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基辛格去世,一代传奇落幕
新闻事实:
美国东部时间2023年11月29日晚,基辛格咨询公司发布声明称,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去世,享年100岁。2023年11月3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美国总统拜登致唁电,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并以个人的名义,对基辛格逝世表示深切的哀悼,向其家人表示诚挚的慰问。
点评:
提出“有限战争”理论,秘密访问中国为尼克松1972年访华奠定基础,结束越南战争的谈判并获诺贝尔奖,与沙特谈判奠定石油美元基础,推动美苏反导谈判……基辛格堪称传奇的一生,对世界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其所担任的职务。
当然,基辛格在其政治生涯中最为高光的得意之作,莫过于促成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实现了震撼世界的“跨越太平洋的握手”,正式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程。他与周恩来签署的《上海公报》,确立了美中关系正常化后的双边原则,被认为是冷战时期最为重要的外交文件之一。几十年后,当他就中国促成沙特和伊朗复交一事接受采访时还评论到,这一外交成果与20世纪70年代他和美国总统尼克松相继访华一事非常相似。
基辛格一生访问中国超过一百次,被称为见证中美关系发展的“活化石”。他自称专长是“认识中国的每一代领导人”,并对“中国思想和中国人民有浓厚的兴趣”。2023年10月,基辛格接受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颁奖时发表致辞说,“我一生中有一半时间都在为美中关系工作”。
在基辛格2023年7月最后一次访华时,中方给予最高礼遇,习近平主席同其会见的地点也特意安排在其首次访华会见中方领导人的钓鱼台国宾馆5号楼。基辛格去世后,习近平主席在唁电中将他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和好朋友”,表示基辛格的名字将永远和中美关系联系在一起。这是对他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为中美关系作出卓越历史性贡献的致敬,也是对他一贯关注关心中美关系并希望双方和平相处的尊重。
基辛格是现实主义和均衡外交的典型代表。基辛格的传记作者施瓦茨指出,基辛格对历史趋势的感知,使他能够在外交事务上更加耐心、克制和理性。他知道在追求一个宏大目标的同时,也应了解人类社会文化的多样性,明白我们(美国)不能在所有事情上都担任“法官”。正因为如此,基辛格很早就嗅到了中美关系中的危险气息。早在10多年前,基辛格先生就在《论中国》后记中表达了对中美关系未来走向的担忧。
事实证明,基辛格的担忧绝非空穴来风。从奥巴马提出战略东移、亚太再平衡战略开始,到特朗普对中国发动贸易战、科技战、生物战,再到拜登以联盟战略对中国发动全面战略围堵、芯片战,中美关系一步步走向高风险甚至面临失控。在这期间,基辛格多次表达对中美关系走向的深深忧虑,呼吁中美双方进行“冷静外交”。2018年,95岁的基辛格出席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听证会,再度表达振聋发聩之言:中国崛起是政策和历史的必然,中美两国在维持权力平衡上都有审视的必要。2023年5月27日,基辛格在采访中提醒美国不要误解中国的“雄心”,表示中国寻求的是安全,而不是“统治世界”。美国需要克制盲目的对抗,寻求与中国的对话。
略微让人欣慰的是,在基辛格人生最后的一个月,中美元首举行会晤,达成“旧金山愿景”,为两国关系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然而,更令人担忧的是,今天美国的外交政策处于极化的状态,政客比赛着对华说狠话、做傻事,甚至不惜挑战中国的底线和红线。像基辛格这样的充满战略远见的告诫,很多人未必听得进去。基辛格的去世,或许可以看成是一个旧时代的落幕。中美关系的巨轮最终驶向何方,仍然充满着巨大的变数。
联合国维和行动规模将急剧萎缩
新闻事实:
12月11日,联合国马里稳定团在位于马里首都巴马科的总部降下了联合国旗帜,象征性地结束了在马里为期10年的部署。截至当天,稳定团在该国设立的13个基地已经关闭了10个,所有与最后“清理”工作无关的人员将在2023年12月31日前撤离。应马里军政府要求,安理会于2023年6月终止了稳定团的授权任务。此外,联合国已开始分阶段撤离在刚果(金)的维和行动。
点评:
联合国马里稳定团使命的结束,以及联合国刚果(金)特派团的撤离,将使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规模急剧萎缩约40%。联合国维和行动即将进入转型期。
这一现象与其说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成果,不如说是联合国维和行动面临的困境。从1948年向中东地区部署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以来,联合国在75年时间里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部署了71项维和行动,200多万维和人员在防止冲突升级蔓延、保护平民、缓解人道主义危机、保护和促进人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维和行动的部署须得到当事国政府的同意、保持中立、只在自卫时才使用武力等“哈马舍尔德三原则”,成为长期以来联合国维和行动恪守的原则。
然而,冷战结束后,随着美国单极霸权的建立和新干涉主义的兴起,“哈马舍尔德”原则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异化。一是迫使当事国“同意”。当联合国就部署维和行动在一些地区或国家无法征得当事国政府的同意时,美西方国家往往使用武力迫使当事国就范。1993年和1999年,美西方通过国际封锁和武力手段分别迫使海地军和塞尔维亚同意部署维和部队。当事国政府或民众的反对,为这些维和行动埋下严重隐患。二是“中立”原则改为“公正”原则。联合国认为,如果在国家内部冲突中有明显的侵犯者、施害者、和平破坏者,维和部队保持中立无异于袖手旁观,在道义上是不恰当的,在必要时可以使用武力惩罚“和平破坏者”或者“作恶者”。三是扩大“使用武力”范围。坚持“公正”意味着维和部队不仅可在自卫时使用武力,为了捍卫安理会的授权也可以使用武力,这使联合国维和部队在当事国一些派别和部分民众眼中成了外国占领军。
与此同时,维和行动的职能任务也从监督停火、监督撤军、建立缓冲区等进一步拓展到保护平民,要求维和部队“在能力范围和部署区域内,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护平民”。但是,维和部队使用武力保护政治立场不同的平民时,会被对立派别认为是偏袒、保护另一方,因而被动卷入冲突;维和部队若因人员不足、装备简单、情报滞后等原因无法为遭受攻击的平民提供及时、有力的保护,也会被指责不作为、低效,引发不满。
此外,“建设和平”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常态任务,内容包括支助选举、建立法制、保护并促进人权、发展经济等活动。这些大包大揽甚至越俎代庖的工作导致维和行动负担沉重、消耗巨大、效率低下。条件不成熟情况下进行的选举,还会加重不同政治派别之间的分裂和对抗,催生选举暴力,导致冲突不断升级。
不难看出,联合国维和行动遇到的困境,不是因为联合国宪章宗旨、原则过时了,而恰恰是因为这些行动未能有效维护和恪守尊重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不干涉内政的基本原则。维和行动应该尊重并维护冲突后当事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倡导采取谈判消弭冲突、经过协调化解争端,以合作谋和平、保安全、促发展,这样才能在当事国有效建设持久和平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