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沪上“学雷锋日记”:志言志语(一)
编者按:
今年暑假,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上钢社区“雷锋驿站”,“行浪锋帆”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不仅收获了源于奉献的快乐,也通过写日记的方式记录下他们的“志言志语”,收获满满的心得体会。
本刊从第9期开始,摘编“行浪锋帆”志愿服务队员的“志言志语”,陆续刊登在《文明广场·亮点集成》栏目。希望这些新时代“学雷锋日记”,像一朵朵美丽的浪花在读者心中激荡起阵阵涟漪。
“雷锋驿站”的故事
盛夏上海,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位于浦东新区上南路耀华路口上钢社区“雷锋驿站”的四个大字分外醒目,旁边的雷锋塑像可亲可敬。每天都有一队大中学校学生来这里做为民服务的志愿者,践行着永恒的雷锋精神。
“雷锋驿站”的前身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志愿者服务站。世博会结束后,为更好地整合志愿者队伍,进一步发挥“站亭”志愿者为前来中国馆、月亮船参观的游客服务的功能,在纪念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50周年之际,有关部门决定把城市志愿者服务站(亭)改建为“雷锋驿站”,倡导“志愿者是活雷锋”的概念,让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并通过“雷锋驿站”进一步弘扬志愿文化,吸引更多市民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
平日里,“雷锋驿站”每天有2~4名志愿者值勤;周末时,组织一定规模的为民服务队在驿站旁的花园空地设摊服务。
近年来,“雷锋驿站”已成为上海大学生和中学生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最佳实践地。上海海事大学、上海中学、杨思中学、上南二村小学、卢湾中心小学等学校纷纷预约申请,组织学生来这里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今年暑假,上海海事大学“行浪锋帆”志愿服务队成立临时团支部,由2名老师带领15名队员,轮流来到“雷锋驿站”担任志愿者。从7月3日到8月27日,“行浪锋帆”志愿服务队在驿站负责人、七旬“最美志愿者”傅余贤的带教下,开展平均每人每周值班1次、每次8小时的学雷锋志愿服务。
(窦芒)
2023年7月15日 周六 晴
“行浪锋帆”志愿服务队 徐立洋
火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酷热的天气没能阻止志愿者们的脚步。在这个最高气温36摄氏度的日子里,傅老师、我和另一位志愿者准时来到雷锋驿站,用蓬勃的朝气迎接过往路人。
随着对志愿工作的逐渐熟悉,我利索地换上工作服,佩戴好志愿者证,习惯性地做着记录工作。每天我们都会遇到形形色色需要帮助的路人,同时也培养自己耐心、细心、热心的品质,向路人展现社会给予的温暖。
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我常常阅读《雷锋驿站的故事》这本书,书里既有助人情节,也有社区文明实践活动。这本书告诉我,时代在改变,但雷锋精神永不褪色,做好一颗螺丝钉,成就一个更好的我。
2023年7月30日 周日 晴
“行浪锋帆”志愿服务队 陶馨怡
今天是我第四次值班,上午有一个由小学生们组成的“红日小队”来到雷锋驿站,傅老师为他们上了一堂思政教育课,讲述雷锋精神以及如何成为一个好的志愿者,我也感悟颇深。
雷锋是一位伟大的战士,他的无私奉献和利他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雷锋曾说: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这种钉子精神意味着坚守岗位、刻苦钻研。不管是在学习中,还是在工作中,钉子精神都能够帮助我们克服困难,坚持自己的目标,不断向前迈进。
雷锋的利他精神是关注他人、关爱他人、帮助他人。雷锋常常关心他人,主动帮助他人。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应当秉持利他精神,关心他人的困难和需求,主动伸出援手,给予帮助。只有真正关心他人,才能建立起和谐有爱的社会环境。
学习雷锋精神应该从小事做起,从日常做起,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的培养。只有将雷锋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影响到更多的人,因为每一个微小的付出都会汇聚成大大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