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社会力量浇筑绿色希望
作者: 王婧 齐从鹏 张世辉
“遇到有人心跳和呼吸骤停怎么办?”“如何进行心肺复苏?”……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绿丝带”急救知识科普团,自2022年10月以来,深入济南市千佛山街道、鲍山街道、彩石街道、唐冶街道、港沟街道的30余个社区与行政村(居),开展急救知识技能科普和健康知识宣传等公益活动推广,有效推动了社会公众加入“学技能、能自救、助他人”行动中。
多方联动促科普,守正创新推新举
该团队在优质医院资源的指导下,利用高校优秀的专业师资力量和丰富的督导培训资源,依托基层社工站,向社区开展急救知识技能宣传和健康知识等公益活动推广,帮助社区居民群众提高助人自助意识,基本掌握常规急救常识和技巧,提高了自救、互救的能力。
在社区科普志愿服务过程中,创新推出“集中讲座+公益摆摊”相结合的急救知识科普新模式。在帝华鸿府小区,团队联合历城区唐冶医院开展社区义诊和急救知识科普,居民在讲座中了解心肺复苏急救理论知识,再到公益摊位现场操作,感受心肺复苏急救技能体验,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救互救能力。“这种新模式的科普效果比以前更好。”居民们表示。
团队的科普志愿服务模式创新,吸引了更多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到“学技能、能自救、助他人”的行动中来,推动了全民参与急救良好氛围的形成。
团队组织聚合力,激励考核促成长
在多方联动、聚齐合力的基础上,团队探索出“1+1+2”的组织模式,即一支医务工作者队伍、一支学生志愿者队伍与两支社会力量(社会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四支队伍发挥各自优势,紧密联合,成为新的“绿丝带”急救知识科普团队。
在服务过程中,团队探索出三种激励方式。首先是通过日常培训及活动开展情况与项目总结大会,评选表彰一批“优秀志愿者”“优秀学员”“优秀工作人员”,树立模范,正向引导;其次是组织全体骨干志愿者,参与学习山东省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孵化培优训练营系列内容,选派多名志愿者赴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志愿服务交流会活动现场观摩学习,提高志愿服务水平;最后,团队建立多元志愿者评价机制,采取星级评定的方式,定期对志愿者进行考核,注册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间达到星级标准后,颁发相应证书,给予回馈激励。
健康宣讲进社区,急救知识入人心
科普活动期间,“绿丝带”急救知识科普团队分批次、分时段进入港沟街道、唐冶街道的30余个社区,通过形式多样的急救知识科普活动、现场操作演示等,把预防、急救等科学知识和技术普及给更多居民。
在唐冶街道银丰唐郡·紫薇园小区,团队联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先为居民讲解急性心梗及脑出血等急性病症的表现、诱发因素以及前期症状等知识,之后,通过教具详细讲解心肺复苏的操作方法,以及如何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等。在港沟街道景和山庄小区,团队邀请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详细讲解心肺复苏的操作方法及操作过程。居民还携带病历以及家人出现的健康问题进行现场问诊,医生耐心解答。
在活动过程中,团队通过发放带有“绿丝带”急救知识科普元素的雨伞、帆布包,以及心肺复苏急救知识单页,努力扩大科普活动的影响力。此外,团队还注重媒介融合,依托线上智能云平台,建立起急救知识普及云平台矩阵,充分利用社区微信群、抖音、视频号和公众号等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新媒体载体,定期发布宣讲视频,进行急救知识及技巧线上推广、志愿服务情况汇报、志愿者心得等,让更多人看到学习急救技能的重要性,学到更加专业的急救知识。
据统计,项目执行期间团队总计开展30余场急救知识科普推广活动,参与人员近万人,有效扩大了急救知识科普的覆盖面,切实提升了群众应对突发事件和意外伤害事故的自救互救能力,营造了“关爱生命、‘救’在身边”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陈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