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微光成星海 文明花开香海安
作者: 李仁霞 梅德荣
自去年在江苏省率先启动建设“志愿之城”以来,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在江苏省海安市得到进一步体现。从青葱少年到耄耋老人,从城区到乡村,在海安总能见到志愿者奔波忙碌的身影,他们用爱与善传递着温暖,把雷锋精神广播在海安大地。
凡人善举托起城市之光
模范榜样照亮奋进之路
一座城市,当乐善好施、见义勇为、诚实守信的美德成为大多数人的生活理念,当凡人善举成为市民的自觉行为,真善美便在大家的心头深深扎根。海安,就是这样一座城市。
“抬车救人受伤骨折,热心路人:再来一次还会救。”2月22日的一则新闻温暖了很多人,“若有下次我还会上。”新闻的主人公缪小雨因救人左足第2跖骨基底部骨折,外卖小哥李德文为救人左臂肌肉拉伤,他们觉得自己只是尽了本分。
小细节大文明。海安建设“志愿之城”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自古以来,海安就是一个重情重义之地,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退休教师吴兴宝一辈子以立德树人为己任,自编讲义、自创平台,开办“不锁门”的书屋,为孩子们的成长点亮一盏盏明灯;义工联合会会长王美琴坚持公益10余年,一个人活成了“千军万马”:既是老人们的“贴心女儿”,又是留守、孤残儿童的“爱心妈妈”;既是逆行救灾现场的“女汉子”,又是各大赛会的“服务员”……“志愿之城爱在海安”已成为海安的城市新名片,“存好心、做好事、当好人”已成为海安人的价值追求。
近年来,海安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扎实组织“海安好人”“优秀志愿者”“优秀志愿组织”等典型推荐评选,营造发现好人、推荐好人、崇尚好人、争当好人的良好风尚,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形式,让市民从先进典型的事迹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志愿有起点,爱心无终点。今后我将用自己的行动带动更多人,让志愿服务人人可为、事事可为、时时可为。”3月4日,海安“志愿之城”形象大使刘宏燕在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继续推进“志愿之城”建设主题活动上有感而发。她50年如一日,先后带动2万余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000多次,受益3.2万余人次,把志愿服务做成了光阴的故事,获评江苏“最美志愿者”称号。
文明实践深耕向善沃土
创新引领激活内生动力
从2019年高分通过省级验收,到2022年全面推进“志愿之城”建设,海安不断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拓展提升阵地载体功能,壮大志愿服务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打通宣传、教育、引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在党员干部的带头下,海安注册志愿者达27.27万人,50多个社会组织加入志愿服务行列;依托各类文明实践阵地,常态化开展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志愿服务活动,着力打造群众身边的“10分钟志愿服务圈”,全年开展“十送”活动16000多场,直播助农销售额达300多万元,为群众圆心愿4693个,群众满意度、幸福感不断增强。
2019年以来,在江苏省志交会比赛中,“3×50百姓名嘴孵化工程”“幸福改造家”“板凳课堂”等项目荣获金奖,“邻里连心”项目获银奖。“福缘人的孩子——福娃”项目获得全国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海安已成功设计并常态实施300多个特色志愿服务项目。
一座城市的文明离不开每个人的参与和呵护,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走进群众心里,融入市民生活,引起了广大市民的“同频共振”。
在学习传承雷锋精神中,海安聚焦社会新情况新问题和群众新需求新期盼,在理论、教育、文化、科技、医疗、健身、法律、扶弱帮困等常备志愿服务队伍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卫生环保、心理疏导、应急救援、赛会服务等专业志愿服务队伍建设,不断丰富海安“8+n”志愿服务队伍体系,增强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功能。
“理论集市”是海安在江苏省率先打造的特色品牌项目,借鉴传统赶大集的模式,志愿者摆摊设点,在赶集的喜庆氛围中向群众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提供志愿服务。“志愿币兑换”活动让爱心“双向循环”,不但激发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也让志愿服务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海安一项项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凝聚了“红色”力量,把关爱带给社会,把友善撒播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责任编辑:魏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