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首次当上“校外辅导员”始末

作者: 曲秀媛

雷锋首次当上“校外辅导员”始末0

“大姐,请问附近哪里有储蓄所?我要存钱。”

“不远处就有个站前储蓄所,我带你一起去吧。”

“好,谢谢大姐!”

“不客气。等等……你怎么就存了1元钱?”

1元存折虽“小”,背后精神却“大”

记得那是1960年年初的一天。那时的我正在辽宁营口市建设小学三年级(3)班担任班主任。我有个习惯,就是每天用小车推着儿子到离家不远的部队练兵广场,看新兵列队训练。休息时,一个个子不高、精神十足的小战士满面笑容,操着外地口音向我打招呼,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那段对话。

担心这个外地小战士找不着路,我便领着他一路到了储蓄所。到地儿后,他却只在存款单上写了1元钱。我忙问他,怎么只存1元?他说,“我是一个刚入伍的新兵,每月津贴费6元,一个月存1元,一年就是12元,积少成多,将来说不定就能帮助有需要的人。”

“真是个热心的小伙子!”我这么想着,便问他叫什么名字。他笑着说,他叫雷锋。名字是家乡县委张书记给起的,自己是个孤儿。

“多敞亮的名字呀!”我感叹。就这样,我俩边走边唠,一见如故。不知不觉便到了我家,于是请他进来坐坐。得知他的苦难童年后,我不禁潸然泪下,并向他介绍起我那和他经历颇为相似的丈夫。同样是孤儿,我丈夫十几岁参加八路军,南征北战,辽沈战役胜利后,还没来及解甲归田,便又扛起钢枪,奔赴抗美援朝战场。战争结束后,他随三十九军在辽宁省大石桥市驻军。雷锋听了,十分亲切:原来自己和首长都是苦孩子啊!临末,他抱起我的儿子,握握小手,笑着说和叔叔再见!我丈夫得知这位小战士的经历后,曾两次邀请雷锋来到家里做客,久而久之,他俩成了“忘年交”。

吃尽童年的“苦”,品出生活的“甜”

看着这个童年不幸的孩子仍能以积极向上,充满热情的态度迎接每一天,奉献每一滴,我便决定请他到班里给同学们讲述他的“苦难家史”,学习他身上的精神,雷锋请示部队批准,欢快地答应了。活动那天,他面带微笑走进教室,亦如孩子们一般灿烂。我介绍道:“这位就是解放军雷锋叔叔,现在担任我班少先队校外辅导员。大家全体起立敬礼,欢迎雷锋叔叔到来。”

热烈的掌声中,雷锋向同学们致了个标准军礼,激动地说:“小朋友们,四年前,我刚摘下红领巾,今天又戴上了用先烈鲜血染成的红领巾,你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红领巾啊。你们生在新社会,可以无忧无虑地在学校教室里学习科学知识,是多么的幸福啊!我小时候和你们不一样,我是个苦孩子,七岁就成了孤儿,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受尽人间的折磨和痛苦。给地主放牛、喂猪、上山砍柴,手上被地主婆用菜刀砍了个大伤疤。”雷锋的报告虽语速快、湘音重,有些话听不懂,但没有影响同学们听报告。当雷锋叔叔讲到这段“苦难家史”时,不少同学流下同情的泪。

雷锋接着说:“是共产党毛主席把我从火海里救出来,供我上学读书,送我参军,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你们要听毛主席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小朋友们,咱们来个竞赛,看谁进步快好不好?”同学们齐声回答:“好,好!”

就这样,雷锋与同学们逐渐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校长王树理听闻此事,也大有感触,当即联系雷锋,请他再来给全校师生作“忆苦思甜”报告。一时间,校园里安上大喇叭,诉说着雷锋故事,全校师生也因此备受鼓舞。

1960年清明节前一天,我和大队辅导员王素清老师又一次把雷锋接来,请他一起参加我们中队活动。雷锋和另外两位战友一起来参加,在营口市人民公园烈士碑前,举行祭扫仪式,在雷锋叔叔的见证下,六名同学光荣地加入了少先队,最后雷锋叔叔还给同学们讲述了《战斗英雄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故事。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之后,我随军调到鞍山、南京等地,终是与雷锋告别了。还记得那天,他把放在小车里的一张照片赠送给我,上书“亲爱的曲秀媛大姐留念”和“小弟雷锋”字样。可惜后来搬家时丢失了这张照片,成了我终生最大的遗憾。

后来,在钢都小学任教师时,我一直以雷锋为榜样,教育学生成长为祖国更优秀的人才。一次中队活动,我便根据雷锋的“苦难家史”,亲自编了个小短剧,分配角色给学生自演。那次的小短剧在鞍山市少年文化宫演出时,惹得观众连连称赞,一致好评,中队文艺委员彭华从市教育局捧回大奖状回来,全班同学备受鼓舞。

40多年过去了,雷锋当年首次到我校任“校外辅导员”的形象一直烙在我心中,历久弥新……

(曲秀媛口述,陈沐阳、王米娜整理,责任编辑:仇学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