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又一载,创新发展续新篇
作者: 楼蓉 李昕
春华秋实又一载,栉风沐雨三十一。2024年11月18日,中国光大银行深圳分行迎来了31岁生日。穿过历史的长河,深圳分行踏着时代的节拍,破浪前行,不断书写着新的篇章。
今年以来,中国光大银行深圳分行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监管各项工作要求,按照集团、总行工作要求,紧扣“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不断探索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路径,以金融力量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美好生活保驾护航。
服务实体经济
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年来,中国光大银行深圳分行立足主责主业,扎实做好五篇大文章,持续优化金融服务。
在科技金融方面,中国光大银行深圳分行聚焦高新技术、“专精特新”、国家技术创新示范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需求,通过构建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帮助一大批科创企业获得了高质量成长。
截至2024年6月末,深圳分行科技金融贷款余额340.1亿元,较年初新增140.67亿元,增速为70.54%,已超额完成总行预算考核,规模、增量均位列系统内第一。新增科技型企业客户62户。
普惠金融是中国光大银行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深圳分行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创新服务举措涵盖了金融产品创新、服务流程优化、金融科技应用、银企互动与合作以及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多个方面。
今年以来,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62.7亿元,较年初增长122.31亿元,全年信贷计划完成率188.17%,普惠金融贷款增速27.77%,普惠贷款余额、增量均位列系统内第一。
把握创新脉动
在数字金融等领域先行先试
紧跟时代发展脉搏,中国光大银行深圳分行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创新。
中国光大银行深圳分行发挥业务创新一体化实验室(深圳)作用,在创新业务方面敢想敢试、先行先试。2024年上半年,在零售客户运营、对公支付领域、专精特新客群运营、供应链金融等方面多点开花,陆续投产了腾讯银行通、微企付、“险然”营销小程序和订单贷、以微业贷为底层的私行产品等多个项目,启动腾讯联合实验室和深圳数据交易所联合实验室。
数字金融是服务实体经济的助推器。深圳分行积极探索数据资产运营新模式。如中石油-鲲鹏项目、顺丰“丰融通”项目,并携手深圳数据交易所成功落地了首笔小微企业数据资产融资业务。
中国光大银行深圳分行打造的“绿色金融+”综合服务体系,也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先行先试。近两年,绿色金融落地系列分行首单创新产品,绿色贷款增速保持在深圳银行业金融机构前三,股份制同业第一。
建设商圈体系
开辟零售业务新路
最近,在深圳市龙华区壹方天地商场,光大银行深圳分行首场JCB线下信用卡业务商圈主题“一起打卡鸭”活动十分吸睛。
“一起打卡鸭”活动话题出圈的背后,是零售业务经营思路的不断升级。
该行结合总行“约饭”“约购”“约玩”“约车”活动主题,重点开展对卓越系、星河系、万达系商圈的拓展工作。截至 2024 年 10 月末,累计拓展合作本地商圈/商户优惠活动品牌 104 个,涵盖 13 个核心商圈,包括正餐、茶饮、小吃、影院,APP 发布优惠活动 158 档,活动门店场景丰富至 1237 个,并且通过线上公众号、视频号、朋友圈,线下热门商圈、商户广告屏、展架等物料,构建丰富的营销网络,同时开展了“新客活动孵化经营群”以及“一周一惠宣传”活动。
光大银行深圳分行还坚持以公私联动、客户经营、渠道合作、项目引入等方式拓展源头性资金。
随着商圈体系建设的格局初显,零售业务也量质齐升。截至2024年6月末,分行零售AUM余额803.4亿元,较年初增加57亿元,增幅为7.6%;分行AUM规模从2021年以来每年跨越百亿元的整数关,自2021年年初373亿元到2024年6月跨越800亿元,3年半复合增速26%。
擦亮“阳光”品牌
服务市民美好生活
一直以来,中国光大银行深圳分行坚守“阳光服务,创造价值”理念,服务国家战略,结合“光大的微笑”品牌服务,形成了“责任消保、文化消保、智慧消保”消保工作特色。
今年是中国光大银行“阳光消保”发布4周年。该行一把手、二级分行一把手、各支行一把手、各集团子公司带头,充分发挥集团协同优势,围绕“阳光消保,美好陪伴”为主题,聚焦“一老一少”等重点群体,结合线上与线下的方式,组织开展“315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宣传周”“普及金融知识万里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月”“阳光消保天空跑”等一系列金融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擦亮“阳光消保”品牌。
暖心、细致的适老服务,也是中国光大银行深圳分行“阳光服务”的一个生动缩影。目前,已建成以1家银行业服务“千佳网点”、2家总行“阳光敬老示范”网点、6家分行服务贯标网点、30家监管“智志助老e站”适老网点和图书馆支行、深圳湾支行等多家分行特色网点为核心的特色服务网点体系。
向新攀登,向实笃行。站在新的起点上,中国光大银行深圳分行将坚定不移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聚焦市民金融服务需求,更好地服务社会民生和经济发展。
(责任编辑: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