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磅礴力量 引领文明风尚
作者: 张中维 徐兴东
“来了就是深圳人,来了就做志愿者!”这句响亮的口号,出现在志愿服务站滚动播放文明标语的电子屏幕上,更刻印于许许多多深圳人的心中。以志愿服务为主要活动方式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为深圳增添了坚实的文明力量。
近年来,深圳持续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通过丰富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传播新思想、弘扬新风尚、实践新理念,让文明之花盛放于鹏城大地。
文明实践阵地全域覆盖
“我想和孙女在这赏花”“在公园里跳舞”“想在公园参与读书分享会”……走进福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一张张写满心愿的明信片贴在“心愿树”上,十分醒目。这栋坐落于香蜜公园的白色建筑,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公园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于2021年年底启用,把文化、文明、自然生态等主题有机融合,打造独具特色的香蜜湖畔新时代文明实践生态圈,也将一个个心愿化为现实。
目前,按照有场所、有队伍、有活动、有项目、有机制的“五有”标准,深圳全市已挂牌建立1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78个实践所以及702个实践站,在区、街道(镇)以及社区(村)实现了中心、所、站全域建设。
在此基础上,各区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定位,盘活资源拓展阵地,因地制宜开展活动。龙华区将数十家“城市书房”纳入文明实践矩阵,探索引进万众城家文化艺术馆等社会力量,还整合了上围艺术村、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产业奉献者奋斗长廊等阵地。目前,全市挂牌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站295家,打造了志愿服务站、文化创客园、钢结构博物馆等一批文明实践特色点,满足不同群体参与文明实践活动的需要。
深圳立足城市特点,紧贴群众需求打造了“文明嘉年华”“国学经典诵读”“幸福新龙岗 文明100分”科普课堂等多个品牌项目;完善“点单、派单、接单、评单”精准服务群众流程,进一步突出精准、注重实效、形成常态,以实际行动阐释文明城市创建为民惠民的理念,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志愿服务贡献文明力量
“公子,建筑历史久矣,请文明观之”“好汉,天干物燥,四周皆为楼宇,莫要在此吞云吐雾,小心火烛”……在大鹏所城,你或许会遇到这样的“类文言文”文明劝导。这些披戴盔甲的“明朝将士”、身着古装的亲子家庭,是退役军人和游客志愿者。这道独特的文明风景,是大鹏新区开展的“带上文明去旅行”系列活动之一。
大鹏新区探索建立“公益+旅游”志愿服务体系,通过打造公益旅游点线面结合的新场景、成立首批公益旅游志愿联盟等路径,形成共建共享公益旅游大鹏模式。2021年,创新推出了“南澳公益游”生态环保公益行活动,号召学生、游客等,以家庭为单位,在旅游的同时参与清滩净海护河生态环保志愿行动。
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要活动方式是志愿服务,主体力量是志愿者。与倡导文明旅游风尚类似,深圳依托志愿服务力量,广泛开展文明餐桌、文明交通等劝导活动,让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等新思想新理念新风尚,深入人心。
特别是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广大志愿者舍生忘死、冲锋在前、勇挑重担、无私奉献,为保证全市人民的生命安全筑牢了“防疫墙”,为保障居民的正常生活贡献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力量,叶丽芬、魏艳萍等一批优秀志愿者获评“中国好人”“广东好人”;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根据防疫形势需要,即时变为服务疫情防控的队伍集结处,为抗疫志愿者、工作人员送去关爱,开展“您出征,把家交给我”等活动,为3000多户抗疫一线工作人员家庭提供“小孩照护”“心理疏导”等多种关爱服务,还开展了关爱抗疫一线工作者“暖心行动”。
目前,深圳全市注册志愿者351万人,平均每5人就有1名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1.56万个,遍布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多个领域。近年来,深圳市每年参与服务的志愿者达640多万人次、志愿服务时长超2200万小时。人人争做志愿者,人人崇尚志愿者已成为城市时尚,百万“红马甲”遍布街头巷尾,彰显着奉献与爱心汇聚的城市文明之光。
(责任编辑:陈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