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与爱永不消逝

作者: 赵丽霞

信仰与爱永不消逝0

今年6月18日,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全国公映,该片也是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当天中午,我在家附近的寰映影城观看了这部新片。90分钟的电影虽然无声,却真实地再现了那个年代的场景,让我第一次感到舞剧电影竟然有这么大的震撼力。当屏幕上打出“献给为新中国解放事业献出青春和生命的地下工作者”字幕时,我的泪水已经完全抑制不住,心情难以平静!

“是的,他们有信仰的力量,有视死如归的勇气,唯爱与信仰永存!”可以说,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将舞台艺术与电影艺术相结合,叙述了一个凄美、壮美、唯美的红色故事,完成了一次由舞剧到电影舞剧的创新。

我与剧中主人公李白烈士的夫人裘慧英曾是多年的邻居,早年同住在上海欧阳路300弄邮电干部宿舍大院,院内的大人和孩子都尊称裘慧英为“裘妈妈”。印象中,小时候有一次在裘妈妈家里,看到她仔细擦拭李白烈士的画像。年幼的我不太懂事,好奇地问裘妈妈,裘妈妈告诉我:“这个叔叔为了让你们过上好日子被敌人杀害了,我很想念他。”只见裘妈妈泪光闪闪,我不敢再追问,悄悄退了出来。

后来我去农村务农10年,返沪后顶替母亲进入邮电单位工作,一年后又进了上海邮电工会,与裘妈妈同在一个办公室工作。当时她是工会领导,我是一名宣传干事。无巧不成书,我和先生经邻居介绍处对象时,一次去天潼路我先生家玩,碰巧遇到了他的北京姑妈和裘妈妈都在场。我很诧异,裘妈妈微笑着抚摸我的手说,她与我先生的姑妈是至交好友,“我就当你们的证婚人吧!”我于1980年结婚,裘妈妈让工会年轻同事为我购买了一份礼品,记忆中那是一对绣花枕套、一副绣花床边坐垫、一方绣花桌布和一对金花瓷质盖杯。

我怀孕时,裘妈妈更是视我为己出,关心照顾我。那时她每天上下班有面包车接送(面包车是为全体局机关领导配置的),好多次早晨我在小区门口遇见她时,她都会挽着我,让我和她一起坐车。裘妈妈退休后,我搬到赤峰路邮电二村小区居住,每月回邮电干部宿舍大院探望父母时,也一定要去看望裘妈妈。1992年,裘妈妈因突发心血管疾病去世……如今每每回想起过去的点点滴滴,她那慈母般的关爱,仍会一幕幕闪现在我眼前。

最让我感到遗憾的,是没能保存下来自己与裘妈妈的合影。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很少拍照,我仅存的两张陪同裘妈妈外出作报告的照片,也因搬家装修而丢失。清晰记得在工会工作期间,有好几次我陪同裘妈妈去学校、机关、企业作《红色电波》报告。裘妈妈在报告中讲到:1939年由于环境十分险恶,党组织上决定派青年女工、优秀共产党员裘兰芬(后改名为裘慧英)掩护地下党员李白工作。由于有着共同的理想,李白和裘慧英之间产生了纯洁的爱情。1940年秋,经党组织批准,他们正式结为夫妇。无线电台不仅见证了李白对党、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更见证了他们真挚淳朴的爱情。裘妈妈在报告中说:李白烈士是一位1925年入党、参加过红军长征的老战士。1937年,党组织派他来上海从事秘密电台工作,在白色恐怖下,他大智大勇、不屈不挠,用生命保护电台,确保了上海地下党组织向延安党中央及时传递重要军政情报,为抗日战争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重大贡献。李白先后两次被日本宪兵和国民党特务逮捕,饱受酷刑和利诱却坚贞不屈,最后经党组织全力营救脱离虎口。1948年12月30日凌晨,李白正在发报,突然国民党采取分区停电的办法,测出了这里的电台,包围了这栋房子,李白第三次落入敌人的魔掌。敌人对李白进行了连续30多个小时的审讯,用各种刑具将他折磨得死去活来。在暴行面前,李白大义凛然、宁死不屈,严守党的秘密。1949年5月7日这天,裘慧英带着儿子来到看守所旁边老百姓家的阳台上,与李白见了最后一面。就在这天睌上,也就是5月7日深夜,离上海解放仅有20天,李白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于浦东戚家庙,年仅39岁。每每说到这里,裘妈妈都禁不住潸然泪下。我感觉,每一次的讲述都如同在她的伤口上撒盐一般……这也是《永不消逝的电波》这部老电影一直深藏在我心中的原因。

2009年9月14日,李白被评为“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电波不逝,信念永存”,作为后来人,我充满着对李白等革命烈士的缅怀和崇敬。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是我辈不能忘却的初心使命。

(注:本文系作者亲身经历叙述,责任编辑:魏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