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残志坚 书写大爱无边
作者: 刘超文明是一座城市最具吸引力的品质体现,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正是文明实践的重要载体。李文军就是这个载体的优秀代表!他组织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实际行动诠释了雷锋精神,为更多需要服务的人们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在雅安市名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里,李文军算得上是个“名人”,因为他的名字和他的爱心早已被那里的群众所熟知:关爱留守儿童、无偿献血、关注孤寡老人、热心公益、组建志愿服务队……他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根本任务“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真正落实到了老百姓点点滴滴的生活实践中。
今年55岁的李文军,中等身材,有着坚实而宽阔的背膀,只是双腿因小儿麻痹后遗症,走起路来略显吃力。李文军不善言辞,但一聊起志愿服务,组建学雷锋志愿者团队,他就变得健谈起来。他说他是雷锋精神的崇拜者,他之所以将雷锋的精髓化为行动,是因小儿麻痹症导致他右腿残疾,他虽然遭受疾病的痛苦,但他也曾受到不少爱心人士的无私帮助。为了感恩社会,感恩帮助过他的好心人,也为了证明他自己残而不废,李文军成为了雷锋精神的实践者,他要将雷锋的道德光辉不断传承。从2004年开始,李文军加入了义务献血队伍,他自谦地说,当时也没有想过以后要坚持多久,只是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事实上,这一捐就坚持了十几年,直到去年一次无偿献血时,医生告知,他的身体不能继续献血为止。十多年来,李文军献血近10000毫升。2006年,李文军在媒体上看到,白血病患者因配型不及时而去世,并且得知,没有血缘的人要配型成功,比例在万分之一,这就意味着,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队伍的人越多,成功配型的概率就越大。为此,李文军捐献了血样,成为一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同时李文军还登记成为一名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的志愿者。 为了让更多人加入到“三献”队伍中,李文军除牵头成立携手公益志愿者组织,还成为一名“三献”义务宣传员。在他的爱心影响下,在不间断无偿献血的过程中,李文军先后组织5000余名城乡居民成为市中心血站固定应急献血志愿者,每当出现“血荒”时,李文军便带领志愿者配合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员,到名山区街道、乡镇开展无偿献血活动,助力缓解燃眉之急。李文军牵头成立的志愿者队伍从起初的10余名志愿者不断壮大至现在的数百人,其中有很多人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无偿献血是举手之劳的事,爱心不分大小,伸出手臂献出一次血,对献血者来说损失不了什么,但却能为患者点燃生命的希望。”李文军常这么说。他早已把“三献”宣传当作自己的终生事业对待,只要需要,毫不含糊。
2014年,李文军成立名山区携手公益社会服务中心,让自己的公益之路越走越宽。
“当时,有一个12岁的孩子在小河沟溺水身亡。之所以经常发生类似不幸事件,只是因为乡村留守孩子无人照管。”李文军说,这样的事让他觉得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爱心不能缺少。
在共青团名山区委、名山区妇女联合会的支持下,李文军连续7年分别承接团区委“乡村少年宫”、各乡镇“儿童之家”等青少年服务项目39个,联合100余家社会组织、500余名志愿者,分别在每周日向129个偏远乡村、13500余名少年儿童提供交通、安全、法制等融入式教育。
每个周末前,李文军就要为周末开展的“快乐星期天”活动做准备。打开电脑,通过社交软件与志愿者沟通交流,制定详细的课程安排……“快乐星期天”是针对乡村孩子开展的公益课外辅导活动,自开办以来,消耗了李文军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坚持7年创新的“留守娃的快乐星期天”“群众大舞台”“乡村少年宫”等9个品牌项目,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们对雷锋精神的内涵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的公益团队也壮大到1000余人。
“我做公益接触最多的还是乡村的孩子。”10年来,李文军共接触了5000多名孩子,以前在夏令营或学习班里的孩子,在进入大学后,不少又返回家乡成为了志愿者;家长眼中调皮捣蛋的孩子,在参加组织的活动后,不仅乖了,还能帮大人做事,这些都是感恩教育起到的作用。
雷锋精神在李文军的生命里注入了活力,十几年来他从受助者到助人者,在“角色转换”中感受着爱的温暖,也积累着爱的力量。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阵地上,他和他的志愿者们积极传递雷锋精神,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的力量,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坚持做好事,当好人,把帮助别人为社会做奉献当做信念来恪守,当做快乐去追求,他们是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典范,他们身上这种与时俱进的学雷锋精神将打造出最独特的中国气质。
(责任编辑:吴维满)