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兵的“新长征”

作者: 寇洪莹 房建群

“五十年前您给我第二次生命/还给我一辈子吃不完的口粮/我是您的战士/您是我的首长/我是您的灵魂/您是我的信仰……”6月7日,高秀林走进河北省泊头市人武部民兵训练基地为正在参加集训的基干民兵作了一次长征精神主题授课,并现场深情朗诵了长征路上写下的诗歌,民兵们深受鼓舞。6月27日,高秀林来到河北省泊头市后河小学作长征精神宣讲。尽管他重走长征路的事迹已在当地闻名,可当他现身校园时,师生们还是被这位老兵深深吸引。

今年74岁的高秀林是河北泊头人,是一名退伍老兵。从2008年10月开始,历时197天重走了长征路,并在沿途触景生情写下了200首诗歌。老人回家后整理部分诗歌出版,编辑出版《长征梦歌》。多年来,老人身在成都,担任多所学校的课外红色传统教育辅导员,讲述红军故事。如今,老人重返家乡,又在开始他的“新长征”。最近,他在自家小院正筹建一座国防教育展览馆,以此弘扬长征精神,教育后人。

高秀林说,小时候跟着姥姥长大,舅舅是将军,参加过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从小对部队有特殊的感情,不满18岁就入伍,在部队第二年就入了党。然而在一次战备任务中严重受伤,锁骨、肋骨多处骨折。他感谢部队的全力抢救,给了他第二次生命。怀着对党和军队的感恩之心,他退伍回家后并没有申请国家照顾,开始了自强自立的生活。

几年前,随着年龄的增长,当时伤残后遗症越发明显,一种不祥的预感袭上老人心头,他便想“让剩下的日子过得更有意义一些”,于是,开始筹划重走长征路。他把儿女历史课本上的红军长征图,一遍一遍地描下来,越描越细,最后红军经过的每个县镇都一清二楚。长征途中,红军行军用了大约200天,打仗用了60天,休整、开会和做群众工作约110天。高秀林一个人的长征,也严格按照这样的时间表来同步执行。“红军当年行军的时间,我也步行走长征路;红军当年打仗的时间,我就停下来根据一路的感悟写诗歌。”

2009年10月11日,高秀林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终于抵达陕北吴起县。途中,住过158个农家,交了165个朋友,拍摄了1000多张照片,每张照片背后几乎都有一个感人故事。

在民兵训练基地,高秀林拿出一张收藏在书中的照片,照片已泛黄,但提及革命先烈,他总是抑制不住地流泪。夹金山海拔4900米,山顶常年积雪,在距山顶仅10多米的地方,高秀林由于高海拔缺氧,难以前进。可是为了感受当年红军爬雪山的情景,依然坚持在朋友的搀扶下,艰难地爬上去。他脱下自己的棉袄,永远地留在了那里。他在随感诗中写道:“我已走进春天,可您离不开雪山,我脱下棉衣给您穿上,为您挡一下风寒……”

凭着坚强的毅力和无畏的精神,长征路上,高秀林不断迎难而上。四川自古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称,山路崎岖,高秀林用脚一步步去丈量。走到哪里,高秀林都带着一个黑色的背包。包里装着一个个笔记本,随时记录随感诗。一路下来,他攒了厚厚的4个本子,也就是他的“长征四部曲”:《长征辞》《踏上征程》《奋勇向前》《传承万年》。10多年来,他整理诗歌,自费印刷了2000册,走到哪里、送到哪里,长征故事讲到哪里。他的手机里保存着的始终都是关于红色的记忆。“有生之年,我还要继续发挥余光和残热。”

如今,他凭借着丰富的红色资源,觉得正是开展国防教育的好时机。“重走长征路时拍下很多照片,我要把它们配上说明,制成展板,让更多人了解红军的故事。”高秀林规划着展览馆内容。他要再讲讲照片背后的故事,讲讲红军长征精神,让先辈的血在后人的心里流,让长征路继续在子孙的脚下走。

(责任编辑:吴维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