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五字诀”书写乡村文化振兴新篇章

作者: 于滨榕 李敬慧

念好“五字诀”书写乡村文化振兴新篇章0

近年来,山东省乳山市深耕乡村人文沃土,突出思想引领作用,推动乡村文化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的精神力量,聚力打造乡村文化振兴齐鲁样板的“乳山篇章”。

突出“定”字,加强顶层设计

一是定工作目标。组建工作专班,印发《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实施方案》《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指南》等指导性文件,每年制定《乡村文化振兴重点任务清单》,明确全市文明实践、移风易俗、美德信用建设、文化传承保护和文化产业培育等工作任务,建立月调度工作机制,确保目标任务稳步推进。

二是定责任主体。每季度召开乡村文化振兴专班工作调度会议,通报季度工作完成情况。每半年组织一次各乡镇区观摩交流活动,市领导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乡镇区全覆盖调研,不断压实各级主体责任。

三是定考核标准。制定乡村文化振兴指标考核细则,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融入示范点建设、典型推介、媒体宣传等重点工作内容。建立科室挂点联系制度,定期开展实地检查、培训交流。

突出“响”字,强化思想铸魂

一是宣讲品牌响。建立覆盖市镇村三级的理论大众化普及队伍,打造“蛎乡说理”等基层理论宣讲品牌20余个。组建新时代“红色乳娘”宣讲团,先后走进胶东育儿所、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市人民医院,深入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北方工业大学、山东大学、胜利油田、山东女子学院等地开展省内外专题宣讲10余场次。

二是特色平台响。一镇一村试点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推动优质宣讲资源上线入云、进村入户,广泛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是乡村喇叭响。在全市601个村推广“互联网+喇叭”云广播技术,将党的创新理论、本地红色故事和身边好人事迹等内容录成音频,常态化分时分区分类推送新理论、新政策、新技能。

突出“提”字,深化文明实践。

一是阵地建设提档。深化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基地和户五级阵地建设,创新打造1处非公企业和社区融合实践站,规划5条新时代文明实践展示带,串联200余个文明实践示范点、50余个特色基地。

二是美德信用提标。入选美德山东和信用山东建设试点,启动威海首批美德信用基层示范点“洗衣社”15个,“衣食住行心”服务做法被《山东新闻联播》关注。成立全省首个“信用爱心基金”,打造“信用免押金”城市圈,推出“美德转化贷”信贷产品。连续15年开展“鲜花送文明”活动,涌现文明之星1200余个,其中,14人获评中国好人、112人获评山东好人、217人获评威海好人。

三是志愿服务提质。举办两届“五为”志愿服务创意秀大赛,打造基层特色志愿服务品牌项目34个,推动志愿服务下沉基层。成立专业化的县级水域救援工作站和镇街应急救援志愿服务站,全面提升农村应急救援志愿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

四是移风易俗提效。探索“双线一站”和农村婚俗改革等移风易俗工作模式,启动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开展恶俗婚闹整治。乳山闫家夼村、万户村、西馨苑社区红白理事会工作方法获评“山东省百佳红白理事会典型案例”,徐家村村规民约上榜全省50个优秀案例。

突出“强”字,做优文体服务。

一是强基础设施。全面提升15个镇街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管理和服务效能。推进“书香乡村”建设,打造海阳所镇牡蛎欢乐城、滨海新区城市会客厅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二是强节庆赛事。不断丰富文旅业态、完善服务配套、优化资源开发,推出多条乡村旅游线路,今年举办桃花节、沙滩音乐节、桨板U系列赛等20余场节庆和体育赛事,举行庆祝第六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开展“山东手造乳山好品”推介展销、电商直播带货等推介特色农产品,吸引游客40余万人次。

三是强村村好戏。大力弘扬传统吕剧,广泛开展群众性小戏小剧示范巡演活动,今年创排巡演群众喜闻乐见的小戏小剧10余部,《我的乳娘》《永远不会忘》分获山东省优秀群众性小戏小剧、全省群众性小戏小剧擂台赛银奖。加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村有好戏”宣推力度,乳山大姜丰收新闻登上央视《晚间新闻》,银滩生态宜居新变化被新华社报道,《大众日报》一版关注乳山牡蛎产业发展。

突出“促”字,繁荣文化产业。

一是促乡村旅游。围绕全域全时全季全龄,依托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先后打造了14个乡村旅游打卡地、11个乡村旅游观景平台、5个乡村自驾驿站,每年吸引超百万游客寻梦田园。

二是促红色文化。按照“1+4+N”的红色文旅产业发展格局,累计投入2.5亿元构建以马石山、胶东育儿所为核心,涵盖118处红色印迹、40余处历史文化展览馆、18处省级革命文物的红色文旅产业体系和革命历史图谱。策划多条红色乳山精品旅游线路,“红色情古风行”红色文化之旅线路成功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乳山红色旅游实践经验在山东省脱贫攻坚暨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上作为乡村文化振兴典型案例被现场推介。

三是促海洋文化。作为中国牡蛎之乡,乳山连续7年举办牡蛎文化节,推出海阳所“牡蛎小镇”等特色品牌,建立集牡蛎文化、卫所文化、渔家文化为一体的乳山牡蛎文化园,打造乳山牡蛎文化博物馆。结合祭海、大秧歌等传统民俗,举办沙滩音乐节等系列主题活动,为乡村旅游注入文化内涵。

四是促非遗文化。优化乳山非遗“山东手造”一中心、三工坊和十二展销专区的线下展厅布局,加强非遗技艺与乡村产业融合,在“黄河大集”中开设非遗展区,建立非遗民俗文化传承基地,开发乳山镂绣、乳山喜饼等10余个非遗研学课程,年接待研学团队万余人。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乳山将聚焦文明实践争“先”、村村好戏出“彩”、文化惠民做“实”、移风易俗用“力”等四个方面重点工作,全面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工作走深走实。

(责任编辑:吴维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