拍摄、剪辑了,但还得继续学习提升短视频质量,争取能通过短视频吸引更多的顾客。”焉宝成说道。
村民韩庆华是个乐观开朗、热爱生活的人,无论是自己发现的村庄美景还是生活乐事,都喜欢用视频记录下来,“我拍的视频基本都是拍着玩的,经过这次学习,确实学到了不少干货,我有信心,今后能把俺村的好生活、好风貌拍得更好,让更多的人知道俺村,了解俺村。”韩庆华说道。
小村规撬动大治理唱好乡村“管理戏”
“大力弘扬正气,爱护公共财产和公共设施,各户自觉落实房前屋后三包,破除陈规旧俗,反对铺张浪费……”走进乳山市徐家镇徐家村的村委大院,村务公开栏上的一条条村规民约十分引人注目。
这个拥有600多户村民的村庄,通过修订村规民约,实现了“小村规”撬动村级“大治理”,也让崇德向善、爱护环境、勤俭节约、孝老爱亲的文明风尚在村里蔚然成风。
沿着村主路一路前行,村居环境清新雅致,一条条小胡同干净整洁。健身广场上,几位老人正晒着太阳、聊着家常,正是一派祥和美好的景象。然而几年前,徐家村的村容村貌并非如此,光是违章建筑就多达70多处。为了整治村庄环境,村里着实下了一番大气力。
“当时村两委挨家挨户做思想动员,先不说为了拆违建和村民们产生了多少次争执,单是找工人具体拆除,就花了10多万元。”徐家镇徐家村党支部书记徐林法回忆道。
为有效推进违建治理,村两委召集村民共同商议,决定采取村民自行拆除并给予适当补偿的办法。“这样的话老百姓自己多少能补偿点,两家都有利,村集体省一部分,老百姓多少能得一部分。”新办法一出,得到了村民的积极响应。一年多的时间里,徐家村的违建已经基本拆除完毕。
为了巩固违建治理成果,防止私搭乱建行为“抬头”,今年6月,徐家村相继开展一系列“移风易俗建设和谐乡村”主题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倡树村庄文明风气,引导大家积极投身乡村建设行动当中。
依托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契机,徐家村村两委在镇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对村规民约进行了修订,将违建治理、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村级事务都纳入其中,并将村规民约的执行情况与村民福利、发展党员、公共服务等内容相挂钩,实现村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
“就拿村环境来说吧,以前不少人为了图个方便,会在家门口堆东西,这一堆那一堆的,胡同都快被堵死了,现在有了村规民约的约束,大家都开始很自觉地收拾自己家的房前屋后,所以村里整体环境好多了。”村民徐少华说道。
除了看得见的环境悄然发生变化,看不见的乡风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提倡喜事新办、丧事简办,逐步改变大操大办、讲排场、比阔气的不良风气。村两委成员和党员以身作则、示范引领,带头做移风易俗的践行者,并定期开展“村规民约树新风移风易俗除陋习”主题宣讲活动,带头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主动落实婚丧嫁娶报备制,不大摆宴席、不盲目攀比、不超标随礼。同时,在森林防火、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徐家村也积极倡导文明祭祀、厚养薄葬,引导广大村民转变思想观念,争做文明新风的自觉实践者和积极传播者。
前不久,在全省评选出的50个优秀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中,徐家村榜上有名。
村村有好戏,好戏大家演。为充分调动广大农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乳山市以两节四集四赛系列活动为载体,着力开展“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村有好戏回家过大年”系列活动。除了引导各村结合自身实际,自主开展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外,乳山市还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公益创投方式,积极引导文化类社会组织和小微文化企业聚焦群众需求,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造性转化、乡村文化振兴、文旅融合等项目,以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从而汇聚乡村人气、激发乡村活力、助力乡村发展。
(责任编辑:吴维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