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户“追星”点燃美德信用之光

作者: 倪玺雯

户户“追星”点燃美德信用之光0

盛夏七月,万木葱茏。走进乳山市大孤山镇东林家村,满眼尽是文明祥和之景。蜿蜒的村路清爽整洁,路旁的绿树和翠竹生机盎然,古朴的房檐下,三三两两的村民手持扇子纳凉闲聊,不时地笑看着花坛边玩耍的孩童。

沿着村路继续南行,便看到了东林家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星级+信用”公示栏,公示栏上,村民的名字赫然在列,名字之上还缀着五角星、星星、月亮等级和分值。

“这是我们村实行的‘星级+信用’治理模式,也是让村庄面貌焕然一新的‘法宝’。这个公示栏每月更新一次,每一个村民的月积分、季度积分,都在榜上一目了然。”东林家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林庆玉介绍道。

过去,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一直是东林家村的“老大难”,村里的卫生环境整治主要依靠聘用的保洁员。保洁员年龄大、工资少,干活的积极性不高,村里即便花了钱,村庄卫生整治的效果也不理想。为破解村庄环境治理难题,林庆玉带领村两委多次外出调研学习,结合调研情况和村民的意见,他们制定出了符合本村实际的“星级+信用”治理模式。“我们一共设置了爱国守法、孝老爱亲、卫生整洁、勤劳奉献、积善成德五星评价,用来引导村民的言行举止,同时将村民的志愿服务行为进行量化赋分,带动大家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活动。星级评定与美德信用积分相互平行、彼此促进。”林庆玉补充道。

星级代表着村民的文明程度,用以倡树文明新风,美德信用积分则反映村民的奉献情况,以此凝聚村庄建设合力。

东林家村每月组织一次全村大扫除,号召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全员参与环境卫生整治,村民负责清理各自房前屋后的卫生区域,至于村内主街道、花坛、无人居住的房前屋后等公共区域,则由村干部带头进行全面清扫。林庆玉算了一笔账:以前,聘请保洁员加上日常环境维护的费用,村里每年要支出3万元。现在,全村村民参与卫生整治,不仅使村庄环境有了极大改观,这笔费用也可以全部节省下来。

在这套治理模式的支撑下,东林家村成了大孤山镇第一个取消保洁员的村子。保洁员的“黄马甲”变成了志愿者的“红马甲”,村民也由曾经的“旁观者”转换成了“参与者”。

为进一步点燃广大农村群众参与文明实践活动的热情,村里每月会对大家的服务情况进行一次公示评比,每季度组织一次信用积分兑换活动,让大家的志愿服务行为得到相应回报,以此强化、巩固村民的参与意识。“其实老百姓都是好面子的,平时都在一个村里住着,公示的时候看到他家的星多,我家的星少,他的积分高,我的积分低,心里多少都会有些不是滋味,进行公示评比的意义也在于此,是对村民的一种激励。”林庆玉解释说。

“积分数值不同,能兑换的物品也不同。简单的生活用品少量积分就能兑换,要是想兑换个小家电,就要把积分攒起来,等年底的时候再兑换。”东林家村信用委员林龙泉介绍,近几年,村里积极对接资源,除了把冰箱、电动车、电饭煲等实用物品纳入信用积分兑换系统,还引入了“健康元素”。

“去年,经威海市医保局牵线,我们村引进了平安医疗健康集团价值800元的体检项目,村里所有参与信用体系建设的家庭,每户都有一人可享受体检待遇。”林龙泉说,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占了7成,这项包含十几项检查的体检套餐很受村民欢迎。

依托“星级+信用”治理模式,如今的东林家村户户“追星”、“人人皆是志愿者”的氛围日渐浓厚,村民主动认领保洁工作、给集体免费修路灯、捐款捐物等美德行为不断涌现,群众主动作为、互相监督,有效激活了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关乎着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乳山市大孤山镇东林家村坚持美德与信用相互赋能,以信用体系建设为杠杆,持续深化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触角延伸到基层“最末梢”,把村级治理从“要我干”变为“我要干”,实现了乡村美丽嬗变。

(责任编辑:刘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