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在青春时

作者: 吕轶卓

恰在青春时0

总有那样的光,穿越时空隧道,温暖我们心田,感召我们不断进取。60多年来,雷锋这个名字早已印刻在人们心中,雷锋精神这束光始终散发着光芒,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在辽宁科技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受到校党委高度重视。学校持续深化拓展学雷锋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弘扬雷锋精神,争做“郭明义式”的大学生,着力培养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如今,雷锋精神已成为学校“钢铁是这样炼成的”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内、社区里、课堂中、舞台上,师生共同忆雷锋、讲雷锋、学雷锋、做雷锋,不断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跟着郭明义学雷锋”已经成为展现校园文化的一个品牌,成为师生共同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的良好风尚。

跟着“雷锋”学雷锋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想要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就要让德育入脑入心,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德育润物无声的价值。

辽宁科技大学(简称“辽科大”)地处鞍山,“两代雷锋”都出自钢都。建校70余年来,学校始终注重发挥鞍钢各个历史时期涌现出来的英模教育资源的作用。从20世纪50年代学习孟泰、60年代学习雷锋,到如今“跟着郭明义学雷锋”,学校不断将契合冶金高校的钢铁文化气质根植于青年学子心中,引导他们以英模为榜样,坚定文化自信,努力成为“钢铁脊梁”;引导广大教职员工积极践行雷锋精神,肩负起立德树人的光荣责任。

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岭沟乡以前是个贫困乡镇,10余年来,辽科大与其结对帮扶,组织师生奉献爱心,已捐赠价值40万元的电脑、投影仪等设备,募捐善款资助贫困农户、学子。从2014年至今,学校陆续向岭沟乡派出年轻干部参加驻村工作队,进行定点扶贫、促进乡村振兴。学校还与岫岩满族自治县签署全面共建框架协议,逐步对接岭沟乡各村镇,开展扶贫帮困、募捐生活用品、义务支教、理论宣讲等各项活动。

为帮助寒门学子,辽科大实施“扶贫励志”工程,每年投入百万余元资助特困生,为千余名贫困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对生活困难特别是孤儿和患病学生的学费予以全部减免。

学校党委和各级党团组织积极开展“学雷锋学郭明义”活动。在教职工开展的“学雷锋献爱心”捐资活动中,全校教职工仅2天时间就捐款24.19万元,分批资助特困学生;全校师生为罹患重病的师生进行募捐,帮助他们走出阴霾;机关党委将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连续9年开展“学雷锋——暖心助学帮扶活动”,走进困难学生家中,送去慰问品、慰问金,鼓励他们努力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各学院党团组织、“暖风”郭明义爱心团队、学校公益类学生社团、青年志愿者、师生理论宣讲团等常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忙碌的身影活跃在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家中,活跃在社区、义务支教学校、福利院、敬老院、矿山、体育场馆、贫困山区……师生同心同力,用温暖的援手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将爱的力量传向社会。

“暖风”吹拂千万家

2010年7月,在辽宁省委宣传部组织开展的“千名模范进校园”活动中,“雷锋传人”郭明义走进辽科大校园,为学生们作事迹报告,并受聘为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2009.2班校外辅导员。

就在那时,土木工程2009.3班学生殷懿突发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家里难以支付巨额医药费,生命危在旦夕。土木工程学院辅导员曲文泉第一时间找到郭明义寻求帮助。郭明义听闻此事后,马上组织捐款,号召社会爱心人士奉献爱心,并专程前往天津看望殷懿。与此同时,全校师生、“暖风”爱心团队也纷纷参与到筹集善款的热潮中。幸运的殷懿及时得到救治,最终康复重返校园。经过这次捐款活动,越来越多的师生加入到“暖风”爱心团队,参加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他们深知,自己的一点点奉献,都可能让生命之花重新绽放。

随着“暖风”爱心团队规模的不断扩大,它逐渐成为校内“学雷锋学郭明义”的中坚力量。在曲文泉老师的带领下, “暖风”爱心团队已发展成16支学生分队、3支教工分队、1支献血应急分队、1支义务家教分队、1支义务支教分队、1支校友分队,会员累计达9000余人,形成师生汇聚涓涓细流,温暖校园、温暖社会的良好风尚。

10余年来,“暖风”爱心团队组织开展爱心奉献志愿服务600余次,组织师生献血66万余毫升,800余名师生成为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为15名身患重病的学生共计捐款35万元,为500余名特困中小学生义务补课累计1.8万小时……

爱心播撒校内外

“学雷锋学郭明义不能只停留在嘴上,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争做郭明义式大学生。”这是辽科大学子的共同心声。

2010年11月,经辽宁省委宣传部、辽宁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鞍山市委宣传部和辽宁科技大学党委研究决定,授予土木工程2009.2 班“郭明义班”光荣称号,并成立“暖风”辽宁科技大学郭明义爱心支队(后更名为“暖风”郭明义爱心团队)。成立仪式上,“郭明义班”首任班长、“暖风”爱心支队首任队长吴大伟接过队旗,郑重地做出自己的承诺。

在校期间,吴大伟带领第一届“郭明义班”和“暖风”团队,来到千山区崔家屯村看望患有先天性鱼鳞病的孩子,捐款2700元;为罹患脑垂体瘤的崔玉明同学募捐手术费9000余元;组织团队成员百余人到鞍山市血站无偿献血……吴大伟的事迹深深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位同学,在他的影响下,大家和他一道追随“学雷锋学郭明义”的脚步,让来自辽科大的“暖风”吹进千家万户。

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人称“小郭明义”的刘睿为几个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义务家教,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捐献衣物,为患重病的同学和陌生人捐款,多次无偿献血;测绘专业学生秦志伟,前往灾区分发物资,接过刘睿的爱心接力棒,继续为贫困中学生进行义务家教,即使自己的日常生活已经非常拮据;此外,首届“郭明义班”成员贾鹏蛟,热心助人的史大庆,在街头做志愿服务的“热心肠”林森,“最具爱心慈善义工”的徐国翕等人,他们虽然已经毕业、离开校园,但是仍在继续播撒爱的种子……不论校内还是校外,辽科大学子始终不忘践行雷锋精神,不断发光发热。

多年来,辽科大在开展“跟着郭明义学雷锋”活动中,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吴大伟获“2012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刘睿获“辽宁省高校大学生学雷锋标兵”称号,贾鹏蛟获“辽宁省立志成才优秀大学生”称号,秦志伟获“2015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此外,“郭明义班”辅导员、“暖风”爱心团队指导教师曲文泉先后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等荣誉,“郭明义班”(测绘2012.1)团支部获“全国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团支部”称号。

“锋”行校园六十年

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利用各种文化形式将教育内容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任务。

面对信息迅猛发展的当下,辽科大在思考:如何将雷锋的故事以一种创新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引发师生的共鸣?

立足学校特点,辽科大将音乐、曲艺等多种艺术形式融汇在一起,创编、排演了大型雷锋题材的舞台剧《恰在青春时》。这场原创舞台剧在120多名师生的齐心努力下,历时8个月,于2023年11月28日举行首场公演。在场观众无不被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表演精彩的演出所感染,近距离、沉浸式地了解了雷锋。青年学子们观演后,纷纷分享着自己与雷锋的心灵共振……一时间,《恰在青春时》在全校师生中口口相传。

今年6月,辽科大学雷锋实践教育基地正式启用。该基地全面展示了学校60多年来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成为学校加强师生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大课堂”,标志着学校学雷锋育人实践进一步走深走实。

校党委书记李平说:“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丰厚的道德滋养。全校师生要知雷锋、爱雷锋、学雷锋、做雷锋,将雷锋精神在弘文励教的岗位上、在追求理想的拼搏中付诸实践,为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服务辽宁、东北全面振兴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未来,辽科大师生仍将以雷锋精神为指引,更加坚定地走学雷锋道路,发挥学校“跟着郭明义学雷锋”的品牌效应,让雷锋精神的种子在校园内外生根开花结果。

(责任编辑:魏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