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阿爸与大山深处的孩子们

作者: 刘超

上海阿爸与大山深处的孩子们0

眼前这位上海人质朴、稳重,7月酷暑,衬衫仍扎在裤子里,风纪扣整齐扣好,即便年过六旬,走起路来身板依旧挺直,与人说话时,真诚的眼神,温和的声音让人安心。

整整一天,记者跟着他快速奔走在滇西南红河州的一个小镇,他很健谈,办事效率高,一路走,一路了解情况,一路解决问题,一路见见老朋友。

深夜,在志愿者家的小院子里,大家围在石桌旁,顶着满天繁星,仍然讨论着捐赠的诸多细节,白天未解决的难题。他询问着每一批物资的落实,听着每一个孩子的变化,无比兴奋。

“太好了!孩子们今年中考成绩这么好,我太高兴了……”他嘴里说着看向记者。“20多年,孩子们一拨又一拨长大成才,这才是我人生最大的意义,这才是幸福生活,我愿意干到走不动那天……”

这就是那个在大山里默默奔走了22年的人。

这就是那个惠及5万余贫困学生、五百余教师的人。

这就是那个为了一个简单而又崇高的使命,在大山之中穷尽资产的人。

在这个高原小镇的夜晚,我永远地记住了他——来自上海、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最美退役军人、孩子们口中的上海阿爸张志勇。

缘起

20世纪90年代,脑子灵活又肯干的张志勇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下海”创业,短短几年时间,就把自己的外贸公司经营得风生水起,赚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在十里洋场的大上海,也算得上个有钱人。

可一次普通的旅行,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从上海前往西双版纳,途径勐海县。“知道山区很穷,但没想到那么穷。”张志勇至今回忆起来还感慨万千。眼前那些穿着不合身旧衣服的孩子,那一间间昏暗破败的教室,以及孩子们脸上天真纯朴的笑容,都让张志勇揪心不已。

张志勇的首笔捐款捐给了一位与盲人奶奶相依为命的孩子。他捐出的500元,相当于这个家庭一年的收入。丧父的孩子怯生生地拉着他的袖口,小声唤了一声“阿爸”。离开后,张志勇的心情沉重,一闭眼就是孩子清澈又渴望的眼神。因为这个眼神和一声“阿爸”,张志勇决定,为这里的孩子们多做些事情。

计划中5天的旅游时间延长到了2个月。张志勇踏访了勐海县周边10多所学校。每到一处,他就将困难学生拉到身边聊一聊,然后尽自己所能捐些现金或送去学习用品,他随身带的旅费很快散尽。

回到上海,张志勇发现他再也无法回到之前平静安逸的日子。斟酌再三,他咬牙把刚买的小轿车卖掉,又把经营红火的店铺关掉,从此一趟趟往返沪滇两地,全身心扑到公益事业上。

坚守

20多年间,贫困山区的孩子没书读、学校设施差、罕见病患儿来沪就医、当地农产要找市场,乡村教师有困难,他都会管。一次次善举就像投石于湖,泛起涟漪、激起水花,给贫困家庭带来切实的改变。

有一年,张志勇在云南山区遇到一个只能用手掌走路的7岁女孩李瑶芬,人称“螃蟹女孩”,由于长期用手掌支撑,导致两只手像熊掌一样。他马上去了解女孩的情况,孩子左腿长出一个瘤,1岁时瘤子自然破裂,给她的左腿留下了一道10公分长的伤疤,导致左腿肌肉萎缩,腿伸曲度不过45度。

张志勇始终对小瑶芬站立行走表示出极大的信心,“她的腿看起来还是比较正常的,和我们之前救助过的另一个小女孩相比好得多。”数年前,张志勇和志愿者们还救助过另一位云南小女孩叫小相也,小相也的背脊有着巨大的肿瘤,压迫到腿部神经,整个腿都变形了。小相也在经过手术救助后,不仅能够正常行走,而且还长高了。

张志勇决定出资把小瑶芬母女带到上海治病。他联系好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院领导和医生为小瑶芬开辟了“绿色通道”,第一时间为她提供救助,小儿骨科专家们为她进行会诊。

随后,专家们对小瑶芬的双腿进行了检查。他们初步诊断,小瑶芬的双腿都有畸形:右侧膝关节畸形,左侧是髋关节和膝关节都有畸形……专家分析,可能要进行分期手术,等所有检查全部做完后,先做软组织松解手术,然后再针对其他问题进行治疗。

新华医院四位专家联合操刀进行了髋关节松解、膝关节松解、膝关节清理、血管神经探查以及截骨矫形等手术,推出手术室的小瑶芬蜷曲了多年的双腿终于能够伸直。

两个月后,张志勇和志愿者们再次陪同小瑶芬母女来到新华医院进行复诊。她左腿的石膏虽然还没有拆除,但她依然迈开双腿,稳稳地朝几位医生走去,边走边露出灿烂的笑容。小儿骨科主任杨军林满意地说:“结果超过了我们的预期!以后还能走得更稳,走得更好,能跑,能跳!”

一颗金子的心,换来的是金子的情。在勐海县,张志勇走在马路上,许多人家和路边的店铺老板看到,就会拉他到家里喝茶吃饭,当地人生娃会请他来起名,建屋上梁会请他喝酒,发家致富会送他最好的茶饼,孩子考上学校、找到工作、评上优秀共产党员,都会第一时间来报喜。记者问一位半路拦截张志勇的商铺老板,为什么看见他这么开心,这位老板说:“我孩子的命就是张老师给的,当初如果不是张老师及时联系了上海的医院,后果不敢想象,我看见他当然高兴啦。”

好事做多了,被资助者都说张志勇是雷锋。他说:“我比不上雷锋,但我要学雷锋。”

效应

如果仅仅是一时冲动,张志勇或许早就坚持不住了。让他最终坚持下来的,是这条公益之路,传达给他的一种神圣感,同时影响了更多的人走入公益。

2014年,在多方社会力量的支持下,“上海张志勇公益服务社”成立。在众多志愿者中,有一位“马团”,总是亲切地称张志勇为“老班长”。2024年6月张志勇协调上海几所学校,定点为红河州几所学校,捐了800多套桌椅,34块电化教学屏幕。搬运装车这些事,都是由志愿者们亲自来干的,“马团”尽管年近5旬,但特种兵教头出身的他,依旧冲在最前面,经过众人奋战,物资上车了,“马团”手上的水泡也起来了。

他们同为退伍军人,也更有默契,一个月后“马团”率先带着妻子孩子一家四口,从上海驱车2700多公里来到云南,与“老班长”“偶遇”,接下来,“老班长”从东到西一路调研走访,“马团”从“搬运工”变身“司机”,他的一双儿女7岁的雅雅,4岁的典典,也化身小小志愿者。问起“马团”跟着张志勇做公益的初衷,他腼腆一笑说:“人生这么短,能跟着‘老班长’做点善事,给下一代做个榜样,这就是我的初衷。”

在张志勇的团队中,不乏许多大老板,他们说:“只要是张老师有需要,不管是钱还是人,我们无条件提供支援,我们信他。”

在上海,张志勇的许多老邻居,眼看着他做了20多年的公益,把原本富裕的家,做成了一个空壳,连儿子结婚他也爱莫能助,便纷纷向他捐款,这些年他收到过两笔100万的现金捐款,还有老人承诺自己百年之后,把房子捐给他。

他除了感谢,就是都一一记录在案,所有账目均有据可查。捐款100万的上海老阿姨跟他说:“你不要给我捐款证书呀,这钱我就是给你的……。”

五万多贫困学子,五百多贫困教师,每个人至少有一个心酸的故事,如果张志勇走过的山路可以诉说,那么,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道岭,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都将讲述如诗如歌的大爱故事,以敬仰这位上海来的阿爸,他用20年不悔的赤心,锻铸了一个共产党员最坚毅的品质。

(责任编辑:刘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