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军强军情深似海
作者: 陈德志 曹克亮 张世金提到山东青岛古镇口核心区党工委委员、管委副主任刘玮,一位到古镇口核心区调研工作的老将军称赞:“刘玮不仅是经济建设的实干家,也是咱们部队称职的后勤保障指挥员。”拥军模范刘玮曾经获得过山东省改革尖兵、青岛市党管武装好书记、青岛市优秀预备役军官等多项荣誉称号。他主持工作的古镇口核心区被评为山东省爱国拥军模范单位。
全面保障解难题
“真没有想到地方政府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环境条件,为我们想的这么周到。今天,我决定撤回转业申请。”说这个话的是驻古镇口军港某护卫舰舰长李某。
李舰长家在外地,父母年老多病,妻子常年待业,孩子幼小无人照看。李舰长思考再三向组织提出了转业申请。
刘玮在部队走访调研时了解到,类似李舰长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例,需要解决的问题远不止一个。刘玮在想,让官兵们无牵无挂地练兵备战,这是地方政府应该担起的强军责任。
想到就做到。为了摸清底数,刘玮先后十余次带队深入军营码头,逐个单位征询意见、了解需求。军队有所需,地方尽所能,军地很快达成以港城联动建设“海军城”的思路推进军港保障的共识。
刘玮和他的同事们已经记不清组织过多少次攻坚会战,“大干30天”“奋战100天”,他常常两三个月吃住在办公室,昼夜不停地往返在各个工地的施工现场。父亲病危住院,他都没顾上去陪护。
军港周边原是远离市区的空旷山野荒僻滩头,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不便。核心区把改善海军官兵的居住环境率先列入规划,在毗邻港区附近拿出最好地块,按照现代化住房标准,建设拥有1200套公寓的“海军小镇”,为远航归来的海军官兵营造出一个舒适温馨的家。
随着军港区域海军官兵越来越多,子女的教育需求愈益突出。海军官兵常年在外执行任务,难以满足一般学校对家长时间和精力的要求,根据“海娃”们数量多、年龄段跨度大的特点,需要全面配置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寄宿制教育资源。刘玮和他的同事们多方论证协调,由军地双方共同批准,在紧邻海军小镇的滨海黄金地段,划出200余亩地,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投资15亿元,按照国际要求标准,建起了面向服务军港、面向高端基础教育、全员国防教育、具有鲜明特色示范意义的十二年一贯制海军学校。目前,学校已设有130多个班级,4000多个学位,古镇口核心区的“海娃”们全部入学就读。
随着海军学校、军地医院、水兵厨房、水兵菜园、军地科研设施等一系列共享共用公共设施的兴建,一座现代化海军新城拔地而起。随军的军嫂、转业退役的官兵在这里找到了自己成就创业梦想的岗位,后院、后代、后路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官兵驰骋海疆、练兵备战的意志更加坚定,驻军某舰政委深情地说:“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古镇口是我们永远的家!”
国防教育辟新径
刘玮没有当过兵,家中老一辈人当兵报国的经历给了他与生俱来的军旅情怀。他的祖父推着小车参加过淮海战役支前,伯父是抗战时期的老兵,父亲曾经是一名水兵。他说:“我从小是看着父亲那张穿水兵服的照片长大的,对军人有一种天然的亲切和崇拜。”
“老一辈的传承和感染,奠定了我爱国拥军的思想基础。我们要把先辈们镇守边关、向海图强的意志和人民军队献身国防的精神面貌展示出来,传承给下一代。”这是刘玮在国防教育实践中得来的深切感受。
古镇口历史上就是东部沿海的边防要隘,刘玮以强烈的拥军情怀和超前的国防意识,推动建设大思政课教学基地,提出打造全民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的目标。他多次到部队联系共商,体系化组织设计规划,以红色资源、国防资源、海洋资源为本,融国家战略、家国情怀、拥军强军为内涵要素,沿古镇口海岸线建设海军大道,先后搭建起海军公园、海军军史展览馆、退役军人荣誉馆、总体国家安全观体验馆、古镇口国防教育基地等系列红色文化、军旅文化场馆。
走进古镇口,最先映入人们眼帘的就是10公里的军旅文化和海洋科普实训长廊。以祖国岛屿名字命名的“永兴凌云”、“南沙揽胜”、“黄岩环秀”、“钓鱼叠嶂”、“大国母港”五大节点,向人们展示伟大祖国的辽阔海疆。这里布展的60多件退役装备,有海军的护卫舰,空军的战机,陆军的坦克、岸炮,还有雷达、导弹、鱼雷,让人们仿佛回到硝烟弥漫的战场,回眸人民军队冲锋陷阵的英雄风采,坚定打赢未来战争的必胜信念。
雷锋广场矗立的雷锋雕像、雷锋日记石刻,在明媚的阳光下熠熠生辉,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英雄形象让来到海军公园的人们肃然起敬。每年接待参观学习的军人、干部、青年学生达到50多万人次,这里已经成为全国青少年活动营地、山东省国防教育示范基地、青岛市科普教育基地。
“国防教育基地”,一块鲜明耀眼的标志牌挂在古镇口顾家崖头老营房的大门口。来自全国各地大中小学校的学生和青岛西海岸新区各社区、企业的青年们正在这里开展军事拓展训练,接受系列化的军事技能和革命传统文化教育。
科技强军无止境
初秋的古镇口,是一幅碧海蓝天的山水画,正逢古镇口海洋科教创新区大学开学季,来自全国各地的五万多名大学生回到校园,开始新的学年。他们就读于中国海洋大学古镇口校区、中国石油大学古镇口校区、中科院大学海洋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基地等高校,既有本科生,又有硕士生、博士生,新的学年,他们将和暑期留校做科研的团队一起,在绿水青山间续写科技创新、向海图强的新篇章!
古镇口核心区已经积聚了10余所高校,构建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搭建了8大协同创新平台,建成省部级以上重点试验室50余个,青岛航空产业园、海洋无人装备创新基地等一批先进制造园区陆续投产,为科技强军提供强劲动力!
刘飞是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生,怀揣着报效祖国万里海疆的梦想,与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算法等领域的18名年轻工程师,在武汉的长江畔迈出了军工创业的第一步,但作为科创民营企业很快遇到了“参军”难的现实问题,资金难以维系企业研发运转。通过母校引荐,刘飞了解到古镇口“民参军”的良好生态,便迅速与古镇口产业部门进行对接,把企业从武汉迁至古镇口落户。目前,古镇口核心区像刘飞这样的创新创业团队已达100多个。
“新时代的拥军支前,既要落实好诸如走访慰问这些传统举措,密切军民鱼水深情,更要着眼部队战斗力生成需要,创新机制、拓展领域、激发活力,赋予拥军工作更多时代内涵和强劲动力。”多年来,刘玮和他的同事们,勇担科技强军使命,走出了新时代拥军强军新路径,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最好的地块建营房、最好的食品做军粮、最好的科技送战场、最好的保障献国防”。
针对科技协同创新机制不健全、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渠道不畅、科技人才支撑能力不足等问题,刘玮率队深入各高校、院所、企业调研,与各领域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制定《协同创新平台共建共享实施方案》《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设施开放共享管理办法》《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机制》等政策制度,建成山东省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经过八年奋战,古镇口核心区科技创新条件越来越好,政策支持的力度和效力越来越高。王兴治、俞梦孙、杨德森等院士在古镇口设立院士工作站,5000余名高端人才集聚到古镇口开展协同创新,凝聚起科技强军的磅礴力量,创造出拉动军地协同发展、国防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升的丰硕成果,科技装备创新成果不断从这里走向市场和训练场。
“科技发展永无止境、科技强军永无止境,我们将根据军队和高校、院所、企业发展需要,不断建设科技创新条件,优化激励扶持政策,为跨军地科技创新提供最好的环境!”在这里,一批科技创新人才集聚攻关,一批高精尖科技装备定型列装,昔日偏远渔村加速蝶变为现代时尚的大学城,科教融合、产研一体的海洋科学城,看山亲水、鹭飞鱼跃的山海生态城,军民幸福、融合共享的特色海军城。
“拥军强军事业光荣而神圣,不能有一丝懈怠,唯有迎难而上,砥砺奋进,继续把拥军优良传统传承好、弘扬好,为新时代强军事业贡献力量。”刘玮拥军强军的信念坚定而有力。
(责任编辑:吴维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