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力量”的文明建树和哲学启示
作者: 中华雷锋文化研究院专题调研组时代需要航标,社会需要榜样。雷锋是永恒的航标,永远的榜样。60年来,雷锋精神穿越时空,烛照中华大地,孕育和涌现了一批又一批雷锋式的伟大榜样。这些令人敬崇的榜样,用春天般的温情和火热的善行温暖着全社会人的心灵,用厚德壮心强国的实际建树宣示着文明的力量,放射着人性的光辉,传唱着理想的赞歌,照护着道德的高地,展现着正义的光亮,标示着我们社会的文明程度,树立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标杆。雷锋精神正是通过一个个鲜活耀眼的榜样,生生不息,经久弥坚。
有一位哲学家曾说:“一个榜样胜过书上二十条教诲”。正是因为榜样模范具有示范引领的无穷力量和作用,我们党才通过60年持续抓学雷锋,创造了中华文明道德建设史上蒸蒸日上的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更加重视学雷锋榜样的选树和宣传。根据中国文明网的报道进行初步统计,截至2023年7月,10年来“中国好人榜”推出中国好人12214名。除此之外,10年来国家层面选树表彰了4594个学雷锋好榜样(模范个人和集体典型)。其中,评选出郭明义、庄仕华、孙茂芳共三位“当代雷锋”,评选出包括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在内的“全国道德模范”530人;评选出124位“时代楷模”;评选出3200个“四个100”先进典型和400位“学雷锋标兵”。虽然榜样模范名称不同,但他们身上体现出忠诚为党、刻苦钻研、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共同特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文明价值。这些榜样模范的人格感召力、情感共鸣力和行为带动力为广大公民向上向善的发展进步提供了价值引领,成为建树中华新文明的强大动力。
一部中外文明史就是一部榜样文化史
榜样的作用是无比巨大的,可以影响一代人,也可以影响一个民族,同时也可以影响整个人类,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积极而又永恒的引领作用。正如英国学者菲尔丁说的:“典范比教育更快,更能强烈地铭刻在人们心里。”在法国,圣女贞德是法兰西民族的英雄,19岁英勇牺牲,是为挽救法兰西作出巨大贡献的女英雄,对她的任何调侃和不恭,都被看作是犯罪的极端行为;在印度,甘地被尊称为圣雄,如果有谁胆敢对甘地指手画脚,普通百姓都会把他看作是大逆不道的疯子和罪犯;在美国,马丁·路德·金是反抗种族压迫和种族歧视的无畏战士和精神领袖,在美国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场合,对马丁·路德·金的不敬都会遭到普通公民的唾骂,甚或能掀起轩然大波。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一种礼赞英雄榜样的文化。在五千年有文字可考的中华文明史上,无数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及其所创造的英雄业绩,受到世世代代的景仰,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推崇君子、圣人,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标杆,道家所推崇的是达到“去我”“去己”境界的真人、至人、神人,墨家所推崇的是有“杀人以利天下”风范的侠士和敢于自我牺牲的勇义之士。与爱国主义相伴相生的英雄意识,是民族精神文化现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贮存并奔腾在我们的血液之中,想抹也是抹不去的。从爱国民族英雄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到奋勇抗争的革命英模人物,如赵一曼、杨靖宇、赵尚志,以及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和发展进步涌现的时传祥、王进喜、袁隆平、许振超、王顺友、向秀丽、欧阳海、王杰、刘英俊、朱伯儒、张海迪,到目前我们国家树立的当代雷锋、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等……每个时期的英模,都是时代的精神符号和力量化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雷锋作为一名英模人物,已成为亿万国人争相学习和崇拜的榜样和精神力量,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雷锋精神充分体现我们党的价值追求,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结合,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本质要求。
榜样集中体现了德性视域下先进群体的价值认同
在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作用和命运都与一定时代潮流、进程和规律联系在一起。榜样的产生具有代表性、真实性、时代性、可学性等特点,体现了一种道德和价值之美,集中了人们的精神向往,构成了德性伦理学的主要目标。
榜样典范的激励力量认同。榜样,是影响人、作用于人的积极、向上的典范。毛泽东等几代中共领导人多次强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说明了榜样的价值。榜样的价值体现为榜样对全社会公民具有引导、激励作用,使人产生向往先进、美好、崇高的价值取向,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念,规范思想行为,引导高尚的思想道德观,指引人生方向,提升品质,升华思想,激励人们奋勇前行。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坚持表彰代表社会主流价值的榜样人物,有利于汇聚成巨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党和国家奋力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榜样行为的社会学认同。社会学家认为,人类的大多数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榜样而获得的。榜样所蕴含的美好精神能够唤起个体内心深处的道德追求,激发起学习者强烈的情感共鸣,进而转化为推动个体实践这种行为的内在动机,接受其所蕴含的价值精神。雷锋就是通过学习英雄的感人事迹成长起来的,雷锋入伍第一天,看的电影就是《董存瑞》,并在自己的日记本里写下了学习董存瑞英勇献身精神的感想,他的一生曾经学习了董存瑞、黄继光、王若飞、方志敏、向秀丽、吴运铎、邱少云、刘胡兰等二十几位英雄模范。
榜样需求的自我实现认同。榜样身上的优秀品质必须得到学习者的认可,只有这样,学习者才能主动地培养自己这方面的品质。也就是说,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思维和价值观,主动选择对自己具有激励作用的榜样。只有被学习者认可的榜样,才具有真正的激励价值。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的今天,学习雷锋对待工作的“挤”劲和“钻”劲,立足本职艰苦奋斗的朴素作风,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必需的精神动力。在全社会弘扬爱岗敬业、艰苦朴素、埋头苦干、自强不息的美德风尚,有利于通过先进的道德规范,去克服各种与创业需要相违背的思想行为。雷锋精神与当前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一致。弘扬雷锋精神,就是大力倡导雷锋那样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弘扬雷锋那种爱憎分明的斗争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氛围。
榜样示范的人格塑造认同。榜样是影响公民特别是青少年人格发展的重要参照,人们对榜样的认同、模仿、信奉、依从并为自己塑造合适的形象,有助于促进个体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从而实现自我的健康发展。个体要不断完善自我,促进个人全面发展,通过对榜样人物的示范感召,进而产生联想反应,形成完善人格。榜样具有先进性,激发人们奋起效仿的动力,见贤思齐、完善自我,不断实现自我飞跃,以期达到与榜样在思想境界或能力水平上的一致。
榜样力量是看得见的哲理
榜样的力量是人世间最具有正能量的引领之力,是鼓励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蓬勃之力。
榜样力量体现本体论的终极价值。哲学从其产生开始,就试图为人类提供某种关于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的最后根据、尺度和标准,也就是为人类提供某种“安身立命”或最高的支撑点,这就是哲学的本体论追求。榜样模范都不仅仅是“存在”着,而且是具有某种“规定性”的存在,即具有某种特定的内容与形式的存在,其产生有着广泛的时代背景和明显的时代特征,体现着一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越伟大的时代,越需要榜样模范的存在。社会主义中国建国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榜样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那一时代的生活内容和精神风貌。在我国发展的新时代,涌现的英雄数不胜数,他们或在军事研究领域中默默贡献智慧,或在抗洪救灾中献出钢铁之躯,或在扶贫攻坚中砥砺前行,或在抗疫第一线奋勇救人,他们是人民心中的英雄,是国家兴盛的榜样和中流砥柱,他们的名字与功绩永远镌刻在历史的石碑上,永不磨灭。可以说,时代性是榜样最鲜明的特征之一,是时代精神在榜样身上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发展对榜样的根本要求。雷锋是时代的楷模,一批又一批雷锋式的先进典型不断涌现,体现的正是一种终极价值,一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价值。
人民群众既创造历史,也造就榜样人物。马克思多次论述了榜样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并立场鲜明地表明榜样人物既来源于人民群众,最终又回归到人民群众中去的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那些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符合人民群众利益和意愿、承载社会主流价值要求的典型人物,应该成为榜样人物或英雄人物,他们的出现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活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作为社会先进人物代表的榜样必然产生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榜样只有产生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经过自下而上的推荐和筛选过程,才能确保其真实性、群众性、先进性和代表性。雷锋作为人民群众中产生的榜样,其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追求高度一致,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诠释得更加生动鲜活,更加具有引领力和凝聚力。
榜样是“抽象的人”与“现实的人”的统一。榜样不是制造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榜样就生长在群众之中,其一言一行获得身边群众的公认,榜样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他们是真实的。榜样来源于群众,又高于群众,存在于现实的社会生活,不仅是一定理想人格的化身,更是对实际社会生活的反映和升华。学习榜样是引导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抓手之一,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典型引领示范,引导群众向上向善、积极传播正能量,营造温暖和谐的社会氛围。
榜样具有客观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以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物质世界,其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其又可以被人的意识活动所反映,也就是说客观事实是固定的和可改变的。榜样之所以能成为人人敬仰的先进者,因为他们以真切的情感和真实的行为举动,震撼、冲击、感染着人们的心灵,这是榜样的立身之本。榜样既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又经历了实践的磨炼,凝聚了基层群众的创造性智慧,这种贴近实际生活、紧随时代步伐、经过深入调研而被社会权威部门依法依规树立起来的榜样人物,具有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榜样本身具有能触发人们仰慕的可效仿性。榜样的可效仿性是具体、形象的,不是抽象、不可捉摸的。实践证明,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强烈时代感的人物更能成为人们效仿学习的榜样——这是榜样力量留给人们的富有生命力的哲学启示。
(执笔: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新时代雷锋精神研究中心主任王立新教授,
责任编辑:仇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