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正洪:延续四十年的爱心助学路
作者: 邵光明 窦芒
“40年前的小金变成了老金,40年前的一缕光成为了今天的一片光。金正洪和他的团队正在播洒爱心,温暖社会的路上永不停步,谱写着新时代的雷锋故事……”6月21日,在江苏省东海县李埝乡中心小学金正洪“春苗助学”活动现场,江苏徐州电视台原新闻中心主任、著名主持人刘建玲在现场进行的网络直播,引起了百万粉丝的关注。网友们纷纷留言,赞许金正洪坚持不懈学雷锋的爱心义举。
冒着高温酷暑行程千里,从浙江义乌市带领爱心团队志愿者赶来的金正洪,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全军学雷锋标兵。今天,他们为结对帮扶的10名困难家庭学生送来1.2万元爱心款和书包、书籍等学习用品,并与10名需要帮助的学生签订了“爱心结对卡”,承担他们从现在起至大学期间的学习费用。至此,金正洪帮助李埝林场小学困难家庭学生的爱心之旅已延续了40年。
1984年春天,原南京军区驻徐州某部警卫连战士金正洪随汽训队来到东海县李埝林场野营拉练。看到驻地李埝林场小学“草房子、土凳子、泥娃子”的情景时,金正洪内心十分酸楚。一次,他在路上遇见几个放学回家的孩子问他们:你们最需要什么?孩子们有的说想看小画书,有的说想要圆珠笔。
返回连队后,临近六一儿童节,金正洪用自己平时积攒下来的津贴费购买了260多本课外读物,以“一个战士”的名义寄给李埝林场小学。年底,又寄去了30本新华字典和160多支水彩笔、圆珠笔,作为对“三好学生”的奖品。为了给孩子们寄更多的书籍和学习用品,金正洪把每月一二十元津贴费省下来,并起早贪黑,在营区把平时扔掉的破铜烂铁等废品收集起来,出售给收购站。到年底,通过当地邮局给孩子们订阅了《中国少年报》《儿童时代》《故事会》等7种少儿报刊。此后每年的六一和教师节,他都给学校寄书、寄学习用品。直到1987年底李埝林场小学通过邮局追踪,才找到了在徐州王杰生前所在连部队服役的金正洪。1988年5月底,江苏省的《新华日报》及徐州市的报纸、电视台等相继报道了“战士金正洪 关心儿童不留名四年寄书近千册”的事迹,在军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当年,东海县人民政府授予金正洪“助教模范”荣誉,南京军区授予他“学雷锋标兵”称号。1989年,金正洪受邀到北京参加国庆40周年观礼。
40年来,不论是在部队还是转业到地方,金正洪始终以雷锋为榜样,坚持做好事、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随着教育区域的调整,他原来联系的李埝林场小学撤并到李埝中心学校,他跟随着孩子们和李埝中心学校继续保持联系。学生们毕业了一批又一批,他结对帮扶的对象也换了一批又一批。过去是他一个人,在他的影响带动下,他所在老部队警卫连部分退役老兵和义乌市的爱心人士,也纷纷加入学雷锋的行列,并注册登记成立了“正洪爱心公益协会”,将爱心助学范围不断延伸,先后为贵州、四川、云南、陕西等地学校及困难学生送书近万册,捐助资金一百多万元,结对帮助学生上千名。 东海县李埝乡西高埝村的顾一平是众多受助者之一,如今已是一名大学生。她说:“是金叔叔和他的爱心团队圆了我的大学梦。今后,我要好好学习、好好做人,回报社会,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40年来,金正洪2次荣立二等功,6次荣立三等功,相继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全军“学雷锋标兵”、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浙江省十大慈善之星”、“浙江省优秀军转干部”等荣誉,被誉为“当代活雷锋”。
今年六一儿童节过后,金正洪和李埝中心学校的老师经过筛选,又确定了10名困难家庭的学生,作为结对帮扶对象。他们当中有的是孤儿、有的是单亲家庭、有的父母病残、有的患有白血病,这些孩子学习成绩优异,但因家庭困难几乎到了辍学的边缘。这些帮助对象的情况在“正洪爱心团队群”里发出不到两个小时,就被大家认领一空。曾多次为爱心团队捐赠并结对了近百名学生的协会名誉顾问、义乌市顺辉拉链有限公司董事长龚辉潮说:“帮助贫困学子是爱心的最好投资。我们企业做好了,财富增加了,更不忘学雷锋做好事。”在湖北恩施做善事的协会副会长、“军属爱心妈妈”楼葵芳这次又结对了两名学生,她早早地把爱心书包、保温杯等物品打包寄往学校。她说:“只要孩子努力学习,不论中学、大学,我一定会一帮到底。”活动现场,当年警卫连的老兵张福良、王一飞也从外地赶来,慷慨解囊,奉献爱心。
活动现场,东海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县双拥办为金正洪颁发了“爱心公益大使”奖杯和荣誉证书,代表东海百万乡亲感谢他40年如一日对山区教育和贫困学生的倾情帮助。
(责任编辑: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