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时代志愿服务为载体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 宋美 黄正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作出全面系统部署,为推动我国新时代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强调:“要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对志愿服务事业亲切关怀,亲自指导,主持审议通过关于志愿服务的重要文件,并在参观考察、座谈交流、批示回信时,多次对志愿服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新时代新征程对志愿服务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在制度体系上进行全局谋划、系统设计,2024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为我国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新时代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是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具体行为,更展现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内核,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更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具体诠释。志愿服务活动的价值追求与实践形式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契合性,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关键载体及有效途径。志愿服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联系。首先,两者的具体内涵具有高度契合性,都是对社会发展采取的一种积极态度和价值取向,在内容上都承载着对个人、社会和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其次,两者拥有共同的历史传承、基因源流和生成逻辑,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下的产物。再者,两者的培育目标方向一致,都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时明确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积极响应党和人民号召,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基层,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充分彰显了理想信念、爱心善意、责任担当,成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生动体现。”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大规模群众性道德实践类活动,以典型的具体的体验式实践活动方式,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开展志愿服务对于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具有重要意义。要持续深入挖掘志愿服务内在的精神价值和社会意义,探索以新时代志愿服务为活动载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和思路。
一、明确志愿服务定位,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认同
方向要明,事业即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是基础,践行是归宿,认同是关键。要找准志愿服务定位,强化培育目标导向,旗帜鲜明地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发挥主体性,注重实践性,突出时代性,强化导向性,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过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级单位在制定发展规划顶层设计时,要把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工作体系,立足自身实际和优势,依据志愿服务活动类型、志愿者素质水平,制定贴合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培育目标。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的新时代志愿服务活动,探索会议讲座、法律援助、社区服务、文化教育、敬老助老等活动新形式,为全社会创设良好志愿活动氛围,让人们在开展志愿活动的体验中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理性与价值性,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和思想认同。
二、壮大专业志愿服务队伍,夯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群众基础
志愿者队伍是厚植新风正气,助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新锐力量。截至目前,已注册的志愿者达到了2.36亿人,志愿服务的领域涉及理论宣讲、养老助残、应急救援、法律援助、扶危济困、社区治理、生态保护等全方位、各领域,打造了“党建+志愿”、“社工+志愿”、“巾帼+志愿”等多元化的志愿服务工作模式。我们要充分重视志愿服务工作,号召人民群众注册志愿者身份、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助推志愿服务队伍的发展壮大,根据专业化、项目化的新时代志愿服务要求,加强统一协调管理和培训指导,通过专家授课、线下培训、实战演习和案例讲解等多类培训形式,组建一支专业知识扎实、社会责任心和公益心较强的志愿者培训导师团队。
要逐步提高人们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志愿服务组织,完善志愿者甄选、登记、培训、记录和评价机制,创建志愿者个性化档案,开启志愿服务全程实时记录模式,推动志愿活动组织管理的有序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吸引更多人进入志愿服务领域,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代言人。在引导人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通过集体文化活动、新闻宣传报道、树立模范人物等途径,积极鼓励、表彰和宣传在志愿服务中表现优异的志愿者模范,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新时代志愿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民的社会服务意识和责任感,为全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的有序开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健全志愿服务长效机制,营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风尚
培育新时代志愿服务精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项艰巨且漫长的任务,因此需要整合教育资源,探索并建立长效志愿服务体制与管理模式,弘扬新时代志愿服务精神,营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风尚。
第一,要推行持续性志愿服务模式。各级单位可以制定并执行长期合作伙伴计划,与选定的社会服务对象或公益组织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让志愿者持续关注并定期服务于特定群体,能够深入了解基层困难群体的实际需求,也会提升志愿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二,健全志愿服务激励评估机制。首先,要制定各领域分层级的志愿服务激励评估标准,通过颁布一系列激励评估标准规章制度,做到全部志愿服务主体和活动都有具体激励评估标准来参照,完善全方位多形式的鼓励奖励机制,对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其次,建立全过程的激励评估周期模式,采用多种评价形式和方法,不定期地对志愿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反馈,确保激励评估程序和结果的透明公正。最后,建立志愿者个性化档案,创新志愿服务激励评估形式,及时提供志愿者评价反馈结果,帮助志愿者对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自身价值观重塑。
第三,构建科学完善的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和保障制度,为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提供持久动力。把志愿服务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放到整体育人格局中统筹考量,加强高校、政府、企业、社区和民间志愿组织的有效合作,积极制定整体协调、规范有序的工作办法,发挥好各领域各部门的资源整合优势,不断提升志愿服务组织者与管理者的专业素养,完善双向沟通机制,构建科学化人性化的组织管理模式,积极搭建志愿文化实践工作平台,不断拓展志愿服务空间,建立稳固的志愿服务基地,完善志愿服务基础设施,推动志愿服务连续性和品牌化,培育形成良好的志愿服务文化育人氛围,营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风尚。
(作者简介:宋美,南通科技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法学硕士;黄正平,江苏商贸职业学院特聘教授,江苏商贸职业学院企业家精神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及南通大学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吴维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