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老文明为乡村振兴提速增色龙口新时代文明实践展示带靓又飒
作者: 胡健 刘颖
深秋时节,蜿蜒的黄水河两岸,芦花随风摇曳,草木披上金光,“新”姿惹人。位于黄水河河畔的龙口市诸由观镇,创新新时代文明实践思路途径,巧妙地用古老文明扮靓现代乡村,精心打造的“河畔古韵·富美诸由”文明实践展示带一亮相,就迅速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典范。
老龙街、哈瓦房、青石板路……走在诸由观镇西河阳村,古色古香的建筑、干净整洁的街道,让人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之中,黄水河的自然风光和西河阳村丰厚的历史底蕴,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拍照。“我们秉承‘城野无界,乡村大有可为’的农文旅融合发展理念,整合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产业特征和自然风光,将位于黄水河东岸的诸由观镇10个行政村串联成线,打造一条集观光旅游、文化体验于一体,可观、可感、可参与的文明实践展示带。”龙口市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展示带推出“四季、四节、四线”文明实践品牌和“诸有好礼”文创产品,充分满足城市居民追求田园生活、渴望释放压力的心理需求,丰富了游客的体验感。
乡村成为休闲好“趣”处,农家院里开出最美“向阳花”。诸由观镇冶基村村民王雪颖,本是一名普通农家妇女,通过在龙口市就业创业培训基地的培训,成为一名手工线编技艺达人,依托电商销售平台,将自己编织的向阳花、玩偶、帽子等手工艺品,热销到全国各地。冶基村还定期举办“山东手造”“直播带货”培训,辐射至展示带上的10处文明实践站,4处文明实践特色工作室、家庭站。“让更多人拥有一技之长,为助力就业创业、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注入源头活水。”龙口市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如今,他们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展示带,不断丰富农村群众职业技能培训形式,许多农家妇女像王雪颖一样,依托“线编”这一具有龙口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化,在一次次技能培训中绽放光彩。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当前,诸由观镇整合文明实践展示带内的人才资源,淬炼了乡音宣讲团、非遗文化传承团、红色“导游团”等队伍,实现了非遗传承、高质量就业、助推经济持续发展的“多赢”。在诸由观镇东河阳村张业建文明实践家庭站,山东省非遗传承人张业建正向孩子们讲解木雕工艺的历史渊源、构思和选材等,孩子们亲身体验几千年的雕刻技艺,感受匠心精神。作为黄县民居雕刻非遗传承人,72岁的张业建痴迷雕刻50余载,除了将自家作为传承木雕技艺的场所,他还与学校联合建立非遗黄县民居雕刻技艺学习班。
秋高气爽,文明实践展示带上的“新”,也让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硕果,“洒”进乡村生活的土壤与空气。“咱们要抓住乡村振兴的好机遇,把日子越过越红火!”乡音宣讲团成员张阿姨,站在地头,用朴实语言向村民宣讲着党的政策和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诉说着乡村的“新”美好。
金秋龙口,溢满丰收之喜的乡村里,闪亮登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展示带,为群众美好的生活带来“新”希望。“我们将一体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展示的规划布局、要素配置、基础设施等,形成文化、旅游、电商等特色,将遍布乡村的文明实践资源,串点成线、串珠成链,实现展示带内资源科学调配、文明实践工作提质增效。”龙口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责任编辑:陈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